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谈判僵局

福克兰是美国鲍尔温交通公司的总裁,在他年轻的时候,由于他成功地处理了公司的一项搬迁业务而青云直上。当时,他是该公司机车工厂的一名低层职员,在他的建议下,公司在费城收购了一块地皮,准备用来建造一座办公大楼,因此这块地皮上原来居住的100多户居民,都得因此而举家搬迁。

但是居民中有一位爱尔兰老妇人,却率先与机车工厂进行顽固抗争。在她的带领下,许多人都拒绝搬走,而且这些人都团结一致,决心与机车工厂周旋到底。

福克兰对公司说:“如果我们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会费时、费钱。并且我们不能用强硬的手段去驱逐他们,这样我们将会增加许多仇人,即使大楼建成,我们也将不得安宁。这件事还是交给我去处理吧。”

福克兰找到这位爱尔兰老妇人时,她正坐在房前的石阶上。福克兰故意在老妇人面前忧郁地走来走去,以引起老妇人的注意。果然,老妇人开口说话了:“年轻人,你有什么烦恼?"

福克兰走上前去,他没有直接回答老妇人的问题,而是说:"您坐在这里无所事事,真是太可惜了。我知道您具有非凡的领导才干,实在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听说现址将建造一座新大楼,您何不劝劝您的老邻居们,让他们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永久居住下去,这样,大家都会记住您的好处。”福克兰这几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却深深地打动了老妇人的心。不久,她就变成了全费城最忙碌的人。她到处寻觅住房,指挥邻居们搬迁,把一切办得稳稳妥妥的。而交通公司在搬迁过程中,仅付出了原来预算的一半代价。

在谈判进入交锋阶段、协商阶段等实质性磋商的时候,常常由于某些人为或突发原因,使得谈判双方相持不下,从而产生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僵持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谈判人员不善于找寻产生僵持局面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一味地听任其发展下去,就很可能导致谈判的破裂。

事实上,谈判之所以陷入僵局,并不完全是因为谈判双方存在着不可化解的矛盾,也就是说,谈判本身并不属于那种没有可行性的谈判。通常情况下,没有可行性的谈判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不具备客观条件

有些谈判由于客观上不具备履约条件,或虽具备客观条件但不可能达到目的,随着谈判的深入,这个问题就越发明朗化,从而直接导致了谈判的破裂。

2.不具备谈判的协定空间

在谈判中,协定空间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明朗的,它是一个双方逐步探索的过程。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谈判双方可能会发现,他们提出的条件根本没有达成一致的可能,因而使谈判陷入僵局,并最终导致破裂是在所难免的。

3.没有商谈的价值

这种情况常常是由于事前的盲目和冲动,在没有做好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匆匆地举行谈判。双方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才精疲力竭地发现他们所进行的谈判实属耗时费神,毫无价值,于是,悬崖勒马,果断地停止了谈判。

只要没有出现以上的任何一种情况。谈判的僵局则看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只要找出问题所在,也是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事实上,许多谈判之所以陷入僵局,常常是基于谈判双方在立场、感情、原则上存在着一些分歧,而这些分歧通过谈判者的努力,打通心理通道,逾越人为障碍,是能够取得谈判成功的。

