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让你更心安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然而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

实验开始,毛毛虫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蠕动,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绕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后来人们把这个实验称为“毛毛虫实验”,把这种喜欢跟着前人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为“跟随者”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而这个效应所反映的便是一种“从众心理”。

在自然界中,在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而在最高级的动物“人”的身上,最容易看到的、受影响最深的便是“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人是群居的动物,因此,人的从众心理更为强烈。比如说,在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人们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生活中,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销售目的。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常会跟着“凑热闹”。俗话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一旦你对自己产生怀疑,就很可能上别人的当,认为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才是真正正确的,如此一来,你不仅会失去正确的观念和认识,还可能失去本属于自己的成功。

在印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婆罗门对祭祀特别虔诚。有一次,他从别的村庄找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羊,准备回去用它举行祭祀礼仪。

有三个流氓看到他扛着这只又大又肥的羊,垂涎三尺,就密谋着分别从三条道迎面向这个婆罗门走去,欲施计得到这只羊。

第一个流氓碰到婆罗门说:“哎呀,你怎么做这样可笑的事,把一只肮脏的狗扛到肩上。”婆罗门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瞎眼了,把祭祀的羊看成狗。”流氓就说:“婆罗门,你不听我的话,我也没有办法。你自己愿意就随便好了。”说完,这个流氓走了。

没走多远,第二个流氓走了上来。对婆罗门说:“哎呀,即使你喜欢一只死了的狗,也不要把它扛在肩上呀。这不太好吧!”婆罗门非常气愤,对他说:“你怎么把祭祀的羊看成了狗,真是瞎了眼。”那个流氓说:“婆罗门,你不要发火,你自己愿意别人也管不了呀。”说完也走了。

又没走多远,第三个流氓走了上来。他对婆罗门也说着同样内容的话,硬是把一只羊说成是一条狗。婆罗门把他也怒骂了一通。

三个流氓走了后,婆罗门就不断地想着他们三人的话。“这明明是羊啊,他们三人为什么都说这是一只死狗呀?”他又想,“不好,这如果真是只狗,我还把它扛在肩上,实在是太可怕了。因为碰到死狗的人会遭到不测呀!”

婆罗门边走边想,越想越害怕,这要真是狗怎么办。最后,他说服不了自己了,竟真以为自己扛的是一只死狗。他赶忙停了下来,扔掉了这只自己亲手讨来的肥羊,一路跑着回家去了。他要赶紧回去把满身的秽气和不吉利洗掉。

三个流氓看着婆罗门把羊扔掉,终于如愿以偿了。他们三人兴高采烈地扛着那只肥羊走了。

婆罗门连续三次遇到路人将自己扛着的羊认作是狗,于是心生怀疑,最后真的把羊当作了狗,扔掉了亲手讨来的肥羊,便宜了设圈套的三个流氓。这就是从众心理对人最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的从众心理高于男性;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人高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高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高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从众心理会导致人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对自己曾经的认知产生怀疑,甚至会彻底颠覆曾经一直信守的价值观、世界观。其实,每个人都应对自己、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有基本的设想和衡量,不要盲目地相信广告宣传,不要听信谣传,对任何事情都要从本质入手,有自己的理解。记住,人云亦云、随大流只会让你流于俗套,失去辨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