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焕朝元

襄阳失守与吕文焕降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宋元之战的转折点,由双方相持向元军全面进攻变化,已注定了南宋败亡的必然结果。

从天时来讲,忽必烈建立“大元”国号,标志着蒙古国已脱胎换骨,改变了原来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单一民族国家性质,而成为包括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统治区域内各民族上层统治者结成的国家利益共同体,以一统天下为己任,要建立中国传统经典《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里所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世界定于一尊的中央大国。

从地利来讲,蒙古国本土拥有整个中国北方,地域辽阔,加之四大汗国,几乎占领了当时亚洲大陆最主要的土地,对南宋而言,北至淮河,西到四川、云南,皆在蒙古军队的占领之下或攻战之中,樊城、襄阳一失,则东南广大的地区全在蒙古军队的虎视熊睨之下。

从人和而言,自成吉思汗晚年以来,蒙古政权在灭金、夏过程中,吸纳了北方刘、张、史、郝、许等许多汉族大地主和知识分子。尤其忽必烈登上汗位之后,许衡等大儒献实行“汉法”的计策,元朝皇帝在国家治理方面采取了很多安定人心发展经济的措施,北方人心稳定,而南方迫于强大的元朝军事压力和连年战事,也是人心思变,吕文焕家族在南宋统治集团内部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是南宋统治集团最重要的力量,吕文焕作为吕氏家族继吕文德之后最有影响的人物,他的降元具有指标性意义。因而,元朝君臣特别重视吕文焕投降这件事,对他隆礼有加。

吕文焕对阿术说:“襄阳城我算是交出来了,对宋而言,我有失城之罪,对元而言,我是败军之将,现在进退维谷,城中军民生命算是保住了,可我想回家乡做一个老百姓也做不到了。”

阿术:“这你算是想明白了,你把城献给我们,保住城中军民生命,这本是悲天悯人之心,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同意你自己的想法,把你放回宋朝,你丢失这襄阳的大罪可是担得起的?”

吕文焕:“是啊,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阿术:“向你说明白了吧,这宋朝的朝廷迟早要被我们消灭的。”

吕文焕一听,心里打了一个寒颤,心想,早知元人攻打襄阳就是带着野心来的。默不作声。

阿术:“现如今,我忽必烈大帝可是早立混一天下之志,吕将军为宋朝也算是尽职尽责了,襄阳落入我军之手,不在将军守城之责,而在那朝廷用人无方,那些派来支援襄阳的将领,一个个都是饭包,你守那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能帮你解围,尤其那个范文虎,多次都被我们打败,可那贾似道还是让他驻在离襄阳最近的地方。不仅救不了你们,而且自己也被我们打得一败再败,这要是发生在我朝,早都撤换了。甚至可能军法从事,以警他人!”

一说到范文虎,吕文焕也是五味杂陈,范文虎是谁?是吕文焕的侄女婿啊,是他哥哥吕文德嫡嫡亲亲的亲女婿呢。吕文焕长叹一声,也不知说什么。

阿术:“将军现在与我们坐到了同一条船上,这消息早传到临安去了,我们忽必烈大帝统一天下的决心是很坚定的,因而我们希望吕将军能真诚地与我们共事一主,为实现大元朝的一统天下建功立业。”

吕文焕:“败军之将,何敢言建功立业,事已至此,也只能听从将军发落。”

阿术:“忽必烈大帝久闻吕将军之名,特要求我们请吕将军前往大都面圣。”

吕文焕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听错了,瞪着眼睛看着阿术。

阿术只得将刚才的话再重述一遍。

吕文焕:“败军之将,哪敢面见圣朝皇帝,罪该万死!”

阿术:“这个,吕将军大可放心,忽必烈大帝是个爱才之人,你拜见过之后,自有自己的判断。”

吕文焕:“身为败将,一听将军驱驰!”

