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的孩子

孩子哭闹不止,父母以为孩子是任性,不但不劝慰,反而给了一顿打骂……

孩子说长大了要开一间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店,却被父母斥责为异想天开……

孩子爱画画,却陷入程式化中,父母直摇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

类似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懂事、调皮捣蛋、没天赋……但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真的是这样的吗?

有人把教育者比作园丁。在很大程度上说,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和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有些父母的做法却往往不同。

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样满足庄稼的需要。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有没有想到孩子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呢?

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有缺点时,许多父母却一味指责,很少想过自己的责任,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作为家长,是否真正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真正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否真正读懂孩子的需求?

诚然,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这种爱不仅仅是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求父母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让孩子接受父母。而父母要想被孩子接受,就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父母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或是没头没脑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产生反感,从而排斥父母。试想,当孩子对父母有了这样的成见,还怎么会听父母的话呢?

有个上初中的男孩说:“我一听到父母的训斥,心里就烦,恨不得把耳朵堵上,不得不听时,我就在脑子里想别的事情,想一些能让我高兴的事情;有的时候必须边听歌边听他们的‘魔音’,要不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有想摔东西的欲望。”

还有一个小男孩,总结出了“对付”母亲训斥的经验:每次母亲让他站着,然后开始训话时,他就找来两团棉花塞进耳朵里,面对着墙,脑子里面开始神游,一会游到课堂上,一会游到网络游戏里。而当他想到开心的事时,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母亲的训话他却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过。

这样的教育自然是徒劳的。父母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没有给孩子的心理足够的“爱”,不仅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反而让孩子与自己成为“敌人”。其实,只要父母多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就会明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不懂孩子的心。

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能和别人平等交流,能有人坐下来认真的听听自己的心里话。而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有这种需求,也许我们对孩子所做的许多事情被认为不尽如人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有些想法不屑一顾,但请记住,不要对孩子过多地挑剔指责,也不要将不屑一顾的表情尽情展现。否则,孩子不会和你说心里话。

如果父母不能保持与孩子在心灵上进行沟通,那么即使掌握了再多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也是没有用的;反之,父母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许多困扰父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必须要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还说:“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个泥娃娃,是有—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的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你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在此,陶行知所提倡的,也即是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孩子的心。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懂自己的孩子呢?

第一,交流思想。亲子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动机,也可使孩子体谅父母的疾苦,从而逐步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

第二,学会观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孩子的语态、动作或多或少都可以反映出孩子一定的思想;同时,孩子的课本、作业本、听课笔记本上的涂涂画画也是他们心灵的独白,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

第三,不摆架子。成功的父母往往是因为他们懂得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他们懂得如何尊重孩子,懂得倾听孩子说话的重要意义。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应该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识信息、解决疑难、分享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等。对话时,一定要注意语气与态度,尽可能经常微笑,以欢愉、平和的声音,显示出友善、冷静的态度以达到沟通的效果。父母如果能表现友善,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

很多父母都发出如此感叹:孩子越大越让人看不懂了。这也难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教导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这样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和孩子只能是越走越远,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伴随孩子一起成长,那么,父母会发现,在孩子慢慢读懂这个世界的同时,自己也慢慢读懂了孩子这部书,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

读懂自己的孩子并不难,只要你愿意做一个有心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