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独行侠”——兔狲——青藏高原动物传奇之二

这是昆仑山初秋的一个早晨。

离我宿营帐篷不远处的山坡上,一头足有300千克重肥硕的大棕熊,正在为寻找自己的早餐而忙碌着。

棕熊撅着屁股,用它灵活而有力的前爪,使出吃奶的劲儿,满头冒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在山坡的冻土地上,“吭哧、吭哧”使劲地挖掘着。

棕熊是在挖旱獭洞。它真是个浑身上下充满蛮劲的大力士,没有多一会儿功夫,顺着旱獭洞道的走向,在山坡上挖出了一条七八米长的深沟。

“哇呜——”随着一声凶狠刺耳的咆哮声,从旱獭洞里窜了出来了一只兔狲,朝打扰它睡觉的棕熊,呲牙咧嘴好一阵咆哮。

冷不防从旱獭洞里窜出来了一只凶巴巴的兔狲,把正在饥肠辘辘、饿着肚子、专心致志卖力挖旱獭洞、急着想吃早餐的棕熊,着实吓了一大跳。只见棕熊“嗷——”地惊叫了一嗓子,整个身子都从地上蹦了起来。

棕熊实在没有想到,自己费了半天的劲,最后没有挖出它所向往的可口的“早餐”——胖乎乎、肉嘟嘟、浑身上下肥的流油的旱獭,却挖出了一只张牙舞爪、凶如小老虎的兔狲,觉得很是扫兴和霉气。

也许是兔狲临时借住在旱獭废弃的洞里;也许是昨天夜里,兔狲追捕旱獭,钻到旱獭洞里,香甜美味地捕吃了旱獭。它吃饱肚子后,竟躺在旱獭洞里呼呼地大睡了起来。

令兔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香甜的美梦,却让挖旱獭洞、给自己寻找早餐的棕熊给打搅了。

棕熊看着睡意朦胧、火冒三丈、龇牙咧嘴、怒气冲冲的兔狲,就如同做了错事的小学生面对严厉的老师一样,手脚无措,傻愣愣地站在那儿,不知如何办为好。它可能到现在也没有搞明白,自己明明是在挖旱獭洞,抓旱獭吃,怎么会挖出了一只兔狲来?!

灰头土脸的棕熊,百思不解地看了一眼仍在朝自己吹胡子瞪眼、满脸不高兴的兔狲,只好自认倒霉,白费了半天力气,摇晃着毛烘烘的大脑袋,拖着疲惫的身子,垂头丧气默默地走了。

可怒气未消的兔狲仍没有放过棕熊,它朝着棕熊远去的背影,“哇呜——、哇呜——”,又是好一通咆哮。一直等棕熊走远了,转过了前面的山头,看不见了身影,兔狲才停止了咆哮。

这一幕,被隐蔽在石头后面的我,用高倍高清望远镜看的一清二楚。

令我不可理解的是,一贯天不怕地不怕,总自认为天老大自己老二,在高原野生动物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的棕熊,面对比它个头小许多、一直对它指责、咆哮的兔狲,竟一点脾气都没有,更没有给以颜色,而是高挂免战牌,忍声吞气,息事宁人,饿着肚子,独自悄悄地离开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兔狲在高原野生动物中的强悍、勇敢和地位。在高原的食肉动物中,它个头虽小,但很少遇到对手。高原的牧人们,都尊称兔狲为“老大”,还真有点名不虚传。

在青藏高原,兔狲是一种神秘、孤傲、独来独往、轻易不爱抛头露面的动物。

别说是青藏高原以外的人很少知道、认识兔狲,就连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也没有多少人认识、了解和见过兔狲。

