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买最贵的:炫耀性消费

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大腕》的人,应该对里面的一段经典台词记忆犹新,其讽刺的就是某些人的炫耀性消费: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带,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少也得四千平方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按上。

楼上有花园,楼里有游泳池,楼里站一英国管家,戴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M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儿,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儿八千的。

周围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当年冯小刚的电影可谓极尽夸张以塑造鲜明形象,孰料今日人们的炫耀性消费比电影情节有过之而无不及。煤老板几千万嫁女之类的新闻不绝于耳。

一个多世纪前,凡勃伦写了《有闲阶级论》,类似上面的消费被制度经济学派的开山鼻祖凡勃伦称为炫耀性消费。在凡勃伦的书里,商品被分为两大类:非炫耀性商品和炫耀性商品。其中,非炫耀性商品只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效用,炫耀性商品则给消费者带来虚荣效用。所谓虚荣效用,是指通过消费某种特殊的商品而受到其他人尊敬所带来的满足感。他认为:富裕的人常常消费一些炫耀性商品来显示其拥有较多的财富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后来,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凡勃伦效应”,这种炫耀性消费的商品也被称为凡勃伦物品。后来的经济学家还画出了一条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经济学家们发现,凡勃伦物品包含两种效用,一种是实际使用效用,另外一种是炫耀性消费效用。炫耀性消费效用由价格决定,价格越高,炫耀性消费效用越高,凡勃伦物品在市场上也就越受欢迎。

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在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他们的消费观点也影响了其他一些相对贫困的人,导致后者的消费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炫耀性的成分。此言不虚,看看当今的新闻:今天你割左肾买苹果手机,明天我卖右肾换游戏装备。而那些舍不得割肾的,也可以花5元一个月租个软件,在聊QQ或发微博时,让自己的手机显示为“iphone”。图什么,有面子,可以炫耀。

一个朋友要换车,理由不是现在的车子不好,而是周围的朋友都换好车了,不换台好点的会让自己没面子。很多时候,我们买一样东西,看中的并不完全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希望通过这样东西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东西往往是越贵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辆高档轿车、一部昂贵的手机、一栋超大的房子、一场高尔夫球、一顿天价年夜饭……

按照凡勃伦物品的定律,如果价格下跌,炫耀性消费的效用就降低了,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对于一位凡勃伦物品的崇拜者,一件时装款式与质量再好,标价1000元,他也许根本不会瞧一眼。因为这个商品里只剩下实际使用效用,不再有炫耀性消费效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掉人炫耀性消费的陷阱。奢华和高档商品及其形象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符号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生活本来不易,何必再给自己套上“炫耀”的枷锁负重而行?放下虚荣,得到的是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