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准人,说对话

说话,是给别人听的,所以我们所说的话能不能达到目的,就看受众是否能够接受,并且就算是接受了,也要依据接受的程度来评判所说的话效果如何。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这就和厨师做菜一样,需要根据顾客的口味来制定烹调的手法。但是有句话叫“众口难调”,同样一道菜,一个人喜欢吃,不见得另外一个人也喜欢吃。说话也是一样的,同样的一句话,对这个人说能起到作用,而对另外一个人讲却丝毫不起作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说话的时候注意分辨说话对象的原因。

在说话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会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是很容易被觉察到,除非一些非常明智的人才会注意到自己的这个“小毛病”,那就是在说话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管对方是否能够理解自己的这种说话方式,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做基本上就是自己把自己给逼上了绝路,因为说到最后,也只能是你自己一个人很高兴而已,这种自娱自乐的说话方式,完全不能获得什么成果,更不能让对方体会到你想要表达的意图。

那么我们要怎么样说话才能让所有的对象都比较容易接受呢?这是一个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够找到一种共通性的原则,以便我们管中窥豹,逐渐培养出见什么人就能说什么话的本领。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全世界有60多亿人口,而我们中国就有14亿,所以在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中,自然就有千奇百怪的各色人等,世界上还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呢,更何况我们人呢?所以在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的时候,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说话的技巧方面,一定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定。

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人里面按照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许多种类型,但是让我们难以把握说话的方式方法的,主要都是比较特殊的那一类人,即不是非常熟悉的人和只有特定关系的往来而没有过于亲密的私交的那些类型。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而且因为人所受教育的不同以及从事行业的不同也会对其思维方式和说话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就要根据这些来制定相对应的方针。

电视台的记者要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随机的街边采访,这是其职业素养之一,也是考验这个记者看人说话的能力。因为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陌生人采访对方的时候,记者需要的是让对方充分地反映出他的观点,同时又能让他所表达的内容在可控范围之内,以获取有用的素材。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记者在街头采访这一方面并不尽如人意,这就是因为有些记者不注意说话方式。

一个专题节目要采访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而题目就是“你幸福吗"。当记者问到一个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的时候,对方可能会给出比较好的回答,但是如果被采访的对象是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的时候,对方就有可能无法领悟其精神,从而导致“答非所问”。例如,记者问:“请问,您幸福吗?”被采访者答:“我不姓傅,我姓曾……”这样的采访结果,就让人啼笑皆非。但是如果当时记者多思考一下对方的一些其他方面,如结合被采访者身份背景之类的因素,记者再去采访,就不会这么尴尬了。记者会说:“请问,您觉得您这日子过得怎么样?感觉幸福不幸福啊?”这样对方就能心领神会了,这次采访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

这就是如何看人说话,它没有那么复杂那么深奥,全在于一个人的细细领悟和多多尝试。看人说话就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样,不需要多么深邃的心机,只需要多多观察。例如,遇到性格傲慢清高的人,就要说话干净利落;遇到沉默寡语的人,说话要直截了当;遇到轻慢草率的人,说话要细细斟酌;遇到顽固倔强的人,说话要点到即止;遇到巧言令色的人,说话要谨小慎微……面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也有不同的说话方式,和小孩子说话的时候,就要谈论动画片;和老人家说话的时候,就要说说书法、下棋或者花鸟鱼虫。

面对不同的人,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看准人,说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