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愚内智是正道

明朝时,况钟最初以小吏的低微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

初到苏州,况钟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凡事问这问那。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况钟佯装不知,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听从下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个个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个大笨蛋。

过了三天,况钟召集全府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某事不可行,他则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况钟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一顿狠揍,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的几个下属胆战心惊,原来知府大人心里明亮着呢!个个一改拖拉、懒散之风,积极地工作,从此苏州得到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况钟用外愚蒙蔽了对手,待到时机成熟,内智喷薄而出,好似伪装成不会武功的叫花子,探明了对手的虚实后拔剑而出,一刀制敌,干净利落。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李忱,是第十一位皇帝唐宪宗的十三子。李忱自幼笨拙木讷,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似乎略为弱智。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变得更为沉默寡言。无论是多大的好事还是坏事,李忱都无动于衷。平时游走宴集,也是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这样的人,委实与皇帝的龙椅相距甚远。当然,与龙椅相距甚远的李忱,自然也在权力倾轧的刀光剑影中得以保存自己。

命运在李忱36岁那年出现了转折。会昌六年(846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食方士仙丹而暴毙。国不可一日无主,在选继任皇帝的问题上,得势的宦官们首先想到的是找一个能力弱的皇帝——这样,才有利于宦官们继续独揽朝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身为三朝皇叔的李忱,就在这一背景下被迎回长安,黄袍加身。但李忱登基的那一天,令大明宫里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面前的,哪是什么低能儿,简直就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不怀好意的宦官们都被皇帝的不凡气度所震惊,后悔选了李忱乍为皇帝。

唐宣宗李忱登基时,唐朝国势已很不景气,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农民起义,朝政腐败,官吏贪污,宦官专权,四夷不朝。唐宣宗致力于改变这种状况,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暮气沉沉的晚唐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宣宗是唐朝历代皇帝中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小太宗”。另外,唐宣宗还趁吐蕃、回纥衰微,派兵收复了河湟之地,平定了吐蕃,名义上打通了丝绸之路。无奈大中年问唐朝已积重难返,国力衰退,社会经济千疮百孔,只依靠统治阶级枝枝节节的改革已无法改变唐帝国衰败之势。大中十三年(859年)冬,浙东农民裘甫带领五百农民起义。起义军后发展至五十万人,为唐末大规模农民起义打下了基础。传说宣宗继位之前,为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去世,享年50岁。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忱的装傻功夫可谓炉火纯青。他自信沉着地演了36年戏,将愚不可及的形象深入人心,在保全自己的同时,用内智成就了一番伟业。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其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的外愚内智处世方法。

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