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表现自己最得体

在求职中,有的人丝毫不考虑面试人员的心理,而是把面试机会当成自我表现的舞台,一个人大唱独角戏,为了表现自己的口才,信口开河、高谈阔论或者自以为是,故意掩盖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种人自以为最聪明,但却并不一定符合用人单位的口味。因为他们不懂得怎样表现自己才是最得体、适宜的。

下面这些现象就是这类人的典型表现:

1.“我”字不离口

有一类求职者说话总是“我”字不离口。比如:“我有足够的把握和胜任工作的能力”“我认为我适合这个岗位”等。他们总是忙于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展现出来,并没有想到这样说会给对方什么印象,甚至对于对方的感受也无暇倾听,结果常常使对方反感,最终失去工作的机会。

有一家合资企业到某经管类学院去招聘职员,一位幸运的进入面试环节的学生一上来就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如何强,并且对公司的工作提出一大堆建议和设想。面试官几次做出不耐烦的举动,他都没有注意到,最后面试官只能提醒他时间到了。

这个案例说明,求职者在应聘时做自我介绍不能总是以“我”为中心,因为面试的机会是用人单位给你的,他们要看一下你的表现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介绍完自己后要把话题放在对方身上,比如“我很愿意为您工作”“我会努力与您合作”“我能为您和您的公司做些什么”等等。这样说,对方才会感到你也在为他们着想。

2.习惯说“没什么大不了”

有些求职者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也许是先天性格大大咧咧,他们对什么都满不在乎,总是习惯说:“没什么大不了”。有些时候,这种表达方式会让主考官认为是不认真对待面试。

肖强在一次面试中,主考官故意问他:“假如你未被我们公司录取,你会怎么想?”肖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人才招聘本来就是双向选择。我虽然失去在贵公司就业的机会,但是很可能会在其他地方找到适合我的岗位,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

主考官觉得肖强这番话表明他对该单位和该岗位不太看重,毫不犹豫地把他的名字删除了。

3.想当然

面试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主考官提出的问题意思不明朗,不知从何答起。这时,千万别“想当然”地去理解对方所提的问题,否则,他们会认为你不认真。

有一位应试者被问道“如果你被录取,能处理好同事关系吗?”这位面试者想,假如直接回答“能”或者“不能”都不太高明:回答“能”显得太武断,回答“不能”更是不合适。因此,他想主考官这样问肯定是对人际关系比较看重,于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有关人际关系的知识乱讲一通。主考官看到他有意炫耀自己的知识,回答问题不着边际,很不满意。

4.大吐苦水

大凡离开原单位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苦衷,即便这样也不要在面试时大吐苦水,把原单位或者原来的老板说得一无是处。在主考官看来,你今天能对原单位说坏话,明天跳槽到其他地方也许又会重复这一套,他们不会喜欢这样的人。

因此,在新单位应聘时要简短地说明离职原因,但要避免大吐苦水。

5.一口回绝刁钻问题

在面试时,主考官有时也可能故意挑选些古怪的问题,或者故意提出不礼貌或令人难堪的问题让你回答,考察你处理随机问题的“应变性”和“机敏性”。对于此类问题,你如果理解有误,与主考人员激烈地争论,就大错特错了。

因此,对于类似刁钻的问题,首先要冷静,要不动声色,以察其动机。然后再以妙语回答。这样,既显示了你对问题理解的准确性,又会给主考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这是个聪明、冷静的人”。

6.含糊回答

有些人在求职中总是耍小聪明,比如,对自己从前工作的职位和头衔、工资回答得含含糊糊,担心用人单位以此为标准。如果是被解雇的,就隐瞒自己离开原单位的原因,担心用人单位小看自己。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这一切并不一定就是你的错。再者,行业不同,用人标准不同,待遇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以前干什么工作、什么职位、什么头衔一定要说清楚。这样,用人单位才可以全面考虑你,以便做出适合的选择。否则,会给对方留下不诚实的印象。

面试时虽然求职者说话多,但是,求职成功的主动权掌握在主考官手中。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话语是否是他们希望听到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说自话。那样,求职成功的希望就很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