阿术很是高兴,当即派阿里海牙护送吕文焕到大都去拜见忽必烈。

吕文焕随着阿里海牙一路北行,沿途受到各地官员热情接待,令吕文焕很感意外的是,从襄阳北行,经河南、河北,进入元大都,各个城市接待他们的多是汉族官员,而且这些人都异口同声称赞忽必烈如何如何的贤德,有时还讨论些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更有人讲欧阳修,讲王安石,讲苏东坡,还有讲柳咏的,吕文焕虽然是个行武出身的人,对大宋这些前朝文人士子也是听说过的,他没有想到在元朝的统治下的官员竟也有这么多才学之士。

沿途老百姓大多安居乐业,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种野蛮状态。

有时候,一些蒙古装扮的官员出现,也是彬彬有礼,不似只知抢夺的未开化之人,心中暗想,这真是上天给大宋朝设置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冤家对头,宋室的气数真的快到尽头了。

进到大都,城里的皇家气派让他大为震惊,当有人介绍说,这大都是在一个叫张柔的汉族官员的主持下兴建的,确实没有想到,蒙古人会将建造首都的重任交给一个汉族人,当然这个时候,吕文焕也许想不到,宋朝的命运最后却与这个张柔有着密切的关联。

为什么呢?因为指挥蒙古军在崖山灭亡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就是张柔的儿子张弘范,而当时保护宋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宋末三杰”中就有张柔的侄子张世杰,谁能想到,保宋、灭宋的主将竟是来自同一个家族!当然,这是后话。

吕文焕降元,受到元朝朝廷的特别重视,正如刘整所言,忽必烈确实把吕文焕当作一个指标性人物,因为他了解吕氏家族在南宋朝野的势力和影响,希望对吕文焕的礼遇能让他死心塌地地跟元军南进效力。

大都,突厥语称为“汗八里”(Khanbaliq),意为“大汗之居处”。大都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历史上称为燕京,也就是后来的北京。至元四年(约1267年,南宋度宗淳熙三年)开始动工,由降元的河北汉族人张柔主持修筑,当时还在修建之中,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大都整个城池分为外城、皇城、宫城3重。

外城接近正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皇城在外城南半部分中间偏西,周长20里;宫城在皇城东半部分,位于整个外城的中轴线上,前面为朝殿,后面为寝殿。

营建大都时,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不是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

经过重重皇宫门禁,吕文焕终于在阿里海牙的陪同下进到大内的大明殿。

忽必烈端坐在龙椅之上,虽然与吕文焕年岁差不多,算是过了花甲之年,但他那帝王的气象很令吕文焕吃惊,一看那精气神就不是等闲之辈,天庭饱满,一脸英气,果是不同凡响,回想自己入朝见到的度宗皇帝那病弱的样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朝堂之上,有蒙古装扮的大臣,也有汉人装扮的大臣,一个个都是意气风发,与临安城里那些整天打着个人小九九的昔日同僚们相比,有天壤之别。

忽必烈:“宣阿里海牙和吕文焕进殿!”

传旨官复述一遍:“传阿里海牙和吕文焕进殿!”

其时,阿里海牙和吕文焕就站在大明殿外。

吕文焕一听,心中又是一热,随着阿里海牙进到殿内,倒身下拜:“罪臣吕文焕拜见大元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忽必烈甚是欢喜,走下宝座,扶起吕文焕:“早闻吕将军大名,果然名将风采。”握着他的手说:“宋室不知疼惜将军,让你在襄阳困守多年,受了许多辛苦,上天将将军赐予我大元,这真是我朝的福气。”

吕文焕没有想到忽必烈会讲出一番这样的话来,受宠若惊:“罪臣乃败军之将,陛下何出此言,这叫我如何担当得起?”

