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身份”影响彼此的交往

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这副对联的背后就是一个和“身份”有关的小故事。

相传,郑板桥喜欢游山玩水,一次路遇一座寺院,看院舍清幽,就想进去拜访一下方丈。方丈出来后,看郑板桥衣着朴素,以为是个“穷秀才”,就淡淡地对郑板桥招呼道:“坐。”并对小和尚喊了句“茶”,让小和尚上茶给郑板桥。几句交谈下来,方丈感到此人谈吐不凡,于是又将郑板桥让到厢房,一边说“请坐”,一边再次吩咐小和尚“敬茶”。坐下之后的郑板桥和方丈一番细谈,方丈才知对面的这位“秀才”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方丈顿时觉得非常失礼,忙将郑板桥请到自己清雅洁净的方丈室,连声道:“请上坐”,再次吩咐小和尚“敬香茶”。离别之际,方丈想请郑板桥题字留念,郑板桥略一思忖,提下了上文的这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至极,再次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后来,这个故事成为用来讽刺“势利眼”的一个经典。

由于传统中国是一个讲究“身份”的国家,这种被人们长期坚持的观念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一种所谓的“身份情结”。

“身份”的本义是指某人是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身份证”“某人的身份”等。但是在古代由于封建家族制的存在,成员的生存资源主要是依据身份及身份之间的关系而配置,如古代皇帝的江山,一般是传给嫡长子,其他子嗣分配到的资源较之嫡长子都有所不及;在大多数封建家庭中,女性分配到的资源也远不及男性;又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为和贾母(封建家庭的大家长)为外戚关系,因此身份地位就不及像探春之类的嫡亲嫡出孙女。因此,“身份”逐渐演变成一种出身、社会地位的代名词。

“身份”意识已经成为人们潜意识的一种,在支配个体行为时,多半是不自觉的。在外在情境激活其行为取向时,会不自觉地出现对应的行为反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种待人时的“区别对待”。

中国人之所以会在人际交往中根据对方的身份以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区别对待”,还和中国人凡事追求“合理”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合理”的观念使得中国人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都要把握好分寸,就像上文提到的林黛玉初入贾府一样,轻易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因为一个人的分寸也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只有“合理”才符合身份。每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时,总是想要先弄清楚对方的身份,然后再根据其身份作出适当的反应,似乎这样才算合理。这种在“合理”观念主导下的人际关系,只要保持好“度”,也无可厚非。

不管是受中国传统的“身份情结”意识的影响,还是“合理观念”的主导,在人们的日常人际交往中,“身份”都已经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一种障碍。身份地位高的人往往自恃身份,不愿意接触那些身份与自己相差很多的人,或者在接触一些身份地位较低的人时表现出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意识;身份地位较低的人与身份地位高的人交往时,由于存在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自卑,因此也较多地表现出一种躲避或者遵从的交往心理。这种由于身份地位的差距引起人们对彼此之间关系定位的偏差,很容易影响人们日常的人际关系。

那么,要摒弃身份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的内心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身份观,人的身份是平常还是尊贵,是由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经历、地位不同造就的,这是一种自然的秩序。但是由于社会处在无限的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的交往对象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尊贵或者说地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尊贵者,同时也都有自己需要遵从的对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与不同身份的对象交往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要得意忘形,也不可过分自卑、拘谨。

最后,提出以下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与人交往时要主动真诚,表达想要交往的意愿。在交往中主动一些,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表现出友好的姿态,既是对自己交往意愿的表达,也是一种个人的修养,符合交际的惯例。与人交往就是这么简单,只要我们心怀敬意,主动真诚,对方也绝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第二,与身份地位高的人交往时,要摒弃奉承,不卑不亢,同时也不能抱有其他不良交往目的。摒弃奉承,不卑不亢其实是一个交往态度的问题。虽然两个交往对象之间的身份和地位是有差异的,但是生命本身就是平等的,而奉承一个人从本质上讲也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质疑——难道对方不能让你发自内心地尊重吗?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因此,越是对身份地位高的人,我们越是要发自内心地真诚与之交往,而不能阿谀奉承,也不要低到尘埃里,不尊重自己的人格。换一个角度说,不自尊者是很难赢得他人的尊重的。

不能抱有其他不良的交往目的,指的是我们和地位较高者交往时,动机必须纯洁。虽然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我们也的确能在与身份地位高的人交往中获得一定的“好处”——地位尊贵者往往有超越常人的学识、修养、经历或者其他常人所不具有的特质、资源,我们在与之交往的同时.也可以受到感染和熏陶,这些就是最大的“好处”。做人是不可以过于贪婪的,因此,那些企图在交往中获得一些不正当的利益、商业机密等的动机都是不能有的,也容易遭人所不齿。因为,越是地位高的人,对这种“别有所求”就越是敏感,越痛恨和提防别人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