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的关系是说服的先决条件

我们在进行游说之前,若能先打消对方警戒的想法,使他产生“姑且听之”的心理,就可以获得成功一半的把握。

“我绝无任何不良的企图,请你不必如此心怀警戒嘛!”

如果你这么率直地指责对方,不但无法化解紧张、沉闷的气氛,反而会造成反面效果。对方发现你已看透他隐藏在心灵深处的思想,可能立即加强心理防线,以免自己屈居不战而降的下风。这时候,你必须见风转舵,把来意暂时搁置一旁,先努力促进双方情感的交流,使对方不自觉地松懈情绪,乐意和你做进一步的交谈。

每个人的心理构造,都是极为复杂的,可以概分为外侧的表层和内侧的深层。人与人的交往过程,经常配合心理构造,必须由外而内,亦即从点头之交,依次渐达灵犀相通的境界,心理学家称此种关系为互信和谐的关系,确立友善的关系之后,双方的心弦可以产生共鸣,自然地形成说服对方的先决条件。

曾经在百老汇名噪一时的魔术大师,在其4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共吸引了6000万以上的观众,总收入亦高达200余万美元。探究其成功的秘诀,并非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神技,而是由于他面对观众时,那种敬业的精神所致。

据说,萨斯顿每次上台前,必定在心中反复告诫自己:

“我爱观众!绝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待。我一定尽全力表演自己拿手的戏法,让观众喜爱……”

这种诚挚的信念,通过他的表演,传达至万千观众的心灵,难怪大家会为他痴迷,并且赞不绝口了。

纵观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家和大明星,都是将自身出众的才艺,完全贡献出来,他们与观众建立互信和谐的关系,并且历久弥新地活跃在观众的心目中。

个性内向或城府较深的人,通常不会轻易向外人吐露心声。倘若继续保持沉默,绝不可能有任何收获。此时,游说者就必须设法打开僵局,除一面聊有关天气等大家都关心的话题外,还可以借机观察对方的服饰,如服装的颜色、领带、手表、袖扣等,大致了解对方的嗜好及性情,提出一些相关而有趣的话题。如此,受瞩目的一方,必定不好意思再拒人于千里之外。

提示对方某种无意识的举动,也是揭开话匣子的最佳途径。譬如,你发现对方用手指不断地轻敲桌面,就可以顺口发问:

“你平常喜欢弹钢琴或是其他乐器吗?”

遇到喜欢在桌面用小指尖划写的人,就应该说:

“哇!你的小指既纤细又秀丽……”

这一类的话题,必定能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无暇兼顾警戒心,自然可以轻松融洽地沟通双方的意见。

有位刚出道的新闻记者,到一家即将倒闭的公司,访问该公司的宣传科长。对方严阵以待,拒绝提供任何与倒闭有关的消息。记者的经验不足,虽然有无可奈何之感,却不甘心就此打退堂鼓,遂预备采取持久战。

记者只想借抽烟来解闷,他摸遍全身衣裤的口袋,竟然找不到香烟。只得走到衣架旁,想到风衣口袋里搜寻。那位科长忍不住用关怀的语气探问:

“有什么事需要我效劳吗?”

记者红着脸,把原因告诉对方。科长莞尔一笑,立刻热忱地取出自己的烟,请记者同享吞云吐雾之乐。经过这一转折点,双方开始畅谈,记者如愿以偿,做了一次翔实而精彩的独家报道。

这桩事例,仿佛“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般,记者歪打正着地取得开启对方心灵的锁匙。但是,见微知著,此种借小动作消除对方警戒心的方法,倒是颇值得我们借鉴。

有时候,我们发现无法与深怀戒心的人沟通感情的原因之一,在于对方保持着“我俩根本处于不同世界……”的想法。试想:生活环境、思想背景、宗教习惯……完全不相同的人,初次见面,当然会有格格不入之感。为了突破此种障碍,必须让对方相信,我们都隶属于同一世界,皆是某集团内的一分子。

要想规劝酗酒者除此恶癖,最具说服力的,是曾经尝过酒精中毒之苦的“过来人”。因为互相间相同的集团意识,足以迅速地化解彼此的警戒心,使其愿意敞开胸怀,虚心接纳善意的劝导。

一个熟练的家庭访问推销员,只要一进入某户人家的大门,就能够立即找出一个使主妇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对方的谈兴。例如:客厅的茶几上,摆置着一瓶康乃馨,他就会极力夸赞,并且说:

“康乃馨,这是我最喜爱的花,经您的慧心巧手安排之后,更显得秀逸不凡,实在太美啦!”

如此,定能使对方有深获我心的喜悦,很快地并列于相同的阵营内,不好意思让你失望而返了。

一对初次见面的朋友,通常会提出诸如此类的话题:

“府上是南方人吧!……”

“您是哪所大学毕业的?”

这种惯例,虽然使人有无足为奇之感,但一旦发掘出双方有某项共同点,都会觉得分外亲切。譬如两人都是北大毕业的学生,立刻就会紧握双手,喜形于色地说:

“哈!真巧!我们竟然是校友哩!”

陌生感和警戒心遂在刹那间化为乌有。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此首五言绝句,充分表达出每个人都喜欢发掘“认同感”的心理。仅需借“同乡”这一微小的共同点,即可以成为结识朋友的最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