忽必烈:“爱卿不必客气,既入我朝,就是我的子民,我当然要以自己人看待。”

吕文焕越想这忽必烈在他心中越是英明君主,慢慢地,原有的心防也就解除了。

在阿里海牙的建议下,忽必烈授予吕文焕襄、汉大都督的官位,也就是说,忽必烈将整个湖北的管治权交给了吕文焕。

吕文焕观察到,在忽必烈的朝堂上,蒙古大臣和汉族大臣各安其位,而且有些汉族大臣是他久闻其名的人,感到大元朝真是一个有前景的王朝,于是变得死心塌地地愿意为忽必烈效力。

他当即给忽必烈献策说:“要想夺取湖北之地,正可以趁这襄阳入版图之机,加紧训练水军,尽早拿下郢城,郢城下,则鄂州指日可破,然后我军顺长江而下,江南大地和临安之城池,也在我军之监视中。”

忽必烈一听,这正合他的战略计划,只是想到这吕文焕初降,虽然君臣初见甚欢,也还是要进一步考验才能委以重任的。

名义上给了吕文焕一个襄、汉大都督的身份,作战指挥权还是在阿术手中,因而安慰吕文焕道:“将军多年军旅劳顿,这些天暂且在都城休养些时候,大军南进之日,也必是将军再建奇功之时。”

于是,吕文焕被安排在大都休养一段时期。

吕文焕降元,临安朝野一片震动。接着又传来,元朝皇帝封了吕文焕为襄、汉大都督的官位,而且很快会派吕文焕到湖北夺取郢州、鄂州等城池,继续南侵,这可把度宗皇帝吓坏了。

贾似道在这个时候,还在自我开脱责任,他对度宗皇帝说:“皇上啊,臣屡请亲自带兵到边防守城、抗敌,可是你却一直不肯放我出外,如果你早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湖北带兵支援樊城和襄阳,可能就不会如今天这么被动了。”

度宗皇帝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关键是这吕文焕一人投降,可能会影响到许多人。”

度宗皇帝的这番话让贾似道大为吃惊:“陛下说得对,负责救援襄阳的将领是吕文焕的侄女婿范文虎,庐州知州吕文福是吕文焕的哥哥,靖江府知府吕师夔是吕文焕的侄子,可他们同样也是前不久去世的吕文德的亲人啊,吕师夔是吕文德的儿子。他们在吕文焕降敌后,都上表辞官待罪,皆放在我处。可是,他们与吕文焕不一样,他们都对大宋有忠贞之心,他们谁不知道我朝有恩于吕文德啊。所以,我没有把他们的奏表呈给皇上,主要考虑不想在这时候因吕文焕的投降搞乱了阵脚。再说,即使我们把吕家人都免了,那么那些由吕氏兄弟培养的各地将领都能免吗?这样做就会更加扰乱了军心。”

度宗皇帝:“以师臣的意见,该如何对襄阳失守这件事进行善后?”

贾似道:“这好办,冤有头,责有主,吕文焕弃城降元,自该降诏问罪。李庭芝作为援军总指挥,在这件事上也是有责难逃的,应将李庭芝罢职。范文虎作为救援先锋官,救援不力,当然也有责任,有人建议将范文虎斩首以正国法,可在现在这个时候,国家用人之时,要培养一个战将多难啊,建议让他戴罪立功,调任安庆府知府。”

度宗皇帝:“李庭芝所任荆湖制置使的职位由谁继任呢?”

贾似道:“可以让汪立信改任。同时,为了防止蒙古军沿长江南下,加强防备,可以请赵溍出任沿江制置使。”

度宗皇帝:“好吧,那就这样定吧。”

于是按贾似道所提人事安排,下了人事任命的圣旨。

由于情势变化快,贾似道的专权引起了广泛不满,许多降元宋将都把矛头对着贾似道,并把降元的原因归结为对贾似道专权的不满,这样一来,度宗皇帝和贾似道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度宗皇帝曾一度同意了贾似道的辞职,召用江万里和马廷鸾为左右臣相,可是,每遇重大事情,度宗皇帝还是要派人到葛岭的半闲堂去请贾似道来商议,江、马二人实在不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几个月后,也都辞职离去,大权又重新回到贾似道手中。

国家多事之秋,皇帝就会想到恢复一些礼仪来重振信心,度宗皇帝听从大臣建议,启用明堂举行一些活动。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在历代皇帝封禅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明堂的活动需要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大礼使,这个大礼使不是谁都可以出任的,必定是能掌朝纲的宰辅之人,而且要有足够的名望,在度宗皇帝看来,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比贾似道更合适了,于是命贾似道为明堂活动的大礼使。

