关键时刻敢于出手

除了上节我们谈到的几个关键步骤外,在人生的旅途上,还有一些随机出现的关键时刻。这些关键时刻的出现往往难以预料,甚至难以发觉,但你若独具慧眼发现并抓住了,就能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

和珅这个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近年来充斥荧屏的清宫戏里,总少不了这个奸臣粉墨登场。和珅是乾隆皇帝身边红得发紫的人。和珅本来是一个屡试不中举的秀才,通过关系得以成为皇帝銮舆、仪仗的侍卫。这个职务相当现在大领导的司机班成员,也就一个小小的官员而已,离皇帝身边的红人还有很远的距离。

和珅之所以受到乾隆的青睐,和一个小插曲有关。一次在乾隆皇帝出宫之际,负责出行的“司机”们仓猝间找不到御用的黄龙伞盖。乾隆很生气,借用《论语》上的一句话发问:“是谁之过欤?”在场者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年轻的和砷站出来响亮地回答:“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皇帝听了很吃惊,因为《四书》上对上句话的注解是:“岂非典守者之过邪?”这里,和珅变通得自然贴切。乾隆皇帝是一个很爱才的人,当场就把和坤叫过去询问。而和珅回答得很得体,很让乾隆皇帝满意。

就这样,关键时候和珅的这一句话,让乾隆皇帝对其青睐有加。很快,乾隆就让他总管仪仗队。不久,又升和珅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管理宫中的琐碎事务。就这样,和珅成了乾隆最贴身的人。再后来,他通过努力,变贴身为贴心。

和珅抓住时机的一句话,拉开了他平步青云的序幕。当然,和珅的贪腐应该抨击,但其对于隐性机会的敏锐发觉与大胆把握,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些时机是突然出现的,就像乾隆皇帝发问的时机,完全要靠敏锐的眼光去捕捉,要靠高超的智慧去应对,要靠一定的胆量去接招。而有些机会要靠等待,时机不成熟,说出来的话的效果就会打很大的折扣。

时机来到,有的人能及时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有的人虽然有所发现,但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机会的认识决定了对机会的选择。不能识机,也就无所谓择机;识机不深不明,便会在机会选择上犹豫徘徊,左顾右盼,不能当机立断,最终遗失良机。

三国时代的袁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是名门望族之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他被推为盟主。一时间,天下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纷纷投其麾下。那时,他拥有四州之地、数十万大军,帐下谋士如云、战将林立,成为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者。然而,这样一个人物,最后竟然败在曹操的手下。袁绍的败北,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多谋少决”,错过了不可复得的战机。

袁绍第一次发兵讨曹失败,退军河北。这时曹操乘机征伐刘备,许都兵力空虚。谋士田丰劝说袁绍抓住良机,再次攻打许都。

田丰说:“老虎正在捉鹿,熊可以乘机闯进虎穴吃掉虎子。老虎前进捉不到鹿,退又找不到虎子。现在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国内空虚。将军长戟百万,骑兵千群,径直攻打许都,捣毁曹操的巢穴,百万雄师,从天而降,就像举烈火烧茅草,倾海水浇火炭,能不成功吗?兵机的变化非常之快,战争的胜利可在战鼓声中获取。曹操得知我们攻下许都,必须丢下刘备,回攻许都。那时,我军占据城内,刘备在外面攻打,反贼曹操的脑袋肯定悬挂在将军您的旗杆上了。反之,失去这个机会,不去攻打许都,使曹操得以归国,休兵不战,生养百姓,积储粮食,招揽人才,加上现在大汉的国运衰微,纲纪不存,曹操利用他的势力,放纵他的贪欲,那必然酿成篡逆的阴谋。到了那时,即使有百万兵马攻打他,也无济于事了。”

可惜的是,袁绍以刚出生的儿子有病加以推辞,不许发兵。田丰用拐杖敲着地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缘故失掉了,大势去矣!可痛惜哉!”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大多数平庸之辈都能成为伟人。因为他们再也不会错过那些至关重要的机会。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项羽在鸿门宴中除了刘邦,天下非项羽莫属。可惜历史已经定格,项羽没有抓住机会,而刘邦在楚汉相争对峙时,抓住了自己势力强盛而楚军疲弱、军粮将尽的绝佳机会,挥大军过河,一举打败了项羽。关键时刻的机会,是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