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环境说对话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因此说出的话也总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就有了“会说话的人”和“不会说话的人”。其实,所谓的“会说话”“不会说话”就在于是否根据环境的不同变化,说对了话。

老王是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今年退休。为此,学校为他和老李——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起举办了欢送会。

在欢送会上,学校的领导对他们二人的工作和为人都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充满肯定的赞扬,而相比之下,领导们对老李的美誉显得稍多些。

轮到老王和老李致答谢词时,他们分别对大家的赞誉和肯定表示了深深的感谢,令其他与会同志都十分动容,会场中充满了温暖和谐的气氛。本来,答谢可以到此为止了。岂料老王却因老李的“先进”引发了诸多感触,继续说了起来:“说到先进,我很遗憾,从教多年,竟然从来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毕,坐在他对面的一位平日与他相处不是很融洽的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

青年教师的话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老王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情绪,一时间会场陷入了一种沉重的尴尬气氛中。一位校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问题。然而,为了解开老王心里的疙瘩,这位领导开始反反复复劝慰老王,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太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在名义上,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了。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我们姑且把它称为“不会说话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说话的主要有三个人:老王、青年教师和劝和的领导。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说话的不妥之处。

首先是老王,老王的感伤来源于和老李的“比照”,我们常说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退休欢送会本是一个让人高兴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下大家所说的往往都是一些富有情感而又十分得体的人情话和好话。对于这种充满人情味的好话,听话者要善于倾听,善于应答,大可不必拿别人的长处来衡量自己的短处,从而引起自己的不快,也造成对方的尴尬。

其次,不会说话的是那位青年教师。平时本就关系不够融洽,现在人家都要退休了,还在别人的失意之处火上浇油。与人相处,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和谐。老王已经退休,即便是因为老先生平时在某些方面不善为人处事而与自己伤了和气,然而在欢送会这种场合,趁别人一时失言,抓住不放,图一时之痛快而说出那些不合人情的刻薄话,不仅伤对方的心,还会让其他在场的人看到你为人的狭隘之处以及说话不分场合的毛病,有损自己的形象。因为在这种场合,无论大家平时关系如何,既然是“欢送会”,还是要在“欢”字上多考虑一些,“欢送欢送”,“欢”而“送”之,要尽可能多留一点美好的回忆给人家。

再次,那位领导也不会说话。虽然这位领导的表现原则上还不错——在会场一时出现了某种始料未及、令人尴尬的局面时,他没有直接批评那位言之有失的青年教师,而是竭力肯定老王的贡献,这种随机应变的意识以及立即出面解决问题的态度,还有顾全大局的风格,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劝慰人的话题和言语技巧方面,他显得还不够成熟。照理说,在这种场合,他应竭力避开“先进”这个敏感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巧妙地把话题岔开,使欢送会的气氛由暂时的尴尬而重新转向欢快,并顺势掀起新的**。但他却在敏感话题上唠叨不休。不仅没有劝慰老王,也没能扭转大家都感到尴尬、扫兴的局面。

以上三人的教训,综合起来可以总结为一句:说话要注意场合,分清环境。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人”的一种拙劣表现。尤其是人在职场,如果不会说话,不仅容易伤害别人,同时也很容易惹祸上身。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要注意自己周围的环境,学会看场合。那么,平时说话该如何看场合呢?

第一,分清自己人场合与外人场合:我国传统文化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应该遵循“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拋一片心”的原则。

第二,分清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在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通。在非正式场合,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

第三,分清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说话要与气氛相协调,一定要分清喜庆场合和悲痛场合。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说逗乐的话就是犯大忌。

第四,分清适宜多说的场合与应该少说的场合:对方很忙,时间很紧,你跟他说话就得简明扼要。如果对方既有心情又有时间,不妨在一起多聊聊。

除了注意场合,弄清楚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也很重要,只有弄明白了这些,才能把话说对,说好。我们将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说的话分为以下五种,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可以出现的场合和不能出现的场合,我们讲话时需要注意准确把握。

第一,真话。讲真话最难。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只讲真话,他一定是骗子;相反一个人如果从来不讲真话,他一定是神仙。因为即使是骗子也不可能从来不讲真话。讲土气话要看时间、地点、对象,讲假话是一门技术,讲真话就是一门艺术,真话若讲好了,能让你飞黄腾达,但若讲错了真话,便会让自己万劫不复。

第二,套话。所谓套话也就是通用的话,放之四海皆准的话。套话没有什么指向性,用在谁身上都皆大欢喜。

第三,空话。空话就是说了等于没说的话,但是有时候还不得不讲空话。空话说出来,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大家都圆了面子。并且空话很多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作用,也就是表达了一个人的决心。空话虽是说了不用做的话,但是可以体现你的态度和决心,决心越大,态度越正,空话越响。

第四,反话。反话有时候可以产生比正话更好的效果,例如某人给领导提民主评议意见,说领导不善于团结女同志——这不是说领导作风正派嘛!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说正话,反倒让人觉得过于虚伪;当然,也有真的说反话的,如说领导工作起来不要命——其实真正的意思是说领导喜欢加班,但是也折腾了大家。反话要想真正起到作用,还要看听话的人会不会听,不会听,一笑而过;太会听,正常的话也能听出反味来。所以,对什么人能讲反话,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