兔狲大小似家猫。成年雄性兔狲体长一般在50—65厘米左右,体重在2—3千克左右;雌性兔狲在体长和体重上,要比雄性稍微短一些和略轻一些。

兔狲的额头很宽,嘴却很短,和其他猫科动物一样长着粗硬而长的胡须。兔狲的瞳孔呈淡绿色,眼睛上方有触须似的眉毛。兔狲的耳朵又圆又小,两耳距离较远,位置又低,这使它们即使把耳朵竖起来,在厚厚的体毛中也并不明显。它的整个脑袋,看上去就像是一颗圆圆的毛球。

也许长期生活在寒冷、缺氧、高海拔地区的缘故,青藏高原上的兔狲,全身被毛长、极密而软,绒毛十分丰厚,有着猫科动物中最厚实的毛皮。

兔狲身上毛的长度和密度,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冬天的毛要比夏天的毛更长更密,尤其是腹部的毛更密更厚实。长期在寒冷严酷的高海拔地带生活,经过不断进化,兔狲肚子和尾巴上的毛,大约是背上和体侧毛的两倍长。这样,在漫长的冬季,兔狲靠长而厚实的腹毛,能很好地把身体与冰冷的地面隔开,非常有利于它在雪地里潜伏捕猎时候的保暖。

兔狲的毛色比较杂,会随着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兔狲,毛色有所不同。生活在内蒙古以及西伯利亚等其它地域的兔狲,一般毛色呈浅灰色或青灰色;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兔狲,大多数时候,全身体毛呈沙黄色,与荒原和大漠的颜色相仿。

与其他的猫科动物相比,兔狲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它的腿短,臀部较肥大,毛发长而厚。这使得它看上去特别地矮胖且多毛。它的耳朵位置,比一般的猫科动物低,长着一副貌似是猫头鹰的面容。因此,也有人称兔狲为“猫头鹰猫”。

兔狲的栖息地选择空间很大,如:戈壁、荒原、高山等,都是它理想栖身的地方。它对居住的环境特别挑剔,喜欢居住在寒冷干燥、布满岩石、人烟稀少的荒原和高山草甸。兔狲洞穴通常十分隐蔽,洞口隐藏在乱石或杂草中,入洞后洞道弯曲,真正休息的“寝室”,往往在离洞口很远的深处。

值得一提的是,兔狲是一种习惯独居的动物。尽管它自己不会筑巢,却十分善于利用一些天然岩石缝隙或洞穴,甚至直接闯入其他动物的巢穴,来个“鸠占鹊巢”。比如旱獭就常常成为其牺牲品,不但巢穴被占,而且旱獭成为兔狲的美味佳肴。

兔狲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到4600米,甚至更高。

兔狲不论雄雌都是“独行侠”,天马行空,喜欢独来独往。只有在进入****期的时候,它们才会成双成对地出现。

每年的二月底三月初,青藏高原的原野还是一片冰天雪地的时候,如果这时,有凄厉刺耳的“猫叫”声,划破高原旷野寂静的夜空,那肯定就是兔狲出现了。这时,兔狲一年一度热闹而吵得令人心烦意乱的恋爱婚配大戏,就正式登场开演了。

进入**期的兔狲脾气异常暴躁,行为更加冲动和怪异,性情比平时要凶残十倍,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常常冲突和战争不断。纷争的起因,有的是为了争夺**权;有的是相互间为争夺食物;有的是为了争一点领地;有的可能纯碎什么也不争,仅仅是在捕猎或在山野里散步途中偶然相遇,相互多看了两眼,或谁看谁都不顺眼等等。

兔狲**的嚎叫声,比家猫**期的叫声更为粗野和刺耳,有时还伴随着激烈的打斗声。

与大部分猫科动物相比,兔狲的**期短,雌性兔狲**期仅有26——42个小时。经过**后,怀孕的雌兔狲妊娠期一般为66—75天,产仔的时间在食物充沛的夏初,每胎3—4只,最多的可达6只。初生的小兔狲,就像是小猫一样,全身披着一层稀疏灰色的绒毛。

