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的抱怨:“现在的孩子可真难管,一点都不听话。”“我们给他讲了那么多道理,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就听不进去?”是的。许多家长与自己的孩子无法实现有效沟通,孩子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和家长说,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和家长对着干,“说向东他偏向西。”常常让家长觉得很无奈。孩子也常常委屈地说:“家长根本就不理解我们。”遇到类似问题,家长该怎么办?不妨学习一些换位思考的艺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孩子也就能理解家长的付出。播种一个方法,收获一片希望。通过换位思考,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会使孩子更加信任家长,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很久以前,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更是感到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劳动都要经过一座庙,看到一个和尚经常坐在山门前一株大树的树阴下,悠然地摇着芭蕉扇纳凉,他很羡慕这个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想到庙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聪明,没有强烈反对,只说:“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平时我做织布等家务事较多,我明天开始和你一起到田间劳动,一方面向你学些没有做过的农活,另外及早把当前重要农活做完了,可以让你早些到庙里去。”

从此,两人早上同出,晚上同归,为不耽误时间,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饭菜送到田头,在庙前的树阴下两人同吃。时间过得很快,田里的主要农活也完成了,择了吉日,妻子帮他把贴身穿的衣服洗洗补补,打个小包,亲自送他到庙里,并说明了来意。庙里的和尚听了非常诧异,说:“我看到你俩早同出、晚同归,中午饭菜送到田头来同吃。什么事都有商有量、有说有笑,真是恩恩爱爱。我看到你们生活得这样幸福,羡慕得我已经下决心还俗了,你反而来做和尚?”丈夫听后,当即打消了当和尚的想法。

这则故事不仅表现出农民的妻子聪明贤惠,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道理在里面。换位思考,是自我学习的好方法,也就是与人处事,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问题,这样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可防止主观片面。

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平等交流和有效沟通,换位思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有效。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

首先,要有平等的意识,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时代在发展,现代社会,平等是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和孩子平等相处,才能做到尊重孩子;为有效的亲子沟通铺平道路,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并为孩子做出尊重他人的榜样。

其次,要学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妈妈带着自己两三岁的女儿去逛商店,不一会儿,小女孩就开始哭哭啼啼,要离开商店,无论妈妈怎么哄都哄不好,弄得妈妈心烦意乱。无意间,妈妈发现女儿的鞋带开了,就蹲下来为她系鞋带,就这样,妈妈和女儿处在相同的高度了,妈妈发现,花花绿绿的商品不见了,原来,是高高的柜台挡住了女儿的视线。于是妈妈终于知道女儿哭闹的原因了。

第三,回顾自己童年的感受。有的家长把换位思考简单化,认为“要想公道,打个颠倒”,把自己和孩子的位置交换一下,就是换位思考了,也就能体会孩子的所思所想了。这样的理解也不失为换位思考。但这很难做到,因为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换位思考呢?如果我们能回顾自己的童年,设问自己,如果我小时候遇到类似的困惑、苦恼,我会希望自己的家长怎样对待我呢?就是说,把当下孩子遇到的问题放在自己的童年,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家长如何与我们交流?当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这才是真正的换位思考、深层次的换位思考。这也是与孩子沟通的最为有效的选择。一些家长在做了这样的尝试以后,惊喜地发现很见成效。有的家长说:“小时候,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本来已经知道错了,也很希望妈妈能体谅自己。被妈妈数落了以后,我更加伤心了。”有的说:“我小时候,妈妈打我的时候,我死的心都有!”有了这样的感悟,他们尝试这样与孩子换位思考,与孩子的沟通就容易多了。孩子的心事也愿意向家长吐露了。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能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