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技巧决定应答质量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提问,是社会交往中很常见的一种活动。如何使对话按照自己计划的进程发展,使社交对象说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取决于人们提问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现。提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对方为自己解释疑难,此外,提问还有以下作用:

1.促进沟通人与人的关系

我们每天遇到熟人都会说:“小陈,上哪儿?”“老林,你来啦!”“小白,吃过了吗?”很显然,问题的内容并不是我们都很关心的,而是用这种问候语进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间也经常用提问来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儿哭,其实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于夫妻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负。如果你坐近她,从事件的起因问起,一直问到结束,她一定会感激你的体贴和关心。如果你不问她的苦衷,说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2.以问话作为话语的引子

冯玉祥将军统领西北军时,部队中有个外国军事专家经常提问刺探军事秘密,冯玉祥很不高兴。有一天对他说:“你知道中国‘顾问’二字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我看着你,有话问你时,才请你答复。”

显然,冯玉祥将军的问话,其目的就要引出对方讲“不知道”,然后就势讲出后面他想说的,对他进行教育。

3.以提问代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写道:有一天晚上,保尔和安娜不幸被几个匪徒拦劫,一个匪徒用手枪逼住了保尔,另外两兽性大发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里。事后,一个爱着安娜的工人茨维泰叶十分不安地问保尔,安娜是否被强奸。保尔很难过,反问:“你爱安娜吗?”茨维泰叶费力地说:“是的。”听了这话,保尔抑制住愤怒的感情,头也不回地迈步走了。这时,保尔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做正面答复。保尔这个反问,实际上回答了对方的牵挂问题,这个问句起到了一种以问代答的作用,给对方上了一堂教育课。

4.回击、反驳对方的话语

回击、反驳有三种情况,一是回击对方刁难、攻击自己的话语动机;二是反驳对方的人品;三是反驳对方话语中提出的观点。试举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岁时与太原郭林宗游,稚与之还家。林宗庭中有一树,欲伐去之,云:‘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曰:‘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无以难。”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认为宅中有树,犹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树砍掉。而十一岁的徐稚一个问句就把这种观点给反驳了。他说如果宅中不能有树的话,那么宅中就不能有人,因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说“困”就不祥,那么“囚”字又有什么不同呢?问得对方无言以对。

问话虽有以上作用,但如何问得巧呢?要恰当、得体、有效的提问,还应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1.选好对象、场合,提问要有针对性

(1)适当的场合。假如你是班组长,你所领导的三个人都完不成所布置的任务,你想对此事加以证实并问清原因。你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把他们一起找来问:“这是你们的一致看法吗?为什么?”二是把他们一个个找来问:“你的看法和他俩一致吗?为什么?”前一问就不如后一问。因为前者三人在一起,从众心理会不让人说实话。因此,场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适应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你对小朋友可以问“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再如你可以对一个中国人问:“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私事的不礼貌行为。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静安详,有的急躁毛糙;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提问的方式随之也应当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3)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在问答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提问的时候,被问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们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为病情焦虑不安,我们就不应问:“病情会不会恶化呀?”

另外,被问人总会对提问人的问题本身采取一定的态度,从而产生种种心理活动,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测心理等。

2.掌握双方问答进程,提问要有明确目的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它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程序和交际气氛。所以,提问艺术也应有控制技巧。

(1)掌握社交气氛。两人问答,气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对社交的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社交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能对罪犯的心理产生压力。如审讯犯人:“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去过。”“一个人还是几人?”“一人。”“去干什么?”“偷钱。”“偷没偷?”“偷了。”从此例可看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孙久别后,见面时的一次对话:“夏天过得好吗?”“好。”“游泳了吗?”“没有游。”“你见到了许多小朋友吧?”“嗯。”“你爱吃冰激凌吗?”“爱吃。”这样的谈话气氛沉闷,双方都像例行公务似的。其实,外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孙亲近亲近,可不知怎样才能让他说话,只好接二连三地采取是非问和事件信息问,这种闭塞式提问,当然不会引起对方的话头了,这样的提问就没有控制住谈话活动。

(2)诱导对方的答话。回答本来是被问人的事,但有时问话人可以适当控制对方的回答。罗斯福曾在海军任职,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关于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绝,轻松幽默的情趣,既表达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则立场,又没使朋友尴尬难堪,效果不可谓不好。这种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罗斯福选择“能保密吗”的是非问诱导出来的,因此决定了对方必然的回答“当然能”。

(3)掌握由提问到表达的过程。有时人们提问,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如在车上,一位中年人给一位妇女让座,这妇女一声不吭就坐下了。中年人问:“嗯,您说什么?”“我没说什么呀!”“哦,对不起。我以为你说了‘谢谢’呢。”先生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女方的批评,显得含蓄而又有心计。又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问:“假若一个人,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王答:“和他绝交。”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么办?”王答:“撤掉他!”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样办?”王这时只好看看左右。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使宣王无以对答,最后服从自己的想法。

3.讲究方式提问,提高提问水平

(1)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的擅长来说,其实,提问也如此。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对羽毛球很拿手,是吗?”问话的提问正像打羽毛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畅谈不休。所以,有人把提问称为“谈话的发球”,这一比喻是很恰当的。

(2)技巧要与实际相适应。有位衣着时髦的青年人走进一家装潢别致的咖啡馆,拿起餐巾围在脖子上。店主看见了就对伙计说:“你过去告诉他,他弄错了。不过讲话要技巧一点。”服务员走过去,对顾客说:“对不起,先生,您要刮脸,还是理发?”这个青年人听后却拉下了脸。这个提问由于不符合社交场合,谁也不会跑到西餐馆来刮脸或理发,于是这种委婉提问在青年人听来就可能是讽刺与嘲弄,是达不到交际效果的。

(3)运用技巧要讲究效果。有位父亲想提高儿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他发问:

“宝儿,你长大要干什么?”

“当飞机驾驶员!”儿子说。

“当驾驶员干什么?”

“周游世界!”

这位好心的父亲启发式的提问之所以未能达到效果,是因为提问的导向不明确,故儿子不能如他预想的那样,回答:“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