度宗皇帝率群臣在明堂举行完活动,准备到供奉历代神明的景灵宫去上香,正好遇上下大雨,贾似道建议度宗等雨停了再坐辂车前去,度宗皇帝说:“好。”

可是这雨却一直下个不停,一天到晚都在下,大家就在明堂分散开来活动。

当时,胡贵妃的哥哥胡显祖正侍奉在度宗皇帝身边,看到雨没有停的意思,皇帝这样成日等在这里也不是办法,于是建议度宗乘辇返回宫中休息。

度宗皇帝说:“恐怕师臣不同意吧,我们还没有去景灵宫上香呢。”

胡显祖:“太师说,这雨不知何时能停,皇上可以先回宫中休息。”

度宗皇帝于是乘辇返回宫中。

贾似道听说这事,立即进宫,对度宗皇帝说:“臣为大礼使,陛下的行动我却掌握不了,我在这里还有什么用呢?”一脸的愤怒。边说边向宫门外快速走去。

度宗皇帝看到这种情况,一脸惊慌,赶快请人前往慰留。

这贾似道哪里肯让,坚持要离宫远去。

度宗皇帝很清楚,这贾似道要是这样走了,那就不会回来的,于是快步走上前去:“师臣息怒,我也是听了小人之言。”

贾似道:“既然皇上知道自己身边有小人,那就应该清君侧。”

贾似道的不满让度宗皇帝深感不安,一度几个晚上睡不好觉,很怕贾似道因此事而不管朝堂之事,他失魂落魄一般,心神不定,胡显祖侍立在旁,实在看不下去了,愤愤地对度宗说:“君乃当今天子,贾丞相实在太过分了,皇上一定要保重龙体,何必为这事而惴惴不安呢?”

度宗望了胡显祖一眼:“都是因为你,告诉我说师臣同意我乘辇回宫,惹下这等烦心事!”

胡显祖:“既是这样,皇上就干脆将责任全推给我算了,把我免职,看贾丞相还有何话可说?”

度宗皇帝沉吟了好久:“你说怎么办呢?这朝中之事向来由师臣作主,因为你的原因,他现在想撂摊子,边城一再告急,朝廷内又被你弄成这样,也只好让你受委屈了。”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将胡显祖革职为民。

贾似道可不是省油的灯,胡显祖的罢免并不能让他善罢甘休,他深知后宫对皇帝的影响,既然已把胡贵妃的哥哥得罪了,那就决不容忍胡贵妃还留在皇帝身边,万一将来生下皇子,虽说不一定会被立为太子,那也是要封王的,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绝不能留下这样的隐患,于是怂恿朝臣上了一道奏章,让度宗皇帝把胡贵妃放到临安城里的一座佛庵做尼姑。

谢太后作为后宫首领,她对胡贵妃心有不舍,但看到度宗皇帝与贾似道这种君臣关系,她也不想介入其中,妃子是皇帝自家的事,她也就不便多言了。

后宫的太监们亲眼目睹了度宗泪送胡贵妃的一幕,传出外朝,满朝文武,无不为贾似道的这种决绝做法感到愤慨,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这是皇帝心甘情愿的,于是每个人都感到不安,个个都在寻思自己如何在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朝堂之上守得住一分平安。

有些为家人计者,开始思考着如何退场辞官回乡或他逃的事了。

贾似道重新回到朝堂之上,他大做文章,要反省近一段时期来,边城之事为何在朝堂内外引起那么多恐慌,将责任推到枢密院,认为是枢密院没有做好保密工作,导致自己与度宗皇帝的沟通出了状况,于是把原有的枢密院革去,重新设置了一个机速房,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握国家核心机密。

元军从四川,经湖北,到淮河都加大了南侵的态势。

边防告急越来越多,贾似道把度宗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大宋朝野的有识之士,也不断地给度宗皇帝上奏章,要求励精图治,加强边防,在这样的背景下,度宗皇帝向各个边城发了一道圣旨,要求各守城将士,根据自己的见解,上书朝廷,提出各种相关建议。

