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要真诚,产生打动人心的情感效果 把话说好才能打动人心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会打动人的。

195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政治上出现严重的危机,当年他是年轻的参议员,艾森豪威尔将他作为竞选伙伴。当他为竞选奔忙时,《纽约时报》忽然抛出抨击他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文章。新闻飞遍全国,顿时舆论大哗,压力越来越大。使他化险为夷的事件,是他做了一次震撼美国的演说。

尼克松被迫在电台发表半小时讲话。全国64家电视台、754家电台将各种镜头、话筒都对准了尼克松。当尼克松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时,整个美国都安静下来了。他采取了一个罕见的行动,把自己的财务全部公开,从自己的家产,一直谈到他的欠债。这样,尼克松首先得到了听众的同情。紧接着,他详细说明自己的经济收入情况,连如何花掉每一分都告诉听众。他还告诉大家:“这次竞选提名之后,确实收到一件礼物,这就是得克萨斯州有人送给我孩子的一只小狗。”当他讲完时,到处都响彻欢呼声。有100万人打电话、电报或寄出信件,从邮局汇来的小额捐款达6万美元,全国听、看这次演讲的竟达6000万人。演讲使事实得以澄清,还得到了大批的同情者。

情深,则可以惊心动魄。尼克松的话,就是以真诚和朴实赢得了大众之心。

说话,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因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话说好,不仅在于说话者本人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你所表达的思想、信息,能否为听众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把话说好,关键在于说话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鲁姆斯曾经说过:“人类天性的至深本质就是渴求为人所重视。”

我们与人说话,要想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就要理解人们的合理需要,爱护人们的自尊心。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谈话的时候就要经常注意“转换角度”,即善于“站到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如同用你的观点一样”。

然而,如果在社交活动中不能根据交际对象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挫伤了他人的自尊心,后果将又如何呢?

电视连续剧《钟鼓楼》里的詹丽颖,她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常常给人以最无私的帮助,可是周围的人却对她反感,厌恶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詹丽颖在社会交往中违背了语言交际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所以,虽然她主观愿望很好,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熟人、同事、朋友之间为增进友谊而交际,说话“随便”一点儿本无可非议。但是,这种“随便”应该掌握一定的分寸,应该有一个限度,因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自己神秘一隅,交谈时,应该照顾对方的自尊,以免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詹丽颖却完全不考虑这些,她对一位因发胖而羞赧的女同事高声宣布:“哟,你又长膘啦?你爱人净弄什么给你吃,把你喂得这么肥啊?”发出这一串语言信号时,詹丽颖本没有丝毫恶意,可是,这些话语无疑激起了对方的反感,以至于恼怒,使双方原本亲密的感情发生裂变,不仅达不到亲近的交际目的,而且极大地拉开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失去丈夫是件最不幸的事。一位女同志刚刚死了丈夫,正处在悲痛之中,詹丽颖却极热情地邀请人家去看外国喜剧影片。她嘻嘻地说:“装什么假正经哟!谁不想开开心,乐一乐。”这种亲近别人的言谈方式,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它无情地破坏了对方的心理平衡。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生活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在行为上、物质上热心地帮助了别人,但由于在特定场合下措辞不当,使对方的感激之情烟消云散,化为乌有,詹丽颖就是这种人。比如:她给一位新娘子买了一枚精巧的胸针,对方十分感谢,她却这样议论人家衣着:“哎呀,你这身西服剪裁得真不错,可就是颜色嘛——跟你里头的衬衫太不协调!干吗非这么桃红柳绿地搭配?该有点中间过渡色的东西点缀点缀,平衡一下才好。”人们在办喜事时,总喜欢听些吉利话,新娘子爱美爱漂亮,为参加婚礼曾精心打扮过,她却说人家“桃红柳绿”。因此,尽管詹丽颖的行动使交际对象感动,可是她的言谈却给对方增添了不快。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别人时,应该多行动,少言语。詹丽颖不了解这种情理,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詹丽颖的言行,为我们探索语言交际规律提供了反面教材,我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