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制怒

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会本能地选择逃避现实,或是认为这是上天给自己的不幸,或是埋怨由于别人的过错而使自己倒霉。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每个人都不例外。

民间有一首诗说:“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究竟怎样才算是“好天”呢?

天都这样难作,何况做人呢?所以人生在世,受人埋怨是难免的,被人非议也是必然的。每逢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以自己“好脾气”的修养来面对,以免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最受他欣赏的就是颜回。孔子欣赏颜回的原因之一,就是颜回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不向别人乱发脾气,也不重复犯第二次错误。

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一辈子都做不到。人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最难控制自己言行的时候,如,容易说气话,或做赌气的事,往往这个时候,也最易伤害到他人——拿自己的错误去惩罚别人,明明是自己做错了,自己情绪失控了,还要把矛头指向别人,让别人跟着自己受气。

比如,某个老板脾气不大好,遇有不顺心的事,就给员工脸色看,或说一些让人听着很不爽的话。在他自己发泄的同时,无形中也伤了员工,或者拿员工来出气。这是很常见的一个例子。不懂得制怒,伤及无辜,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是巨大的。很多人在社会上之所以到处碰壁,并不是因为人品差,而是因为脾气坏。所以,养成一副好脾气对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就会害人害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之所以会迅速崛起、强盛,是因为有一对著名的好搭档:一位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另一位是宽容大度的皇帝威廉一世。

那时候,威廉一世散朝回宫后,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贵重器皿都摔坏了。皇后问他:“你又受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了?”

威廉一世点点头,皇后便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为什么不给他点颜色瞧瞧?”

威廉一世却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么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往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气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东西啦!”

威廉一世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这份好脾气。他在位的时候德国能够那么强盛,甚至也和这一点有着莫大的关系。

有些人在社会上“吃不开”,无法和别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原因其实并不在于心术不正,而是因为脾气不好。坏脾气必然给人带来坏运气,不但自己时常没有好心情,也经常会让自己的不良情感影响到周围的人。在别人眼中,他们总给人传递一种负能量。

历史和现实中的许多悲剧,都和迁怒于人、诿过于人有关,甚至发生过皇帝因为对某一个人不满意,于是把整个国家拿来赌气而输掉的事例。

所以,要给心理“排毒”,先要学会制怒,要培养好的脾气。这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却是人生的大修养,甚至会决定你一生的幸福。

当然,好脾气,不仅是说不对别人乱发脾气,也意味着能包容别人的乱发脾气。比如我们有时候挨了上司的骂,受了朋友的冷落,要先冷静,不要怪罪他们,他们可能正巧遇上了烦心事,所以迁怒于你,这时,你要有容人之量,多理解他们。

《旧约·箴言》第14章第29节中说:“不轻易发怒的人,才有真正的智慧。”

列夫·托尔斯泰则说:“愤怒使别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却是自己。”人一旦处于愤怒的状态,便会失去理智,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做错事、蠢事的概率便大大增加。

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大人物,都曾反复告诫人们:千万别受愤怒包围,被愤怒左右。例如,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毕达哥拉斯则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怒火中烧,结果就会伤人伤己,不可能与别人融洽地相处和友好地交往。所以孟子说:“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谓大丈夫。”

其实,学会有效制怒不仅是一种高深的人生修养,而且是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