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的称呼,能够拉近心理距离

在人和人进行交流时,称呼是一种标签,贴上不同的标签,不同的人之间就会有不同的关系界定。如果能用好称呼,让对方听着舒服,对方自然就愿意与我们多交流;相反,如果称呼得不好,让对方听着反感,对方自然就不愿意与我们多打交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不用称我老师,叫我名字就行了。”听了这话,你便会感觉彼此的关系进了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彼此的称呼与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关。两个人称呼的改变,通常意味着两个人心理距离的变化。

与人初次见面,人们一般会以对方的姓加上头衔来称呼对方,如刘经理、张老师等;相处久了,才会直呼其名。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两个人心理上的距离越来越近时,他们对彼此的称呼会从姓加头衔,到直呼其名,再到昵称。

然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虽然相处不久,关系不算亲密,但也以名字或昵称来称呼对方。这其实意味着一方希望尽快拉近与另一方的心理距离。销售员小刘去拜访某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见到前台负责人陈小琪,便说:“陈小姐,我是王总的朋友,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他谈。”

“对不起,今天王总吩咐不见客。”对方一点都不给面子。

第二天,小刘又来了。在彼此有些熟悉之后,他改变了风格,说道:“呀,发型变了,这个很适合你!以后就叫你‘小琪’好了。小琪,我有重要的事情想跟王总谈。帮我转告一声好不好啊?”说完,他热切地看着对方。

陈小琪这次没有拒绝,立刻帮他去通报了。

一般来说,比较正式的称呼,如“某小姐”,给对方的感觉是你始终与对方保持着一段距离,对方自然也就与你保持距离了。但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便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感情。可见,如果总是局限于陌生人的礼仪,你可能根本无法再进一步加强两个人的感情。要想与陌生人迅速建立关系,或者改变与朋友、客户之间的关系,就要改变对他们的称呼,用一些亲切的称呼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然,如何改变称呼还要看具体情况,并不是越早改变称呼就越好。应该根据双方关系的进展情况随机应变,有时需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对方慢慢习惯,而不要太过急躁,这样才能在改变称呼时尽显自然。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随机应变,在适当的时机用恰当的称呼去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例如,遇到难以接近的朋友,我们不妨直呼其名;面对自己想要接近的同事,我们不妨偶尔称呼他的昵称。当然,我们要表现得尽可能自然,不要让对方感觉我们是在装腔作势或有意拉拢。

那么,我们怎么在称呼中了解彼此的心理距离呢?

1.姓加职称或头衔

这种称呼方式,不管是用在上下级之间,还是用在同级别的同事之间,心理距离都是很明显的。比如,我们称呼对方为“×××先生”,或者是“×××科长”“×××部长”一类,虽然有尊敬的意思在里面,但彼此的关系一定是比较生疏的。

2.直呼其名

直呼其名一般表示两人已十分熟悉。这种称呼在男女恋人关系中的表现尤其明显。一般来讲,女性如果和男性的关系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叫“×先生”,但是一旦关系亲密起来,尤其是两者确立了恋爱关系,那么女性一般都会改口,直呼其名;男性如果改口称呼女性的名字,有把女性一方当作“自己的人”的表示。

3.“您”与“你”

对于“您”这个字眼,一般是在初次见面或见面次数不多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它是很典型的社交礼仪用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但如果朋友交往很久了,通常会称呼“你”,这是缩小彼此距离的一种表示。

4.“那个”或“那谁”

如果这两个词出现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那很可能是一种不礼貌的称呼。不过,如果用于老夫老妻之间就另当别论。有些老年男性碍于面子会喊自己的妻子“那个”,意思类似于“那谁”,这其实是很私人的一种称呼。

以上讲的这些称呼,只是平时所用称呼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同的称呼有不同的含义和用处,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细心去分析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