兔狲的生活里没有父亲,出生后完全依靠母亲独自抚养。长到四个月大的时候,小兔狲就可跟随母亲一起外出学习捕猎;六个月大的时候,个头就有成年兔狲的大小。一岁左右的兔狲,将离开母亲,寻找一片自己的领地,开始独立生活。

和所有的猫科动物一样,兔狲的领地意识很强。每只兔狲的领地范围,大约4—6平方千米,它们经常会巡视自己的领地,用尿液对自己领地的边缘进行仔细标识,以防止同类和其他食肉动物进入和侵犯。但有一点例外,兔狲从不拒绝与猞猁、雪豹为邻和领地交错。高原上的牧人们说,它们相互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和冲突。

兔狲一般在2—3岁左右性成熟,开始繁衍新的一代。在野外生活的兔狲,通常的寿命,一般能达到10—12年;在动物园,人工饲养的兔狲,环境优越,食物充沛,生活稳定,养尊处优,寿命相对要长一些,但最多超不过15年。

据史料记载,上世纪初,在中亚各国和我们中国,兔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动物。另外,在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克什米尔等国和地区,都有兔狲栖息和生活。

我国是兔狲的主要栖息地之一。从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到葱郁富饶的四川盆地,从黑山白水的大小兴安岭,到辽阔高远的内蒙古、新疆大草原和荒漠等地,都可看到兔狲矫健的身影。

可随着无节制的猎杀滥捕,特别是灭鼠药在草原上的广泛使用,许多兔狲误吃了中毒的草原鼠后,自己也中毒而死,使世界各地的兔狲数量急剧减少。许多过去兔狲数量曾盛极一时的地域,现在也渐渐变得稀少,甚至走向灭绝。

我们人类太不珍惜和爱护,与自己同住地球村的邻居和朋友了,真是令人扼腕的心痛!

目前,兔狲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我国将兔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定为Ⅱ级保护动物。

在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中,兔狲是最有故事的动物之一。在高原的牧人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兔狲的动人故事。

我起初喜欢上兔狲,把兔狲列入自己野生动物重点考察名录,就是听了许多有关它的传奇故事。

在有关兔狲众多的传说中,“双头兔狲”是其中流传最广、最著名的一个——

说的是,一年冬天,高原上的一个村庄村民的家禽家畜,经常受到一种不明真相野兽的袭击和偷吃。

村民们在蹲守猎捕偷吃家畜家禽的野兽时,发现这一切原来是兔狲干的,而且是一只奇怪的、长着两个脑袋的兔狲。

一时间,村民们议论纷纷,各种各样的说法传遍整个村子,闹得全村人心惶惶,鸡犬不宁。为了保护村子里的家禽家畜,为了抓住这个怪物,弄个水落石出,村民们精心布置好圈套,最后用渔网和陷阱,抓住了这只奇怪的“双头”兔狲。

人们抓住后一看,根本就没有什么两个脑袋的兔狲。所谓的“双头”兔狲,其实是一只雄兔狲驮着一只雌兔狲。因为两只兔狲贴得太近,如同连体,在夜色里,看上去就像一只兔狲长着两个脑袋。

接着,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雄兔狲背上驮的那只雌兔狲两只前腿都失去了一半,应该是被猎人的捕兽器夹断的。

村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对雌雄兔狲,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雌兔狲在一次捕猎时,不小心踩上了猎人布下的兽夹,被兽夹夹断了两只前腿。雄兔狲没有抛弃雌兔狲,而是背着自己残疾的妻子,在暗夜的荒原和村庄中,四处奔波,寻找食物。

村民们被这对不弃不离、患难与共的兔狲夫妻所感动,最后给雌雄兔狲各喂食了一只鸡,并放了它们……

除了“双头兔狲”故事外,在牧民中还广为流传着一个为救儿女,母兔狲舍弃自己生命的故事——

一年,高原上发生了严重的狼害。为了保护放牧的马、牛、羊等牲畜,遏制狼害的继续发展和蔓延,入冬后,当地政府组织一些有经验的猎手,进山击毙一部分狼,以控制狼的数量,减少狼患。

