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磨炼口才

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

爱尔兰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很少人知道,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先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学会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情站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讲完时,受到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经常看到他慷慨陈词的身影。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2年中,他的演讲竟达1000多次。

正像萧伯纳参加学术者学会的辩论会演讲一样,畏惧、怯场是初次登台者的普遍心理。甚至许多大演说家的第一次讲演也并不是那样尽如人意,甚至还出现十分难堪困惑的场面。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之中结束了讲话。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合演说时说,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争夺赛跑银杯。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说,第一次试着做公开演说时,舌头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说出一个字。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话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有人戏称他为“哑巴运动员”。我国优秀的德育工作者李燕杰初次发言时,“怀里好像揣着一头小鹿,一颗心总是突突地跳个不止,脸上发热,嘴里不知该说什么,两手也不知所措”。在美国有人曾以“你最怕什么”为题询问了3000个人,调查人们究竟最怕什么,结论的第一点就是:人最怕的是在众人面前讲话。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狄斯瑞的首相就曾说过,他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做一次演讲,然而上述这些演说家们正是战胜了失败之后方成为雄辩之才的。

在西方曾流传一句格言:“诗人是先天的,演说家是后天的。”培养演讲者胆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勤讲勤练。勤练可以单独练,对着镜子练,对着实物练,也可请人教你练,要抓住一切时机练。在讨论会上,争取发言;可以到正式场合去讲,也可以到非正式的场合去讲;既对熟悉的人讲,也对陌生人讲;既到“大朋友”中去讲,也到“小朋友”中去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将锻炼出胆量来,使自己的讲话条理分明,口齿清楚,富于表情,以至于产生扣人心弦,震撼胆魄的强烈效果。

公元前雅典有位名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青年时曾参加一次辩论大会,尽管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可一上台就慌了手脚,一慌又口吃起来,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会场。后来他跟一位演员练嗓子,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在登山或海滨散步时也力求使自己的声音盖过狂风浪涛。为矫正口吃,他口含鹅卵石练演说。为了防止别人引诱他走出房门,竟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一半,弄成半阴半阳的“鸳鸯头”,这种丑相将他束缚在书房里,潜心苦练口才。英国的谢罗德演讲之初,常受到他人讥讽,但他却不灰心,每天苦练不辍,终于成了口齿伶俐、心机灵敏的著名演讲家。美国政治家林肯,年轻时常常徒步48公里,到法院听律师的辩护,他还把树桩、玉米林当作听众,练习演讲。出任总统后,他为了做好那个只有600多字的著名的格提斯堡烈士安葬演说,经过了15天的精心准备。我国革命家萧楚女在当教师时,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山的一个僻静之处,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讲演的表情、动作。

在上海读书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的女青年裘琪芳,初次登台演讲时,脸上毫无表情,简直像一个中学生背书。后来,她发誓苦练演讲术,多少个日日夜夜,她对着稿子背、朝着镜子演、抱着录音机练,请参加业余话剧团的哥哥听,邀同学、师长们教,直讲得喉咙哑了,直讲得旁边的人也能将这文章记得滚瓜烂熟,她仍旧不知疲倦、永不满足地练习。她极有体会地说:“中国女排的成功,存在于她们成吨的汗水之中;数学天才的成功,存在于他几十麻袋的手稿之中;著名作家的成功,存在于他成千上万个不眠之夜之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终于成功——在成百上千个演讲者中力挫群雄,独占鳌头。

古今中外的演讲大师正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勤学不辍,终于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

朋友们,不要只羡慕那些成功和成绩显著的演说家的口才,更值得交口称赞的是他们那坚持不懈的意志。你想练就妙舌如簧的口才吗?你想成为受人欢迎的演说家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个脚印地磨炼你的口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