许多边城守将为此深受鼓舞,纷纷上书提出各自的见解。

其中,四川宣抚司的官员最为积极,撰写了关于四川防守的详细计划。根据当时元军与宋军在长江中、上游布阵的情况,提出救危三策:

一是派重兵牢牢守住汉江两岸,防止元军从中原顺汉江进入长江流域;

二是派驻守在荆门的宋军,移驻当阳县的玉泉山,防阻元军南侵;

三是在长江三峡、宜昌以下沿江两岸设置防御阵地,让各地老百姓建立自卫组织,一旦蒙古人杀到,老百姓可以进行自主还击。

四川的部分地区虽然被降将刘整交给元军,但还有包括重庆等重镇由宋军镇守,这本是一件很有针对性的保境安民的奏章,而且献计者还附上了关于这一带防守布阵的山川地图,可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贾似道却把它压下来了,没有报给度宗皇帝。

当时朝臣中有一个任给事中之职的陈宜中,其职责是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

陈宜中,字与权,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初为太学生员,曾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指责理宗朝权臣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

陈宜中才四十来岁,在朝中名望远不及贾似道,但还是有些自己的见解的。在襄阳失守之后,他认为要追究有关战将的责任,特别指出:“襄、樊失守,均由范文虎怯弱所致,宜斩首以申国法。”

度宗问贾似道:“师臣以为陈爱卿所言如何?”

贾似道瞄了一眼陈宜中,然后向度宗皇帝道:“宜中所言,自有其道理。只是陛下也看到,现在许多朝臣都只打个人的小九九,看到朝廷正是多事之秋,都躲得远远的,入朝当官都不愿意,还有谁愿意带兵在外打仗呢?这范文虎是故少师吕文德之婿,曾随吕文德征战各地,立有战功,在救援襄阳、樊城过程中,自有失职之处,应该究责。只是在这国家用人之秋,我们不应折损范文虎这样的边城大将。我的意见是让其戴罪立功。”

就这样,范文虎躲过一劫,继续做他的安庆府知府。

在汪立信接任李庭芝,出任荆湖制置使时,有一个叫赵溍的人被贾似道推荐出任沿江制置使。

这赵溍呢,是主战派将领赵葵的儿子,赵葵已去世数年,贾似道曾与赵葵同朝共事,监察御史陈文龙上书给度宗皇帝,认为赵溍没有经过战争历练,出任沿江制置使这样的重任,恐难于承担,因为监察御史本来就有监察百官之责,陈文龙的上书属于言官的正常履职,贾似道却将陈文龙诉斥了一顿,认为他嫉贤妒能,不应在这个节骨眼上对朝廷从统筹全局的角度进行的调兵遣将之事指手画脚,他很气愤地质问陈文龙:“既然赵溍资历不够,难于胜任,那么你认为谁堪担此重任,或者公之子弟中有谁可以出任此职者,尽管说来。”

话说成这样,这陈文龙已是哑口无言。

陈文龙本是咸淳四年的状元,被贾似道这样羞辱了一番,很是失落。在贾似道的建议下,度宗皇帝把陈文龙贬为抚州知州。

胡贵妃兄妹的遭遇和陈文龙的被训斥,更使得满朝文武再也无人敢挑战贾似道的权威了。整个宋朝的朝野官员,都知道朝政完全被贾似道所掌握,许多被派到各地任职的官员临行前,可以不去见度宗皇帝,但贾似道是一定要见的。

元朝的大都皇城大内,随着忽必烈帝位越来越巩固,尤其襄阳被攻下和吕文焕降元,改变了整个元宋战争的格局,一个新的消灭南宋的计划正在制订中,参与制订计划者,有许多北方汉族地主、士绅,也有如吕文焕这样的宋室降将。

临安城里的度宗皇帝不断收到边城战报,西面从四川、云南、广西,北方经湖北到淮河流域,与元军对抗的各地城池纷纷告急,度宗皇帝与贾似道为之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