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讲故事的高手

很多时候,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更让人明白与接受道理。在家庭里对孩子的教育尤其如此。近年,甚至职场也流行管理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育、点拨下属的风气。这说明用讲故事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沟通,有很好的效果。

单纯的讲故事,可能与类比无关,无非是增加谈话的趣味性,或者增强知识性。但如果用对症下药式的故事去说明一个道理,去点拨对方,则属于一种高超的类比口才了。如果我们再对历代能言善辩的人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通过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将自己的思想有效地传递给对方。

我们还是以邹忌这个口才高手的故事为例子。邹忌靠“谈琴”上位之后,齐威王虽然幡然醒悟,但国内混乱的场面还是得靠一步一步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也得一个一个地实施。

邹忌想要齐威王通过广纳群言来兴利除弊,于是他找到齐威王。但邹忌并不直接谈正题,他先说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邹忌在早晨穿戴好衣帽,端详着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时,对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三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认为不如徐公美;又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想要有求于我。”

邹忌把上面这个故事说给了齐威王听,并又开始施展他精通的类比战术:“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官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满朝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所以,大王您应该贴出告示,招引天下贤才,广纳群言方不至于偏听偏信。”

结果,邹忌这次又成功了。邹忌以家事类比国事,没有半点大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其实,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讲故事或自己讲故事给别人听,但更多的时候是用在闲聊上。如果能将思路放开些,采用一些故事类比,以支持自己的建议或论据,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延伸阅读

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孟尝君应邀去秦国。因为当时秦国和齐国关系并不怎么好,孟尝君去了可能会有危险。所以劝他别去的人非常多,可孟尝君认为自己若不去的话就失去信用,坚持要去。

丞相苏秦上门想规劝,可是孟尝君却说:“人间的事,我全都知道啦;没听过的,只有鬼怪的事了。”摆明了是不想听苏秦的话嘛。苏秦就说:“臣这次来.本来就不敢跟您谈什么人间的事,本来就是为了鬼怪的事来见您的呀。”孟尝君一听,没法子了,就接待了他。

苏秦逮住机会就说开了:“臣这次来的时候,路过淄水,听见一个泥人跟一个桃木偶在说话。桃木偶对泥人说:‘你原是西岸的泥土,有人把你捏成了人形儿,可等到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上来,你就会被冲得不成模样。’泥人说:‘你说得对!可我本来就是西岸的泥土,被水冲坏不过是回到西岸而已;你就不同喽,你是用东方的桃木刻成的人形,雨后水涨,就会把你冲走。你只能随着水漂啊漂,还不知道你最终会漂到哪里呢?’木偶听了哑口无言。”

看孟尝君似乎若有所思,苏秦连忙运用类比大法:“您这次去秦国,就像东岸的木偶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很快就被冲得无影无踪!”

孟尝君听了之后,最终决定还是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