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共同之处,陌生人瞬间变“一国人”

我们回想一下与陌生人发展成熟人的历程,最经典的一种方式恐怕就是双方通过一番交谈,发现原来是君子所见略同,接下来就顺理成章地英雄惜英雄,然后几乎瞬间就成“一国”的了。可见,说出共同语言,是消除陌生感,增进亲近感最好的方法,一个人若想博得一个陌生人的好感,首先就得在语言上契合。所以,在谈话时尽可能寻找一些共同之处来说吧,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脾气相投,说话才能相投

人们说话讲究的是脾气相投,投脾气的人千言万语也动听,不投脾气的人寥寥几句也格外刺耳。所以,当你遇到一个陌生人时,若你不想一句话就把人得罪了,最好事先预估一下你们俩是不是脾气相投的人。如果是,那么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说话了;如果不是,你最好什么都不要说,因为一张嘴可能就是错。

那么,如何摸清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呢?很简单,从闲谈中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为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特别紧张,所以大家也都不会去“刻意表演”,而且闲聊的话题都是比较轻松愉快、无关痛痒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人往往都会放下戒心。这个时候也正是我们“乘虚而入”的时候。

曾经在路边摆摊给路人算命测字的“江湖术士”,也是用这种闲聊的方法了解那些被“忽悠”的善男信女的。因为人在闲聊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泄露出自己的一些信息,如籍贯、从事行业、年龄、家庭背景等,当这些被所谓的“大师”一语道破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非常惊奇,其实他们猜得已经八九不离十了。自然那些被言中的人就会乖乖地掏腰包,求大师来“指点迷津”,而这些江湖术士也就欣然自得地稳做他的“姜太公”了。

在闲聊中询问别人的观点或者探查出这个人的为人以及个性是一件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需要不动声色、“暗度陈仓”。对方的一些比较个人的信息以及个性是比较私人的情报,只有他觉得此人跟自己比较亲近才会告知,所以如果你毫无头绪地去打听别人这一方面的事情,别人就会对你产生排斥感甚至警惕性。这样冒失的行为也是不理智、不礼貌的。我们可以用一些旁敲侧击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才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对方还会因此而觉得你这个人很不错,更愿意跟你亲近。

比如在问职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取试问法。在你出口询问之前,你要先看看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质,初步推测出他所从事的行业,若他外表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你就可以推断他是知识分子。下一步你就可以问他:“请问你是老师么?”一般情况下,他会下意识地纠正你的错误或者直接承认。如果他说他不是老师,你就用含糊其词的回答让他觉得你只不过是随便猜猜,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企图;若你猜对了,那对方一定会佩服你的眼力,你们之间的关系瞬间就可以拉近。

要想在闲聊的过程中,准确地拿捏住对方的“脉”,我们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凡事都比较淡漠的人——随着他的兴趣来,否则必然会碰壁或者被无视掉。这种人一般都非常自我,所以他不会在意你的话题,而是更加在意这个事情与他有没有关系。

第二,跟别人闲谈喜欢用形式化语言的人——这种人心机往往都比较重,所以总是喜欢用一些“假、大、空”的话去敷衍别人,从来都不会表现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故而和这种人谈话一定要小心,不要“偷鸡不成蚀把米”,被对方给绕进去了。

第三,爱说大话、心直口快的人——这种类型的人是比较好把握的,只要你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对其引导,那么他很快就会按照你设定好的步骤,将自己的底牌一一向你亮出来。

总之,想要抓住对方的“脉搏”,闲聊可是个很好的契机。

背景相似,说话才能相似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就是说,一般有着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共同目的的人,往往会成为“一国人”,也很容易产生共同语言。这句话在如今同样适用。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源自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在今天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更多的人选择远离家乡,到陌生的大城市中谋生。对这些人而言,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漂泊的感觉如影随形。不论是否愿意,人们必须要去结识陌生人,在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打交道,这个过程很难让人感到舒服。可是,如果这个陌生人是同乡,或者也有过相同的经历和遭遇,抑或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那么这样一来,陌生人顿时也就不陌生了,因为相同的背景总是容易让人产生些许莫名的好感。

当然,两个陌生人在一起,不可能一上来就都自报家门,将背景抖落得干干净净,最初往往仅仅是一种试探。试探些什么?一般都是了解一下最基本的信息,这就是我们与陌生人沟通的技巧。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直接询问一些比较“私人”的问题,这样显得你非常没有礼貌和教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说的那个武陵人找到桃花源的过程是很曲折的,其实我们想要了解陌生人,跟寻找桃花源一样,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去试探。

两个青年人同坐一辆长途汽车,他们并排坐在一起。

“你在哪里下车?”其中一个人问对方。“在终点站,你呢?”

“我也是啊,好巧,你是要去上海什么地方啊?”“我要去浦东那边的亲戚家,你是上海本地人吧?”“不是,我也是从外地来找亲戚的。”两个人发觉互相都对上海有所了解,并且也有一些共通之处,便有了共同语言,他们说话很投机,所以就互相留了电话,还互相邀请对方去家里做客。后来,他们就成了好朋友。

这两位从陌生人到成为朋友,其实只因为简单的几句对话。有时候我们为了打开局面,就必须有人付诸行动,来一次“破冰之旅”。你可以选择以一句问候和打招呼开始;也可以借机询问对方的籍贯、身份等;还可以从对方的口音、说话方式等方面入手;甚至你还可以假借“吸烟借个火”这样的托词来探查对方的一些背景信息。而一旦你发现对方有些许跟自己相同的背景,无论是出身差不多,还是目的地比较相近,抑或根本就是一个地方出来打拼事业的同乡,那亲近感自然而然就有了。

话题相同,讲话更有共鸣

在你第一次与人见面,互相寒暄并且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之后,两人算是已经认识了,但是却没有深入的交流,也就是说只能算是“泛泛之交”,充其量有这么“一面之缘”罢了。而且,作为一个没什么深厚阅历和实战经验的“菜鸟级”新手,很有可能在见面之后就会出现“认识了一下,再就没什么话语了”的尴尬局面。这时候,为了打破尴尬的僵局,你需要寻找出一个很好的话题来,这样两人不但可以打破沉默,并且还能够让彼此之间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下,为更进一步发展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好的话题能让谈话双方喜闻乐见,纵情畅聊。然而“众口难调”,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例如,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口味较重,南方人喜欢清淡,等等。每个人对话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偏好,这个与个人的修养、性格、品性、性别、年龄、爱好和身份地位等都有关系,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对于一个人喜欢什么样的话题,很少有人能够拿捏得十分准确,因此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分析出这个人对于什么样的话题不反感。

如何从一个陌生人那里了解到他能够接受的话题,是一个比较难办的事情。正因为互相之间不甚了解,所以无法轻易做出判断。不过我们也有一种“快捷方式”去达到这个不太容易达到的目的,即“投石问路”法则。

“投石问路”就是将我们所知道的一些有限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例如,你们刚刚认识,但是通过介绍你得知了对方在哪里上的大学,并且知道了对方所读的专业是什么,那么为何不从他所学的专业入手展开话题呢?这就是所谓的“投石问路”了。从对方比较擅长或者比较得意的事情开始说起,那么这个话题一定是有价值的,谈话将会连绵不绝,并且还有更加深入了解的机会,这会为你打开局面带来良好的契机。

投石问路一旦成功,你就会知道究竟什么样的话题能够引起两人的共鸣,使两人寻找到更多的共同点,顺利发展成为“一国人”。如此一来,你还怕陌生人不好接触,陌生感不好消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