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对话要留神

说话比做文章读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修正;读文章,可以细细体味,详加研究。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你与人对话,应该特别留神。

你要说的话,事前先打腹稿,列出纲要,说话开始时,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目注视对方的眼睛,表示出恳挚的神情,边说边注意他的反应,是赞成还是不以为然,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神情不屑,不愿意多听的样子,你就该设法收尾。如果发觉他怀疑的样子,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发觉他乐于接受的样子,你就该单刀直入,不要再绕什么圈子。发觉他要插言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他的答语,你要特别留神,比如同样一个“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是表示惊奇;“喔?”是表示疑问。

再如,他说“好的,以后再谈吧”,这是不肯接受;“好的,照如此办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好的,我替你设法”,这是肯负几分责任的表示;“好的,待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可以同意,办法还须讨论;如果他说“好的,你听我回音”,这是肯帮忙的表示。你能够细细体味,便知道此次说话是否成功,老于世故的人,往往不肯有直接的表示,很易使你误解他的真意。

你对人表示态度,也要有个分寸,你以为可以办到的,回他“我去试试,成否不敢保证”;你以为对的,回他一声“很好”,一声“不错”;你以为不对的,回他“这个问题很难说,各有各的说法”;你以为办不到的,回他“此事太困难,恐怕无大希望”。总之,不要说得太肯定。太肯定的回答,最易造成不欢而散的后果。一切回答,必须留些回旋余地,万一临时不能决定,你可以说“待我考虑后,再答复你吧”;或者说“待我与某方面商量后,由某方面答复吧”。前者是接受与不接受各占一半,后者多数是婉言拒绝。如果对方唠叨不止,你不愿意再听下去,也有几个方法可以应付,或者乘机谈谈别的事情,转移谈话方向,或者就说“好的,今天谈到此处为止”,立起身来,说声“对不起,再见,再见。”他自会终止谈话离开你。

你要向对方说话,先要明白他的个性。他喜欢学问的,你应该说高远的话;他喜欢婉转的,你应该说流利的话;他喜欢亢直的,你应该说激切的话;他喜欢琐事的,你应该说浅近的话;他喜欢诚恳的,你应该说质直的话。你的说话方式,与对方个性相符,自能一拍即合。

若对方是一个喜欢刺探你意思的人,往往迂回曲折,中间插入一句主句,希望你暴露真情。你若不愿意告诉他,应该特别留神,设法避过,或者故意当作没有听见,或者含糊其词,或者就说“不便奉告”,拦阻他不断地进攻。

但是只明白对方的个性还是不够,你还得估量彼此的交情,交情未到相当程度,你的说话方式,虽合对方个性,说话是否发生效力仍是一个疑问。话是说得对了,你的交情资格,还是不对,交情资格不对,你就犯了“交浅而言深”的错误。彼此的交情,还不曾达到相当的程度,“不可与言而言,是以言脱之也”,逆耳之言,只使人觉得讨厌!

小杨是耿直之人,他的领导也不失为耿直的人,有一次为了同事待遇过分刻薄,小杨自告奋勇,向领导提出加薪的请求,他对领导慷慨陈词:现在的待遇,不但不合理、不合情,简直是逼他们走到死路上去。他们死不死,姑且不问,你的事业还有前途吗?小杨自以为理直气壮,自以为够得上直说的交情,谁知领导听了大不高兴,不但不能采纳,而且反唇相讥,认为这是整个的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来解决,他是无力改善的,弄得一场没趣。这不是话不投机,而是小杨估计错了彼此的交情,还没有到说话的时机。从此以后,领导以为小杨是存心捣蛋,借此鼓弄风潮,于是误会日深,再有小人居间无中生有,挑拨是非,以后的纠纷,多着呢!

举这个例子,无非是想劝你说话必须详加考虑,你的说话方式,合乎对方个性吗?你和他的交情,够得上说深话吗?若有一个“否”字,你最好还是秉着老于世故者的教训:“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人与人之间好感难得,恶感易成,与人对话,必须谨慎。说话方式要符合对方个性,才会产生作用;但也不要忽略你与对方的交情程度,否则“交浅而言深”“不可与言而言”,则还不如不言。当然知己相聚,上下古今,东西南北,兴之所至,无所不谈,你不必有所拘束,但是也不可过度,一言误会,感情遂生裂痕,此则不可不防,不可不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