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提倡“人和”懂感恩

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铸就了辉煌的业绩,今天的李嘉诚统领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成了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追寻李嘉诚这位创业精英、商界巨头的创业经历,其中他的“人和”的创业理念,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嘉诚的创业中,他总是有意识地去结交朋友。友谊长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李嘉诚结交朋友,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助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生意上如鱼得水。

当年包玉刚爵士想收购九龙仓集团,本来李嘉诚先生也有意入主当时仍然是英资的九龙仓集团的。但他知道包玉刚爵士已经买入了不少九龙仓股份,如果自己加入战圈,和包玉刚爵士一起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正所谓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李嘉诚先生处世的态度是处处以他人利益为先,于是他就放弃了争夺九龙仓的机会,还将手中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爵士,使包爵士能够顺利夺得九龙仓的控制权。包玉刚爵士之后就和李嘉诚先生成了好朋友。当时,他们两个集团的影响力、实力不相伯仲。两位集团的领导人就因为这一次机会而结识,成了好朋友。之后,他们合作发展了不少项目。

李嘉诚先生和香港汇丰银行集团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李嘉诚先生曾经当过汇丰银行的副主席多年。这是继包玉刚爵士之后,香港第二位登上汇丰银行副主席之位的华人。其实,李嘉诚先生在业务发展期间就已经和汇丰银行的关系发展得极为良好。李嘉诚先生的信誉,得到汇丰银行的欣赏,于是早年就在业务上支持李嘉诚先生。李嘉诚先生于业务不断扩张之后,仍然很珍惜和汇丰银行的关系,所以,到今日,汇丰银行仍然是长江实业及其属下机构众多往来银行中重要的一家银行。

中国人讲究“和为贵”。这不单是在商场上存在的哲学,更加应该是人生处世的哲学。李嘉诚先生在商场内能够处处是朋友,相识满天下,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其实,现实中的李嘉诚不仅善待同仁,而且善待员工,深得人心,所以企业的发展才有了相当大的凝聚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个著名记者为了他的广告公司租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李嘉诚第一幢工业大厦去看楼,发现李嘉诚还在生产在当时早已过时的塑胶花。

当时长江地产已创出自己的名号,盈利丰厚,可李嘉诚却仍然在维持已过时的塑胶花的生产,就算已过时的塑胶花还是小有薄利,但相对于长江地产的利润实在是九牛一毛。于是这位记者问道:“为什么还要维持生产?”李嘉诚说:“这是为了给以前的员工留一些生计,为了让他们衣食富足。”

人们看到李嘉诚如此善待老员工,都感叹道:“终于明白了老员工对你感恩戴德的原因。”李嘉诚说老员工是企业的功臣,他们为企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说企业是一个家庭,那么老员工就是家庭中的长辈,我们作为晚辈,看到他们老了,理应承担照顾他们的义务。提倡人和的观念,懂得感谢员工,多为员工着想,并且时时处处善待同仁,这是李嘉诚对人生的领悟,也是他成就商业辉煌的一条诀窍。

社交心理点拨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