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和:国际社会携手灭火

前南地区的枪炮声震惊全球,世界战争的火药库险象丛生,国际社会迅速采取自救行动,希望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1991年9月2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问题的第一个决议,要求冲突各方和平解决争端,所有国家停止向前南地区运送武器及其军事装备。17日,南联盟主席团主席梅西奇未经主席团其他成员同意,就致函安理会主席,要求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到前南地区监督停火。但是,他的举动遭到了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

同月25日,应奥地利等国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讨论了前南地区局势,通过了第713号决议,要求各方立即停火,并禁止向前南地区运送武器。11月8日和9日,塞尔维亚共和国以联邦主席团名义连续两次致函安理会,请求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进驻克罗地亚。26日,南联邦政府再次致函安理会,请求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隔离交战各方。

12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向前南地区派出由18人组成的军事观察组,为维和部队的部署做先期准备工作。19日,军事观察组成员抵达贝尔格莱德,开始工作。1992年1月8日,安理会通过第724号决议,决定增派50名军事联络官,与前南各方进行洽谈、协商,为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大批进驻创造条件。

1992年2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式向安理会提出向前南地区派遣维和部队的建议。2月21日夜,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743号决议,决定向已宣布独立的克罗地亚共和国派遣1.4万余人的维和部队,分为12个步兵营(约10400人),2个后勤支援营(约2840人),100名军事观察人员,530名警国察人员和519名文职民政人员。这支部队部署在克拉伊纳塞族区。该地区被称作联合国保护区。保护区应实现非军事化,由联合国部队控制,其他武装力量应全部撤走或解散。决议规定维和部队驻扎期为一年,安理会可根据情况延长或缩短驻扎期限。根据联合国维和计划,联合国将在克罗地亚冲突最激烈的三个塞族聚居区设立保护区。维和部队在保护区内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冲突各方从保护区撤走或遣返地方部队,接除其武装,排除在保护区内的地雷。

3月15日,维和部队第一批部队600余人抵达克罗地亚。此后,维和部队以每天不少于400人的速度开赴任务区。至5月15日,1.4万人的维和部队全部到位。7月初,克罗地亚境内的战火趋于平息,世界为之松了一口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在塞族的抵制下,波黑举行了全民公决。就在公决结束之际,萨拉热窝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3月1日,一对塞族青年男女正在一所教堂里举行婚礼,突然,一群穆斯林闯了进门来。双方发生了伤亡事件,新郎的父亲被杀,塞族的民族旗帜被焚毁。当晚,塞族武装人员在萨市构筑街垒,准备报复,全市交通陷入瘫痪,有些居民区还发生交火,造成数十人伤亡。投票结果更是火上浇油,使穆塞两族的冲突愈演愈烈。在这次公民投票中,有62.68%的公民(主要是克、穆族人)赞成脱离联邦独立。3月3日,波黑宣布独立。塞族则针锋相对,宣布脱离波黑,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与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成为一个国家。塞族与穆族之间的对立更加激烈,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很快蔓延到波黑全境。在种族矛盾和宗教仇恨情绪的驱使下,交战各方都在自己的控制区内进行种族清洗,大量居民背井离乡,许多居民区几乎成了“无人区”。萨拉热窝虽然控制在穆族武装的手中,但是,塞族武装却占据了郊区,萨拉热窝变成一座孤城。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就有70多万难民逃往邻国,给当地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很大冲击。

波黑局势的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4月24日晚,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要求波黑外部势力停止对波黑的干涉,并决定向波黑派出100名军事观察员,帮助监督波黑三方23日夜晚达成的停火协议。5月15日,安理会作出决议,责成秘书长加利研究向波黑派遣维持和平部队的可能性。29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受加利的委托前往波黑,考察向该地区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可行性。6月10日,联合国派遣50名军事观察人员和1000名维和部队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执行解除对萨市机场封锁的任务。6月29日,安理会正式通过第761号决议,决定将联合国在前南地区的维和使命扩大至波黑,监督停火,维持萨拉热窝国际机场的开放和正常运行,保证联合国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运输渠道的畅通。随后,联合国驻前南地区维和部队司令部从克罗地亚抽调1000名维和人员前往波黑。

7月31日,联合国驻萨拉热窝维和部队的雷达监测站遭到迫击炮的袭击,5名乌克兰籍军人受伤,其中一人死亡。8月6日夜间,3发迫击炮弹击中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萨拉热窝驻地的邮电大楼,4名法国军人受伤。8月18日,一架刚从萨拉热窝机场起飞的英国运输机遭到袭击。就这样,萨拉热窝国际机场一次次地开放,又一次次地关闭,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在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