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察言观色,听懂弦外之音

人与人之间交往都会设有很多防线,是不准许别人轻易穿越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察言观色,听懂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俗话说的“话里有话”。人们借“弦外之音”进行幽默调侃、讽刺发泄、批评鼓励、摸底打探……而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职场生活也不可避免。“弦外之音”俨然已成为职场人际沟通的必备技能之一。

作为一种人际沟通方式,“接收”弦外之音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话外音的“制造”,尤其是在职场上。理由很简单:若你意会不出或意会错别人带有隐含意思的语言,轻则会把别人的鼓励当批评,把别人的嘲讽当作“补药”;重则会把错的事认为是对的,对的事反认为是错误的,从而直接影响你对事物或人的判断。这种情形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些职场菜鸟们的身上。

不要以为对着你微笑的人一定不会为难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正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在职场上,由于各种原因人们不会直接把自己的意思表述出来,隐藏起来的另外半句才是对方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听懂这些“潜台词”,你才能如鱼得水。

Steven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MBA,工作能力超强,所以他非常自信。他平时工作也仔细、负责,做任何事情力求面面俱到,按他本人的话来说,他的目标就是将事情都做到完美。

Steven的上司是一位公认的非常民主的老板,他为人相当宽厚,而且非常愿意给下属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有一次,上司把Steven叫到办公室,让Steven完成一份业务分析报告,要求五天完成,最后还关心地问Steven是否需要额外的资源支持。

Steven非常自信地接受了任务,并拒绝了老板的好意。回到办公室后,他将刚接到的工作像其他日常工作一样,安排进了自己的日程表,并严格按照自己的日程表进行工作。第二天,Steven在茶水间里遇到了上司。上司问他那件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Steven以为老板只是因为他有了额外的工作而担心他的压力,于是随口回了句“放心吧”就离开了。

第三天,两人又在走廊里遇上了。上司又关心地问了一句:“需不需要帮助和支持?”Steven心想反正还有时间,也相信自己只要花两个工作日就能完成这份报告,没有他人支持的必要,于是,Steven还是那句“放心吧”,就把上司打发了。

两天后,Steven按照自己的想法按时完成了报告,并呈给了上司。然而上司看完报告脸色非常难看,因为上司认为Steven做的和他想的还有很大的差异,有很多需要补充的地方,甚至某些观点的高度也不够。

由此,不难看出Steven本身在工作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Steven作为下属,即使再优秀、再出色,也应该主动去了解老板的工作风格、个性以及老板的真实需求。老板是主动积极干预型的,还是比较民主尊重员工型的,等等,这些性格特征都将决定老板的工作风格以及沟通方式。Steven的老板是那种比较民主、温和而含蓄的老板,那么,Steven就更应该认真地和老板进行沟通,以便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其次,老板第一次安排任务的时候,询问过Steven资源是否足够。很显然,老板的潜台词是对这个工作表示了高度的重视,而不是不相信Steven的工作能力。但此时的Steven并没有耐心地倾听,了解老板的潜台词。

之后两次见面的时候,老板都询问了Steven工作的情况,说明老板真的十分关心这项工作。那么在这个时候,Steven就应该重视,并积极地将这项工作的进度向老板汇报,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说,Steven在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中,忽视了上司发出的很多信号。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逐渐显露出来。

小李和老板私交甚好,有一次老板特意安排小李和他一起去美国出差。但当时想与老板同去的人很多,一时间这件事被大家谈论得很热烈。考虑到影响的问题,老板当着大伙儿的面先问了小李一句:“小李,你的英语很不错吧?”

小李老老实实地回了句:“我的英语很差啊。”话刚从嘴里溜出,身边的同事便举手自荐,忙说自己英语还不错。果不其然,那位自荐的同事顺利去了美国公干。

对于老板的提问,小李没有注意到他的“别有用心”,所以错失机会。

一个举动一个表情都可以成为“弦外之音”的一部分。细心的领导者、职场前辈会利用“话外音”达到指导却又不“伤害”对方的完美的效果。“听”职场“弦外之音”,是对自己职场情商高低的一次小测试,是今后自己游刃在职场人际交往的基石。表面上的能否听懂、看懂、读懂绝非关键,重要的是自己在每一次的经历、尝试判断之后,能细腻地进行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