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万元买教训

在每一个古香古色的“谭木匠”加盟店里,都一律悬挂着谭传华自述的“家史”——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知名的木匠,小有家业。由于爷爷沾上鸦片和赌博,把整个家业输得一干二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年轻美貌的奶奶只好求保长将爷爷抓去当壮丁。寒冬腊月,我的爷爷被绑在家乡楼桥头的木柱上,光着脚丫,衣衫褴褛,奶奶让年仅十二岁的父亲送了一大碗肉饭去喂爷爷,爷爷边吃边破口大骂奶奶没良心。两年以后,爷爷战死在长沙,奶奶也一直守寡到死。父亲含恨学艺,成了一个好木匠。

我长大以后一直想当诗人、画家,由于我的天真和浪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近饿死街头,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

——透过这短短的两百多个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中国”的家族传奇脉络:浪**的富家公子、祖传的木匠手艺、多梦的少年、无奈的命运……谭传华痛说“家史”,笔触有些苍凉与宿命,但细细品味又不乏坚毅和刚强。

“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但一直埋头做梳子的谭木匠,在1998年居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玩起了电视剧。那时,“多元化”的大跃进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流行,谭传华头脑发热,似乎忘记了自己注定的“命”,也投身于“多元化”的盛宴。

谭传华“多”什么“元”呢?对于文化艺术有浓厚兴趣的他,在电视传媒面前到底是禁不住**,他投资拍摄四川方言电视剧《爬坡上坎》。这个项目总共投入了250万元,拍好后正值春节将至,很多电视台打电话预订这部电视剧,以至于公司的两部联络电话“都打爆了”,但那时候他总感觉到以后还会有更大的“主”找上门来。但这一等,将原本开价400万元的主给错过了,春节过后两部电话再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谭传华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勉强将这部电视剧以150万元的价格给卖出去。

原本可以赚150万元的“多元化”,结果反倒是亏了100万元。怎么办?

反省的角度很多,可以总结教训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来,也可以总结教训彻底否定自己的多元化。谭传华总结的教训是彻底告别多元化,不选择在哪里跌倒在哪里接着爬行,而是选择在哪里站起来的再回到哪里。他决心不再三心二意,从此只做自己的木匠。

是“天意不可违,我仍然还是做木匠的命”的谶言让他清醒了吗?事情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在谭传华的家史里,弥漫的并非宿命,更多的是坚韧与不屈。他所说的命运,不是冥冥之中不可捉摸的天数,而是对于自己深刻了解之后的醒悟。“这次失败让我得到了一个教训,只有专注于一件事情,才能将它做好。‘我善治木’就是这样一个理念。”谈及这段经历,谭传华并不避讳,这也让他坚定了信念,“我们不想做大公司,我们只想做好公司,只想把谭木匠办成百年老店。”

人人都有个性上的缺陷、智慧上的不足,说错话、做错事也在所难免,而反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监督自我的畅通的内在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及时知晓自己的不足,及时匡正不当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反省机制是自我心灵中的一种“自动清洁系统”或自动纠偏系统。反省是砥砺自我人品的最好磨石,它能使你的想象力更敏锐,它能使你真正认识自我。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人;一个善于反省的民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近代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是“清代三杰”之一,洋务运动的先驱人物,还曾创办湘军长期与太平军作战。他历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兵部、吏部侍郎,后任两江总督等职。曾国藩一生历尽坎坷,几度生死。他用笔记录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留下了《曾国藩家书》。学者南怀瑾说:“曾国藩一生共有十三套学问,但流传后世的只有一套,即《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多为对晚辈的教诲,也常常自省。

从青年时代起,曾国藩就按照京师唐鉴、倭仁帮他制定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后来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也从不停止这些艰苦的功课。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他所写的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辉煌。

《格言联壁》中有云:静坐常思己过。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不肯自省吾身之人行为乖张,处处伤人,最终伤己。项羽气走亚父,不知自省;赶走韩信,仍不知自省。最终被困垓下,拔剑自刎于乌江河畔。“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壮志,终于被“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沉重叹息取代了。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倘若后人尚不知自省,必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孔子的弟子曾子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而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每天要三省,从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

如果你做不到曾子所说的“一日三省”的话,身处逆境时自省则是必须要完成的功课。明代绍兴名人徐渭有一副对联:“读不如行,试废读,将何以行;蹶方长智,然屡蹶,讵云能智。”这副对联,科学地阐述了理论与实践、失误与经验的辩证关系。上联是说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行动。下联“蹶方长智”,蹶是指摔倒,不能摔倒后一蹶不振,而应“吃一堑,长一智”。有人认为“吃一堑”与“长一智”之间存在必然性,那就错了。不是说吃一堑就一定能长一智,而是吃一堑有可能长一智。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必然性,必须要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从失误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长智。如果错后不反省,那么同样的错误还会不断出现。这就是“然屡蹶,讵云能智”的精辟之处。

一个人遭受一次挫折或失败,就该接受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这就是成语“吃一堑,长一智”的道理之所在。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人生有了自省吾身,犹如有明镜高悬,能时刻从自省的镜子中看清自己、检讨自己,进而修正自己。孔子自省吾身成圣人,释迦牟尼自省吾身变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