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防的容貌定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初次见面的他人印象的好坏,容易受到对方容貌美丑的影响。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症状”,许多心理学家已经通过大量的心理实验证明了人类这一心理特征的存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容貌俊美的人更易产生好感,认为他们更可靠,更聪明,更容易对其产生信任。但是,古语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若总是以貌取人,固然有时可以交到养眼而又贴心的朋友,但更多时候,会犯下令人惋惜的错误。

“以貌取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原来孔子也犯过以貌取人的错,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传说中,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在这些弟子当中,有个叫宰予的人口才十分好,能言善辩。在最初之时,孔子因为宰予的口才而十分看重他,但后来,宰予便渐渐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他又懒又没有德行,毫无仁爱之心。他白天也不去读书听讲,而是躺在**睡觉,气得孔子直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作澹台灭明,字子羽。他是鲁国人,比孔子小39岁。澹台灭明长得非常丑陋,体态也令人难以入目,他想要跟随孔子学习、侍奉,但孔子根据他的相貌,断定他资质愚钝、难成大器。子羽从师学习后,致力于修身实践,他不走邪路,处事光明正大;如果没有公事,决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当子羽游历到长江时,跟随他的弟子已经有了三百余人,他也有了很高的声誉,名字被大江南北的人传颂着。听说了这件事后,孔子不由得感叹道:“我只根据言辞能力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结果判断错了宰予这个人;我只根据相貌体态来判断人的品质能力,结果又判断错了子羽这个人。”

连圣贤孔夫子都会犯下以貌取人的错误,更何况我们呢!虽然我们口中常念叨着“人不可貌相”,心中也深知以貌取人是不对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依旧会在第一时间被那些“花样美颜”

给“俘虏”,在第一眼看到那些俊男美女时,便从心底给他们亮出高分,忘了以更客观的角度去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

“以貌取人”这一心理特征,有着一定的普遍性。虽然我们深知它会时常影响我们的判断,也经常告诫自己要小心那些“绣花枕头”"美女蛇蝎",但不经意间,我们还是会乖乖地被它牵着鼻子走,忘却初衷。不可否认的是,初次见面以及短期交往的双方,彼此的印象中外貌占了相当的比例。然而,天生的容貌是很难改变的,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在不受外貌影响的同时,又给人留下好印象呢?

1.会见他人之前,先收拾好自己

有个成语叫作“五十步笑百步”,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自己不修边幅、举止粗俗,却还嫌弃别人相貌丑陋、言行不堪,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相貌是天生的,难以改变,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一些缺憾,如一套合适的衣服,一个合适的发型,一种合适的妆容,一份得体的谈吐,都能为我们起到一定的修饰作用,让我们少一些不足,多一些美好。而对自己仪表的正确重视,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2.保持微笑,为下次见面留有余地

我们说以貌取人不可取,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做法可能让我们错将一些人过分地理想化,而付出不必要的心血,甚至因此吃亏上当,当今社会一些人靠着脸蛋骗财骗色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做法可能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贵的良师益友,谁又知道那些平淡无奇的外表下,没有藏着一颗玲珑的心呢?因此,不管初次见面或是短期交往的对象的相貌如何,我们都要做到和蔼可亲,以温暖的微笑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也让自己有进一步观察对方的机会。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我们在初次见面或是短期的交往中,对于对方很大一部分印象确实来自他的外貌举止,但从长远来看,一旦双方继续交往下去,那么内在的吸引力将力压相貌带给我们的冲击。有相关实验表明,随着交往的加深,我们对于他人的印象,将越来越受到其内在素养的影响,而不再取决于其容貌。这个时候,我们也就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对方真实的内心,以及他们的个性品质。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择其善者而友之,知其恶者而远之。

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人经验,“以貌取人”的做法,有着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有其必须要注意的地方。俊美的外表固然给我们赏心悦目的感受,让我们有“一见倾心”的感觉,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做到以心取人,以信取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付出耐心,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