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完善自己,培养良好人脉 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一位公共关系学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别对自己和他人作出评价,然后再将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放在一起对比,结果发现:每一个人心目中的自己和他人心目中的自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我国古人也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准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如何?我们可以用一个心理测试来检验一下:

你走向一个熟睡的婴儿时,他忽然睁开眼睛,你认为接着他会有什么反应?

1.笑

2.哭

3.眼睁睁地看着你

4.完全不理你

测试结果:“婴儿”代表的是人际交往中的“他人”。你想象中的他人的反应恰好代表的是你自己内心的想法。

选1的人,属于很自信的一类人,懂得和他人交往的技巧,交际手段也不错,因此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度自信,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想法。

选2的人,比较没有自信,害怕和他人交往。因为深恐暴露自己的缺点,所以选择将自己包裹在人为制造的壳中裹足不前。如果能够再自信点,积极与他人接触,一定会发现交往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难,也会发现外面的世界非常美好。

选3的人,有些神经质,也就是说对人际关系相当敏感。他们非常在乎人际关系,也会小心翼翼地去维护。但是由于太过于在意别人的感觉、想法,不仅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还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做法是放松一下自己,以平常心来面对人际关系。

选4的人,相当孤僻,认为与其和别人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人来得快乐、自由,所以根本不愿、也觉得没必要踏入别人的世界。然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是不可能独来独往的,尤其是在一个团队中,所以需要好好调整自己。

在上面的心理测试中,我们用“婴儿”来代表他人,是具有一定的根据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女性和男性在对婴儿的反应的猜测中表现出很大的不同,绝大多数女性从不担心

婴儿见到她们的第一反应是哭——这是因为在和婴儿的相处中,女性拥有比男性更多的自信。再比如,一般比较会逗小宝宝的人,内心中产生“被讨厌怎么办”的不安感的概率就会比不会逗宝宝的人小得多。这是因为,婴儿由于内心极为纯净,对人内心的情绪反应会非常敏感。人心里的情绪总是会表现在脸上,或是从态度中流露出来,这种不安和不信任感被小宝宝感受到,小宝宝就会表现出相同的情绪。

换句话来说,决定我们人际关系状态的,其实并不是和我们交往的那个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只有正视了自己,才有可能正视我们的人际关系。一个人想当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有些人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优越感极强,但是别人却不以为然,不是因为别人不懂得发现他的优点,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时时处处都想显得比别人强,“高人一等”的人相处。这样的人因为自身的优越感,说话做事时难免会表现出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姿态,然而在平等交往的人际关系里,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被对方尊重,也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被他人歧视、瞧不起。结果,这类人理所当然会被敬而远之。

这些人因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所以很难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别人身上的优点。在和他人发生矛盾时,总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更有甚者,明明理亏,为了维护面子还要强辩,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矛盾发生,也会与人关系紧张。反之亦然,一个人如果在与他人交往时,将自己看得过低,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全盘被动接受,这样的人不仅在人际交往中被动,同时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轻视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尊重。他们虽然表面上不会与人关系紧张,但实际上同样无法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因此,正常人际关系的确立,其实是从我们自己开始的。

从行为上讲,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是现代人却偏偏要将这些原则反过来,“多要求别人少要求自己”,多注意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去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也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讨厌彼此之间骗来骗去,也经常标榜自己从来不会欺骗别人,但欺骗无大小,哪怕是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办公室的电话铃声响了,小王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男性的声音:"您好,我姓李,找一下张某某先生。请问他在吗?"

小王用手捂住话筒,对张先生说: “张先生,有你的电话,是一位李先生打来的。”

张先生一听,连忙告诉小王:“你告诉他,就说我不在。”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伎俩”,当我们不愿意面对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时,就会用这样的“欺骗”来暂时圆过去。这难道不是欺骗吗?如果此时你是电话另一头的人,心中又会做何感想呢?所以,不要责怪别人欺骗你,也不要责怪别人敷衍你,我们要学会检讨自己,是不是我们也曾经对对方做了这样的事情呢?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人际关系的其实正是建立在这些日常小事之上的、我们留给他人的“印象”。我们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对其他人进行判断,也习惯于根据一两次的交往来对一个人草率地下结论。对于从小就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的我们来说,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每一个人都会被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我们的性格和人品。这将决定我们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高低,也决定着我们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为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对自己负起责任来。

正如本文一开头的那个测试,在建立人际关系前,我们有必要首先想想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像古代忠义之士那样,为正义牺牲在所不辞,言他人所不敢言、为他人所不敢为?还是低调点做个老好人,老老实实地保住自己所谓的那份安全?抑或是做一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不管任何事情都无须过问?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在这三类人之列,他们各自的人际关系乃至是

命运都各不相同,第一类人或许因为过于刚烈而遭受比他人更多的挫折;第二类人最为常见,却也最没有“存在感”;第三类人冷漠了别人,别人也冷漠了他。那么,我们自己呢?我们又属于哪一类人,或者想做哪一类人呢?

可能有人会说,第一种做不起,第二种活得太憋屈,第三种又做不到。是的,尽管人可以大致被分为这三种类型,但是每一种人身上都有着各自的一些“缺陷”,一些有自知之明的人也在努力地想办法去弥补这些缺陷,最终成了“三合一”型的人——

没错,这才是我们大部分人想做的类型。由于我们很难把握哪个特质多一点、哪个特质少一点,因此我们又各自不相同。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我们也的确需要这样一种理想的人格类型,即在需要坚持原则的时候坚持原则,需要听话时听话,需要洒脱时洒脱。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其次,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我们还需要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和自己处好关系,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们要和自己搞好关系,首先就得全面地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然后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接受自己离不开了解自己。我们大概每天都会照镜子,每当我们面对镜子的时候,你对镜子中的人是喜欢还是厌恶?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也很少有人会喜欢他。可事实上就是有很多人对自己不满意,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喜欢走极端。要么是看自己哪儿都不顺眼,要么就是极度的“自恋”。这些都不利于我们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接受自己。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心态开始发生改变,我们开始接受自己了,然后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大家也都开始接受你了。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敢于正视自己的人,才能够将自己剖析得更全面,才能够理智地看清自己。因此,正视自己,正是我们经营人际关系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