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无法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在这段文字里,一个“俭”字,一个“静”字揭示了做人的要诀。俭就是淡泊,静就是宁静。现在有些人一讲到“淡泊”,就认为是“冷淡”;其实,淡泊主要是指物质生活应俭朴平淡,不必过于奢华,因为人的精神品性只有在平淡朴素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这就叫“淡泊以明志”,明什么“志”?明“德”、“才”、“学”等追求之志。冷淡是精神空虚,淡泊不仅不是冷淡,而且对生活很热情,很有追求;只是这种追求不是简单的物质生活追求,所以在迷物近利者看来这种追求有点“无为”,其实这种“无为”正是精神超越的表现。我们可以想像,假如一个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浸没在物质欲望的海洋里,能够指望他超越现实吗?所以, “淡泊以明志”,说得很有道理。同时“宁静以致远”也非常深刻。精神境界有高有低,人生志向有远有近。做人最忌日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方寸天地里翻筋斗,这样的人,叫做“斗筲之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浮躁贪心,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器,结果只能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所以,在精神上保持宁静,甘于寂寞,不为利诱,不被物牵,是“修身”、“广才”的必要条件。试观历史上有所建树的人,哪一个不是这样地来的?董仲舒写《春秋繁露》,“三年不窥园”,一般人耐得住这种寂寞吗?这也是为什么伟人总是很少的原因。中国有一句谚语:“心静自然凉。”此“心静”二字,极可玩味。一个人只有在繁华世界中保持平心静气,才能求得精神的悠远。有一古联“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也隐含类似的意思。

最后,编者在此需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淡泊”,并不是什么都不干了,而是强调在做事时的一种心态。正确看待名利带给人的影响和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无论是从政、经商,或者是搞学问、艺术,都要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得漂漂亮亮,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把眼光放到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上,从狭隘的自我享受中解脱出来。

是非不到钓鱼处,荣辱常随骑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