一天,众猎人们扛着猎枪、带着猎狗,外出猎狼。在搜山中,猎手们无意间在山谷里发现了一只带着两只幼仔的母兔狲。

这只母兔狲因受到猎狗追咬和惊吓,慌不择路,带着一双儿女逃向了一座无路的山崖。

前面是无路可走的悬崖峭壁,后面是不停狂吠追咬的猎犬,在进退维谷之际,陷入绝地的母兔狲没有丝毫犹豫,做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猎手们终生难忘的举动——它让两只幼仔咬住自己背上的皮毛,把它们驮在背上,纵身跳下了百米高的悬崖。

后来,猎人们绕下悬崖,在谷底发现了已经被乱石击穿了身体的母兔狲尸体。但两只小兔狲却毫发未伤,只是惊恐地伏在已经死去的母亲身旁不住地哀鸣,久久不肯离去……

最让我不可理解的是,在高原的食肉动物中,兔狲腿短,个头矮小,可牧民们都喜欢称它为“老大”。

你对牧民们说“兔狲”,他们不知道你说的是何物。你说“老大”,他们立刻明白,你说的是兔狲,而且会不厌其烦、津津有道,给你讲起一串又一串有关兔狲的奇闻轶事。

在青藏高原的牧民们中普遍传说——兔狲有兄弟三个,它是老大,猞猁是老二,雪豹是老三。

因为它们的父母去世的早,当大哥的兔狲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两位年幼的兄弟拉扯大。

兔狲生活节俭,为了照顾好两位兄弟,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吃的和好穿的,都让给了猞猁和雪豹两个兄弟。因为它光为了照顾两位兄弟,而苦了自己,从小营养不良,身体一直没有发育好,个头也一直没有长起来。

高原上的牧民们都说,兔狲、猞猁、雪豹同为性情暴戾的肉食动物,可它们之间友好相处,从来没有看到过,它们为争夺食物、领地等,而相互撕咬打架,发生冲突。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是兄弟关系。

我的忘年交好朋友、哈萨克猎人霍加库勒老爹说,在野外捕猎中,如果雪豹或猞猁遇到兔狲,都会主动为兔狲让道。一年冬天,他在昆仑山里狩猎,还曾亲眼看到,雪豹将自己捕猎到的一块岩羊肉,衔放在兔狲巢穴的洞门口,送给兔狲吃。

我在青藏高原驻守的六年里,多次野外探险考察中,也曾先后两次在雪豹和猞猁的领地内,发现过兔狲的洞穴。要知道,雪豹、猞猁是两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的猛兽,一些食肉动物一旦误入或侵犯它们的领地,那是要发生你死我活残酷的决斗的。可它们竟然都接纳了兔狲,让兔狲住在自己的领地内。由此可见,兔狲在它们心目中的地位。

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上,我曾看到雪豹的巢穴与兔狲的巢穴距离不超过50米,那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天天能碰面的。可它们没有纷争,和平友好相处。

常年在附近放牧的藏族牧民格桑扎西告诉我,兔狲和雪豹在一起做邻居,都快7年了。

同是猫科动物、同是食肉动物,兔狲、猞猁、雪豹为什么能和平友好相处,难道真的像牧民们所说的那样——它们是兄弟吗?其中真正深层次的奥妙是什么?这就要请我们的动物学家和科学家去研究,来解答。

“兔狲”的名字,来源于一种突厥方言,翻译成汉语,就是“站住”的意思。

据资料记载,古代的牧民在山野里放牧、游猎时发现兔狲,往往会脱口而出“吐逊”(突厥语:“站住”)。神奇的是,兔狲听到喊声后,常常会停下来,回头寻找声音的来源。久而久之,人们就叫它——兔狲,一直延续至今。

