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男孩佳佳刚上一年级,课余时间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对踢足球不感兴趣,但他却有个足球迷的父亲。

父亲看到佳佳经常去练习打乒乓球,就教训他:“小球没有出息,去练大球!”

佳佳不愿意踢足球,父亲就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足球场练球,弄得佳佳总是不开心。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家长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又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于是,孩子只能按照家长的决定去做。那么,这些决定越正确,其窒息感就可能越强烈。一方面,孩子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另一方面,他的生命**却会越来越低。他们感受到这一点,于是想对家长说“不”,但他们又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

这是因为孩子有了自主意识,就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家长的,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如果孩子的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而这一点可能会深植于他的内心。长大以后,孩子可能会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缺乏责任感,凡事依赖,缺乏主见。到那时家长再想训练他让他自己做主就很难了。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位母亲即兴发言,谈了自己与女儿之间的误会以及自己的深刻体会:

女儿上二年级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听我的话。有一段时间,我总是为她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学什么特长而与她发生不快,这让我感到伤心,也很迷惘。我认为好的、美的东西,她有时会认为是坏的、丑的;我要她这样做,她偏要那样做……为此,我也苦恼过、失望过、反思过。后来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悟出了一点儿道理来,原来是孩子让我长进了。

我开始愿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是活生生的人,她不是我的附属物,她遇事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见是她逐渐成长的表现和标志,应该给以尊重、理解和鼓励。例如,孩子主张要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说明她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她去穿,我不宜用自己的标尺来控制和干涉。

不可否认,如果孩子做什么事、做出什么决定,家长只是无情地一概否定的话,必定会招来孩子的强烈反感。其实,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想法,并想将之付诸行动,即使他们的行为是笨拙的、错误的,但对孩子来说,那也是个全新的体验,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引导他们了解问题的所有答案,然后做出选择,以及承担选择之后的结果。

2009年,已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创立了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平台——创新工场。创业之初,李开复奔赴全国各地,四处招贤纳才。最后,在三四十名得到面试通知的大学生中,一些人的求职理由让李开复感到非常惊讶。“我家长觉得我跟着李开复干就对了!”、“我家长觉得我应该去家跨国公司工作。”、“我家长希望我待在上海。”“来应聘到底是你的决定还是你家长的决定?”听完这些大学生的回答,李开复感觉很无奈,便跟他们说:“我来发一封E-mail跟你的家长沟通一下吧。”“对不起,我的家长不会用E-mail。”不会用E-mail的家长,居然告诉孩子应该去哪一个互联网公司工作,这不是很可笑的事吗?

在第二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李开复跟大家分享了他最近的一些经历,并郑重地告诉在座的家长,在严管和压力下长大的孩子,虽然听话,但最后可能会失去管理自己的能力,甚至没法独立。李开复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要多信任、多放权,少严管、少施压。在当今时代,家长可能不懂下一代,不清楚孩子自己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此外,如果家长帮孩子做了太多的决定,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反正有家长帮我做决定,这不是我的责任。当他有一天面对独立,他的路反而会走得非常艰难。

“我常常在大学演讲时听到学生举手问,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我心,可我不知道我心是什么。你总告诉我们要学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李开复认为,过于严格的管教,已经使得一些从小生长在被动环境里的孩子,被培养成机器,他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开复也承认,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管得太多的时候,但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一个经常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的孩子,他的生命力是汪洋恣肆的,尽管因为年轻,他会遇到一些挫折,但那些挫折最终会和成就一起,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最重要的是,这就是我自己的。”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学校的办学宗旨并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创精神。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也是学校尊重孩子的一种体现。尽管孩子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孩子们的事应该由他们自己做出决定。用这种方法教育、培养孩子是十分可取的。我们中国的大多数家长所缺少的也许就是这种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