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防不胜防的投射效应

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有时会犯下这样的错误:有些人心地善良,因此相信别人也是善良的,不做考虑就信任任何人,最终上当受骗;有些人惯于算计,于是总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整日疑虑重重,搞得人际关系一团糟,自己也身心俱疲。这些,都是一种认知障碍。在心理学上,这种心理行为有一个专有名词:“投射效应”。总的来说,投射效应就是指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将自己的某些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以为对方某些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

关于投射效应,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

相传,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和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参禅论佛。这天,两人又在一起聊天。苏东坡一时兴起,问佛印道:“大师你是慧眼,那么在你眼中,我像个什么呢?”佛印回答说:“在贫僧看来,施主是我佛如来金身。”

听了朋友如此高的评价,苏东坡十分高兴。接着,他看到佛印坐在那里胖乎乎地,便眼珠一转,又问佛印道:"大师,你知道在我眼里你像个什么吗?你像极了一堆牛粪!”说完,苏东坡哈哈大笑,而佛印并不分辩,只是微微一笑。

回到家后,苏东坡得意扬扬地将这件事告诉苏小妹,本以为能换来小妹的赞叹,没想到,只看到小妹的冷笑。苏小妹冷笑完,说道:“佛家说见心见性,你心中有什么,眼里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看你像如来金身,说明他心中有的是佛;你看佛印像牛粪,这说明了什么?你心中有的又是什么?”

苏东坡听了,这才知道自己在这次“交锋”中又被佛印“打败了”。

我们常说投射效应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意愿,所以想当然地以为对方如何如何。而这个故事中,佛印“打败”苏东坡的“方法”,则是投射效应的反向应用:苏东坡看见牛粪,是因为他心中就是牛粪。在苏小妹的点醒下,苏大才子恍然大悟,但最终也只能乖乖认栽,吃个哑巴亏。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但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效应”而对交往对方产生带有偏差的印象。其中,投射效应也是影响我们判断的心理效应之一。它使我们的判断出现失误,有些时候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投射效应,并在它开始影响我们判断的时候有意识地纠正这一认知障碍。那么,通常来说,投射效应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971.相同投射

我们在与初始之人或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因为彼此不够熟识,所以很容易发生相同投射效应,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作出有偏差的判断。有个笑话讲有个人很爱吃芹菜,他就以为所有人都喜欢吃芹菜,于是每次朋友来做客时,他都做一桌子的芹菜招待人,导致后来没人再敢去他家做客。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判断方没有将自己和对方的差异区别开,将两者的一切特征混淆了。

2.愿望投射

这种投射是指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对方的投射现象。比如,一个很会交际的人,在遇到一个陌生人并与之交流后,内心会自我认为对方一定很乐意与自己继续交往下去并建立深厚的友谊。此时,即便对方在交流中一直沉默不语,他也会认为对方这是认同自己的表现。

3.情感投射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着自己喜欢的人,会觉得越看越喜爱,对方的优点也不断增加。而对于自己讨厌的人,会觉得越看越讨厌,对方的缺点渐渐多得数不胜数。因此,我们在有些时候,会对自己喜欢的人过度吹捧,而对自己讨厌的人过分指责甚至毁谤,这就是情感投射。在情感投射的影响下,人们会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或事上,对其进行美化或丑化,从而失去了客观性,导致自己的判断产生偏差。我们常说的“情人

眼里出西施”,就是情感投射的作用。

投射效应使我们主观地、戴着有色眼镜去判断别人,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遗失了公正客观的原则。这不仅会在很多时候对我们的社会交际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使我们与事业、生活上的成功失之交臂。过于严重的投射效应影响,不仅让我们无法正确地了解别人,甚至会让我们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想要克服投射效应的心理倾向,我们就要保持理性,时常提醒自己注意潜意识和思维惯性对于我们内心的影响。其后,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进一步沟通等方法来杜绝投射效应带来的认知障碍。我们只有克服了投射效应的影响,才能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