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古人常说: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所谓祸从口出,就是因为说话太多,不注意自修品行而招致的。我们只要细心想一想就会明白,为什么佛像多为口小、耳朵大的形象。这样的面部结构恰恰说明一种禅意:小口只为减少说话的机会,而大耳则有益于倾听众生。所以佛耳能容天下烦琐,佛嘴能禁天下是非。如此,我们也便能够领会多听少说者的人生境界了:能多听者必定智慧高深,而少说者则品行出众。

在哲学界,流传着一个苏格拉底的小故事。它生动地表明,人想要有所成就,请学会少说多听的习惯。

有一个年轻人,口才非常好,但却一直无法与他人顺畅沟通,并成为人们崇敬的演讲大师。他非常不解,于是决定去找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向他请教如何与人沟通并成为演讲师。

苏格拉底热心地接待了那位年轻人,问他:“你准备问我什么问题呢?”

为了表现自己的好口才,年轻人便讲起自己的生平来。他不但说得特别多,而且完全不给苏格拉底讲话机会。

听到最后,苏格拉底已经明白年轻人的问题所在,便说:“你若想要在我这里得到关于如何与人沟通、成为演讲师的答案,就必须缴纳双倍的学费。不然,我不会教你。”

年轻人非常惊讶,说:“你是一个名人,而且受人尊重,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我知道别人向你学习都只交很少的学费,有的甚至都不交,凭什么到了我这里,却变成双倍的学费?这太不公平了。”

苏格拉底看了看年轻人,淡淡地说:“因为我不能只教你如何演讲,还要同时告诉你如何闭嘴,否则你永远成不了会与人沟通的演讲师。”

年轻人听完这句话,呆若木鸡。

希腊的哲人喀隆说过:“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而芝诺则说:“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一个说起话来夸夸其谈,不顾及他人感受,甚至不知道如何停下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善于沟通的人。因为在他滔滔不绝的时候,身边人已经产生了厌烦,而他却身在其中,毫不自知。

另外,说太多的话,必定会暴露自己的内心。这在沟通中是最大的损失。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认为,在与对方进行谈判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让对方多说,而自己主要以听为主。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你能使别人谈得足够多,他简直无法掩饰其真实的情感或者真正的动机。如果你十分注意地听,并对对方说的一切话中所隐含的意思保持警觉的话,你就能把握住对方的秘密。同样,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你不想‘显示出你的优势’,那么最好守口如瓶。”

多说话的人不是聪明,而是对自我内心的出卖。相反,一个少说多听的人,其智慧注定要超出多说话的人。少说话能让我们变得更有思想,更能帮助我们在内心修养自我品行,从而少犯错误,不惹人厌烦。一个注重听人讲话的人,充分彰显其成熟、聪明、内敛之相,而一个多听少说的人,又必定拥有尊重、友好、包容的内心。所谓多听长智慧,少说修品行,正是如此。

我们要先管住自己的嘴,再学会调动自己的耳朵,用心去倾听别人。不管到任何时候,听其言,观其行都是甄别他人的不二法则。

当然,想要成为真正善于沟通的人,只多听少说还不够,一定要懂得听的智慧,要明白说的道理。少言可视为多思,因为不说话可以让大脑多思考。而多听则要学会善听,不能什么话都听,比如浮夸的无稽之谈,无聊的靡靡之音,还是少听、不听为妙。若想要让自己的沟通能力增长,则要多听先哲之言,多听无忌之语,不要让自己“耳朵掉下来变成舌头”,不要成为他人眼中愚蠢、无德的饶舌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