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王的哭泣:沉没成本

大卫王是古代犹太以色列国王(约公元前1000—公元前960年在位),这个伟大的国王对美女有着深深的迷恋。一天,他从王宫的平台上看见容貌甚美的妇人,顿时心摇神旌。大卫王急忙打听出她是谁之后,随即差人将她接进宫中。

这个美貌妇人叫拔示巴,是大卫王手下将领乌利亚的妻子。和部下之妻拔示巴风流过后不久,拔示巴告诉大卫王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大卫王便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派去前线,并写信给前线的元帅,要求他把乌利亚安排在阵势最险恶的地方,希望借敌人的手将其杀死。这样,大卫王就可以得到拔示巴以及拔示巴腹中的孩子。

大卫王的计谋得逞了,乌利亚如他所愿战死在前线。大卫王光明正大地将拔示巴迎娶进宫,成为他众多女人当中最为宠幸的人。然而大卫王借刀杀人、霸占人妻的阴险行为终于激怒了天神,天神耶和华让他和拔示巴产下的孩子得了重病。

大卫王为这孩子的病恳求神的宽恕。他开始禁食,把自己关在内室里,白天黑夜都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来到他的身旁,要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他却怎么也不肯起来,也不同他们吃饭。

大卫王希望用这种方法,求得天神的原谅,降福于他的孩子。然而,在大卫王的“苦肉计”进行到第七天时,患病的孩子终于死去了。大卫王的臣仆都不敢告诉他孩子的死讯。他们想: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劝他,他都不肯听我们的话,如果现在告诉他孩子死了,他怎么能不更加伤心呢?

大卫王见臣仆们彼此低声说话、神色戚戚的样子,就知道孩子死了。于是他问臣仆们:“孩子死了吗?”

臣仆们不敢撒谎,只得如实回答:“死了。”

大卫王听了孩子的死讯,就从地上起来,沐浴后抹上香膏,又换了衣服,走进耶和华的宫殿敬拜。然后,他回宫,吩咐人摆上饭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臣仆们疑惑地问:“大卫王啊!您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孩子活着的时候,您不吃不喝,哭泣不止,现在孩子死了,您倒反而起来又吃又喝。”

大卫王说:“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不吃不喝,哭泣不已,是因为我想到也许天神耶和华会怜恤我,说不定还有希望不让我的孩子死去;如今孩子都死了,怎么也无法复活了,我又何必继续禁食、哭泣来折磨自己呢?我怎么做都不能使死去的孩子返回来了!”

大卫王真不愧一代伟人,其科学理性的经济学思维让现在的很多人都自叹不如。在经济学中,有个“沉没成本”(或称沉淀成本、既定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此时你付的钞票已经属于沉没成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你发现电影超级难看。这时,你有两个选择:强忍着看完;退场去做别的事情。你会选择哪种呢?

如果你选择退场,恭喜你,你有经济学家的潜力。如果你选择强忍着看完,很不幸,你跌进了所谓的“沉没成本谬误”的陷阱。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无论你看还是不看,票钱都沉进太平洋的海底了。不看,还可以用这些时间做点别的事。看,花钱买罪受,双重损失。

生活中,陷入“沉没成本谬误”陷阱的人并不少。有个男孩子,最终选择了和女友甲结婚。他的理由是:和甲谈恋爱时花了很多钱。而为什么没有选择乙,并不是因为乙不够好。他和甲相恋三年,花了几万元钱。两人的性格也不是很合得来,吵吵闹闹,分分合合的。大约一年前,因为和甲大吵一架,他去外地打工,认识了乙。和乙相处的大半年里,两人的关系非常好,两人AA制,乙几乎一分钱也没有用他的。但最终,他选择了与甲结婚。似乎只有选择甲,那几万元钱才没有被浪费。

类似的“沉没成本谬误”还有很多——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不甘心就这样结束。感情如此,工作亦然。费尽努力进入一家企业,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单位。辞职?不,这份工作来之不易。

下次,如果你妻子拿着几张票,纠结地问你:“老公,我买了两张电影票,想明晚和你去看电影,但没想到单位发了两张杂技表演票,也是明晚的,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你应当想起“沉没成本”这个经济学术语,问她:“你喜欢看电影还是杂技呢?”如果妻子的回答是“杂技”,你就可以将她的电影票撕了(不撕送人也可以)。你妻子可能会埋怨你:“一百元一张呢。好心疼啊。”是的,一百元一张,但那是沉没成本,沉没在海底的深处。

“沉没成本”是一个过去式。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做决策时不会被沉没成本所左右。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就像英国谚语里所说的:随手关上你身后的门。人要懂得放下与舍得。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不妨拥有一颗“输得起”的决心,毕竟过去的失误也好、荣誉也好,都已经随着时间“沉没”了,而今就只有现在和未来,机会等待把握,价值等待体现。面对那些无法改变、无法挽回、无法追溯的“失去”,要在心理上真正放手,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