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懂沉默的人,人们都会跟他交谈

我的一位朋友洛克在生活中是一个话很少的人。他也没多少钱,过着隐客一样的生活。奇怪的是,他在社交场所的受欢迎程度超过了我们所有人。洛克至少一个月参加一次聚会。平时他也很少跟人电话交流,但当他在聚会上出现时,人们总是愿意跟他聊上10分钟。

“那个家伙是最好的聊伴,是最合适的听众。”

大家都承认,他不是倾情于社交的人,但却懂得恰到好处的沉默。他不喜欢与人争辩,而是耐心地听听对方讲什么,说话的态度令人如沐春风,因此大受欢迎。

洛克自己说:“我喜欢坐在那里耐心地听一听大家讲的东西,喝一杯酒,什么都不说。有人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成功史,有人悲怆地痛斥那个骗光他家财的阴险小人,也有人倾诉被人夺妻之恨。总之,我听到的很多事情都不是好消息,但我听过就忘

了。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我对昨天的一切都恍如隔世,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然后,我会连续几周都不露面。我不喜欢去找人聊天,但人们都来找我。因为人们需要一个理解他的倾听者,而不是动不动就反驳他,教训他,甚至到处宣扬他丑事的人。”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原则。因为处于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过自己不愿说出来的秘密被人当众揭露的窘境,也有曾经因为自己公开评论别人导致大家都陷入尴尬,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的经历。而这一切的根源,无非是因为有人“说得太多,什么都说”。所以,当一个守口如瓶、听得多、说得少的人出现时,人们都更倾向于和他聊一聊,而不是去找别人。

我在北京的邻居小翰是一个可爱的孩子。但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中下的水平。而另一位邻居小柏跟他同班,却一直名列前茅,家中挂满了奖状,也是老师经常挂在嘴边、号召全班向他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两家的父母也都认识,平时经常见面。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以后,小柏的爸爸就去找小翰的爸爸聊天,然后就问:“你们家小翰考得怎么样?”

不等对方回答,他就接着“贬低”一下自己的孩子:“哎,小柏这次太粗心了,数学没有考好,得了个全校第二。他真是太不争气了,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

在讲这些话时,他的心中十分清楚小翰的数学成绩很差,但仍然问这个问题。他不仅仅是当着小翰爸爸的面讲,还喜欢当着孩子和其他邻居的面讲,有时也对我发表类似的感慨。这么下去,两家的关系就逐渐恶化了。小翰的爸爸不再搭理他,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慢慢地停止。这样一来,两家就成了“仇人”。

生活和工作中,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你明明知道真相,为何去当面揭开他的伤疤?“明知故问”的“针刺式聊天”是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不要让自己的好奇心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尤其对待亲近的朋友或家人。适当的时候,沉默才是赢得对方好感的必要前提。要想别人愿意找你聊,就要学会在恰当的时机闭嘴,给对方留一个回旋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