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连续提问,构建共同话题

有位美容师在跟旁边一位洗头的顾客聊天。她只用了短短的2分钟,就直接把那位顾客从“热情的回应”聊到了“一言不发”。

美容师:“你的皮肤看起来不怎么好呀?”

顾客:“是的,近期睡眠不足。”

美容师:“你是做什么的呀?竟然睡眠都不能保证?”

顾客:“做销售,最近有点忙。”

美容师:“你在附近工作吗?是附近的住户吗?你住哪个小区?”

顾客:“哦,我不在这边工作。”

美容师不知道该如何往下接,于是就又换了一个话题:“你知道吗,皮肤不好都是因为你没有睡好,你的黑眼圈好重的。”

顾客:“嗯。”

美容师:“你到底做什么工作呀?不行就换一个工作吧?”

顾客:“嗯。”

美容师:“你可以选择一个作息时间正常的工作。你平常还会做什么呀?有其他合适的工作吗?”

顾客:“嗯。”

也许是觉得顾客对这个话题还是不感兴趣,于是,她又换了另一个话题:“哎,不行你就剪个短发吧!我们这边做得很好,你剪短发后很方便的。然后你再办一张卡,下次来的时候有优惠,你说是不是?”

顾客这次没有任何回应,而且不难想象这位顾客下次打死也不会再来这家店。类似的场景,你有没有遇到过呢?在大街上和消费、交际场所遇到陌生人时,有的人会好奇地把你当作一个外星人,恨不得将你解剖一遍。比如这位美容师,短短的几分钟内,竟然问出了一连串的隐私问题。这样的问法,再能聊的顾客也不知道该怎么接话,相反,会对其产生强烈的厌烦感。这就是典型的“查户口”式聊天,其对于对话的伤害性是非常大的。

“查户口”式聊天是极不友好的沟通方式

和任何人交流都要讲究技巧,谁也不会把自己的隐私随便告诉外人。高明的提问不仅可以使你达到了解对方的目的,被问者也会感到舒服——其中一个重大原则就是不要“查户口”,离对方的隐私远一点儿。

很多人都见过“查户口式”的谈话者。回忆两个人当时的沟通,都是对方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涉及隐私的问题——从你小时候的求学经历,到你如今的职业规划;从你喜欢的颜色,到你如今的年龄,甚至是你父母的工作;从你的感情状况,到你现在的住处,当下的收入……比警察审问的还要全面。这种交流方式,让人有一种被“强制审讯”的错觉。你会感觉到,提问者根本不关心你,他不是想与你真诚地交流,只是迫切地要获得他自己想要的答案——你的个人信息。

毕竟,这种提问的方式在影视剧中警察审问犯人的时候才会出现:姓名?年龄?哪里人?做什么工作的?几月几号晚上几点你在哪里?为什么出现在那里?和当事人什么关系?你们当时在做什么?还有谁跟你们在一起?诸如此类。

以下“禁忌问题”,是在聊天中绝对不要涉及的。

A.年龄问题:国内外的聊天都有这个习惯,不要轻易询问对方的年龄。在国内,长辈经常向后辈提出这个问题,但这并不是社交中的常态。因此,在对话中一般要绕开这个话题,除非对方主动提及。但这不意味着你应该告诉他你的年龄。

B.地址问题:除非是在商务沟通中涉及文书寄送,或其他场合有礼物需要收取时,否则,不要主动问及对方的居住地址或告诉对方自己的居住地址。一般而言,平时只介绍一下自己大体的居住范围就可以了。比如:“我住在北京海淀,你呢,也是海淀吗?”但不要询问是哪个小区。

C.收入问题: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隐私,不要询问。你可以赞赏对方是属于“高收入群体”,表达自己的羡慕,但仅此而已。不要试图得到“每年收入多少万元”的答案,更不要拿自己的收入数字去交换,没有人愿意告诉你。即使有人愿意,你得到的数字十有八九也是假的。

D.情感问题:对方的情感和婚姻状态是聊天的禁区,这个话题不论在何种场合都不应主动提及。事实上,就算对方和你聊到这个话题(向你求教),也应该保持恰当的谨慎。不少生活中的对话都因情感话题终结,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警惕性往往都很强。