这就如同上述的谈判事例中,福克兰以巧妙的赞扬,获得了顽固的爱尔兰老妇的内心认同感,并激发了她心灵深处的一种主人翁意识,从而主动地配合了企业的搬迁工作。

常言道:“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谈判中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一帆风顺的,出现僵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关键在于谈判者本身要有健康成熟的心态,才能从容地面对问题和矛盾,用自己的诚恳去征服对手的心,而这种诚恳的态度,不仅是克服僵局的有效手段,也是今后谈判的基础和继续合作的条件。……”这时,译员很自然地用“Second-ClassEnterprise”来表述。不料,该跨国公司总裁闻此,原来很高的兴致突然冷淡下来,敷衍了几句立即起身告辞。在归途中,他抱怨道:“我怎么能与一个中国的二流企业合作?"可见,一个小小的沟通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可能与否。美国商人谈及同日本人打交道的经历时说:"日本人在会谈过程中不停地‘Hi'Hi',原本以为日本人完全赞同我的观点,后来才知道日本人只不过表示听懂了我的意思而已,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第二种沟通障碍,是一方虽已知道却未能深入理解另一方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这是由于接受信息者对信息的理解,会受其职业习惯、教育的程度以及为某些领域专业知识的制约。有时从表面上看来,接受信息者似乎完全理解了,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却常常是主观、片面的,甚至往往与信息内容的实质情况完全相反。这种情况是有关沟通障碍案例中最为常见的。如一次关于成套设备引进的谈判中,某市的谈判班子对外方所提供的资料作了研究,认为外方提供的报价是附带维修配件的,于是按此思路与外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洽谈,然而在草拟合同时,却发现对方所说的附带维修配件,其实是指一些附属设备的配件,而主机配件并没有包括在内,需要另行订购。这样,我方指责对方出尔反尔,而对方认为我们是故意作梗。事后中方仔细核对原文,发现所提及的“附带维修配件”只是在涉及附属设备时出现过。而中方误以为对所有设备提供备件。其实,这种僵局是由于沟通障碍所造成的,是我方未能正确理解对方的意见,作了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的。

第三种沟通障碍,是一方虽已理解,但却不愿接受这种理解。因为他是否能够接受现实,往往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对对方的态度、同对方以往打交道的经历,以及个人的成见等。我国曾获得一笔世界银行某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用以建筑一条二级公路。按理说,这对于我国现有的筑路工艺技术和管理水平来说,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但是负责这个项目的某国际金融组织官员,却坚持要求我方聘请外国专家参与管理,这就意味着我方要大大增加在这个项目上的开支,于是我方表示不能同意。我方在谈判中向该官员详细介绍了我们的筑路水平,并提供了有关资料,这位官员虽然提不出疑义,但因为以往缺乏对中国的了解,或是受偏见的支配,他不愿意放弃原来的要求,这时谈判似乎已经陷入了僵局。为此,我方就特地请他去看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几条高水准公路,并由有关专家作了详细的说明与介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心存疑虑的国际金融组织官员这才总算彻底信服了。

由于谈判主要是靠面对面地“讲”与“听”来进行的,即使一方完全听清了另一方的讲话,作了正确的理解,而且也能接受这种理解,但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把握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孔子讲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可见,有时沟通障碍还因为表达者本身的表达能力有限造成。在不少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翻译人员介于其中,双方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都要被多转换一次,这种转换必然要受到翻译人员的语言水平、专业知识、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依据传播学理论,这些影响因素就造成了对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的“噪音”。噪声干扰使一方最终接受的信息,与另一方最初发出的信息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这方面的案例很多,不胜枚举。

信息沟通一般不仅要求真实、准确,而且还有及时、迅速的要求。涉外谈判中的翻译人员主要从事现场口译工作,即要将一方发言立即用另一种语言传递给另一方,这就增加了信息准确传递的难度。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游戏:在教室里,教师将同一句话写在若干张纸条上,交给第一排学生,让他们看过后立即悄声传递给后排同学,以此类推,看哪一列传话最快,同时最后一名学生所得信息与纸条上的原话又最吻合。可结果通常是最后一排学生中谁也不能提供完整的答案,有的甚至与原话大相径庭,闹出了笑话。使用母语传递信息尚且如此,对外谈判中以非母语来迅速传递信息,就更难免信息失真了。

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会使谈判双方产生误解而出现争执,并由此使谈判陷入僵局。除了口头传递会导致信息失真以外,对文字材料的不同理解,也是双方沟通中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这同涉外谈判中口头翻译的情况类似。所以,谈判双方对确定以何种文本的合同为准,合同条款如何措辞都会非常谨慎,双方都想避免由于对合同的不同理解,而构成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尽管人们重视合同的语言问题,但由此产生理解上的差距和误解仍然时有发生,并会在合同的执行中陷入僵局,只得使谈判人员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这些都是因为沟通障碍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