E.家庭问题:比如你有几个孩子,孩子的年龄、学校、学习情况及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习惯等,都是不建议列入聊天流程的话题。但在女性之间的聊天中,这可能是一个例外。当女人凑到一起聊天时,家庭问题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话题。

F.健康问题:在身体健康方面,隐私性的疾病是不能在谈话中触及的。例如,你可以问对方的胃疼是否减轻了,表达你的关心,但绝不可以提及他的“性功能障碍”或“身体异味”等方面的疾病。

G.性取向问题:“性取向”是聊天时的大忌,无论你如何理解及对方如何宽容此话题,都可能因答案的不同引发对方被歧视的体验。同时,它也涉及一个与你有关的重要印象,使对方对你产生误判:“你问这样的问题,究竟想干什么?”

“查户口”式聊天是很多人在沟通中非常容易发生的问题,有时是无心之过。之所以会选择“查户口”式的对话,是因为我们急切地想要了解别人,并与对方“建立联系”。为了表示公平,人们也愿意交换自己的信息。由于没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共同话题,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挖家谱式的“问问题”方式来建立联系。

但是,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友好的,沟通的效果也差。每个人都讨厌这种“被盘问”的状态。首先,人在被“连续提问”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较为焦虑而不是放松的状态,会产生提防心理。因为你首先是在“回答问题”,其次才是“交流”。人的潜意识会提示自己:这是不平等的,也是不友好的氛围。最后,提问并不能真的构建共同话题,因为一问一答之间,一个话题就宣告结束了,没有延伸性,所以良性沟通并不存在。

比如:“你在干吗?”

“我在吃饭。”

然后,话题就结束了。但是,为了强行延续话题,往往会继续提问。比如:“在吃什么?”“咖喱饭。”“自己做的吗?”“不是。”“平时很喜欢咖喱饭吗?”“还行吧。”时间就在这种口水式的无聊问答中一分一秒地流逝了。

如何避免“查户口”式聊天?

有句话说:“人生何处不相逢?”与陌生人的交谈并不可怕,无须紧张,也没有必要产生过于拘束、不自在等消极情绪。只要主动、热情地同对方聊天,真诚、努力地探寻双方的共同点,对话的效果就不会太差。

那么,在交谈时怎样避免“查户口”或“被查户口”呢?有人会选择对你提出很多的问题,就像前面那些琐碎的信息。虽然这些问题不很重要,但也可以降低你和对方聊下去的兴趣。如果是你提出了这些问题,也会惹起对方的反感。

我的原则是——事先小心防范,事后设法加以纠正。

善于沟通的人之所以能把沟通氛围营造得很好,他们不仅是言谈幽默,而且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来与不同类型的目标对象聊得好。

1.转换提问的方式,使氛围更融洽

如何防止“一问一答”的尴尬发生呢?作为提问的一方,你应该对发问的方式进行设计。比如来了一位南方客人,你如果这样问:“你是南方人吧?”“你第一次来东北吧?”“东北可比南方冷多了吧?”等。对方恐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是”或“对”。这不是好的开始。当然这不能责怪客人不健谈,而是你这种笨拙的发问使对方也至多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如果你换一个问法:“这次来到新地方有什么见闻?还习惯吗?”“你觉得南方和东北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等。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对方不但可以介绍一些你所不了解的新鲜事物,还会使对方能够充分地叙述自己的感受,让对话的气氛自然而且融洽。

2.给对方多种回答的选择,提高交流的成功率

一定要记住:聊天时提出问题不是为了质问对方。提问的目的不是让人为难,而是为了加深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提问不仅是征求对方的意见,更是增强互信的有效途径。所以提问时要给对方多种回答的选择,让话题具备发散性。这样也更容易营造一个友好、热烈的谈话氛围。

比如: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吃饭,你想在点餐时照顾他的情绪,但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怎么办?你可以这样问她:“你是喜欢甜口味的,还是咸口味的,或是爱吃辣?”这就是话题的发散性。如此一来,对方能从容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也能与你很好地聊天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