兔狲的名字的前面有个“兔”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温顺可爱的小动物——兔子。如果你那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它与兔子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更与那活泼温顺的兔子性格相去甚远。兔狲是一种很是奇妙的动物,休息不动时静如处子,外表憨态可掬,毛茸茸的,活像一团肉滚滚的小肉球,呆萌的惹人喜爱。一旦进入捕猎时,它摇身一变,动如脱兔,立刻成了令猎物毛骨悚然、胆战心惊的猎手。它身手敏捷、动作快速,生性凶猛残忍,锋利有力的牙齿、爪子和悄无声息的突袭,都是令猎物不寒而栗、步步致命、最厉害的杀招。

兔狲长有一双淡绿色的瞳孔,让它的眼神看起来颇为有神,极其犀利。和所有的猫科动物一样,它也是捕猎的高手。

兔狲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整个白天,它大多数时间是藏身在洞穴深处呼呼睡觉,直到黄昏才开始活动和猎食。它的视觉和听觉十分灵敏发达,能够在远距离或夜间,迅速、准确地侦察到和锁定猎物。

捕猎时的兔狲睿智而警觉。同老虎、雪豹等猫科一样,它的足底也长有厚厚的肉垫,使它走路行动快速迅捷而悄无声息。发现猎物之后,它会借助草丛、灌丛、石头等物体作为掩护,跟踪猎物。等接近猎物,进入它最佳攻击距离后,它会迅速闪电般地出击,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将猎物的喉管咬穿撕碎,将其制服。

兔狲主要以猎食高原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及其它的一些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偶尔当点心一样,也会吃一些昆虫,尝尝鲜。在饥饿难耐的时候,它们甚至还会袭击狍子、马麝、岩羊等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

由于兔狲的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的山野环境特别协调,形成良好的隐蔽色彩,很难被发现。它和它的兄弟雪豹、猞猁一样,都喜欢采用伏击战术捕杀猎物。

每当捕猎之前,兔狲总是先悄悄潜伏在猎物觅食、喝水或经常行走的小路旁,以逸待劳。等猎物走近时,进入最佳攻击距离,它瞅准时机,一跃而出,准确地扑咬住猎物,给猎物以致命一击,猎捕动作敏捷,干脆利落,常常弹无虚发。

有时候兔狲的“致命一击”也会失手,辛苦狩猎半天,一时疏忽,使鼠兔、野兔等猎物一头钻进土洞或石缝中逃脱。遇到捕猎失败,兔狲一点都不气馁,它会很有耐心地守住洞口,直到猎物再次出现,把猎物捕获为止。

在青藏高原上,兔狲很受牧民们的喜爱和欢迎。高原上的猎人之间,私下里有一个不成为文的约定,一般轻易不猎杀兔狲。这是因为兔狲被誉为是“捕鼠能手”和“草原卫士”。

据统计,一只兔狲,可以防止和消灭10公顷草原的鼠害。

兔狲不但是善于捕捉野兔、鼠类的能手,它还是捕蛇的高手。这是因为它和蛇处于同一生态位,彼此之间属于相互竞争的对手。捕食中,兔狲和蛇一但相遇,经常为了争夺食物而大打出手。

尽管蛇有着致命的毒液,但兔狲毫不畏惧,更不退缩,它凭借矫健的身手和高超的躲避技巧与蛇周旋。周旋中,兔狲会使用各种办法和战术,诱使蛇喷尽毒液。然后,它瞅准机会,闪电般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蛇的七寸,将蛇擒获,大快朵颐,享受一顿蛇肉美餐。

走下青藏高原,转眼可是这么多年了。我常常想念青藏高原,想念在青藏高原戎马倥偬的岁月,想念曾穿行过的日月山、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金山、可可西里、藏北羌塘等那些雨雪风霜、风云变幻、气象万千、雄伟壮丽的高山和荒原,想念我曾近距离观察过的兔狲、雪豹、猞猁、狼、马麝、野牦牛、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们。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人类最早就来自于高山和荒原,在高山和荒原中生息繁衍。高山和荒原应该说是我们人类的原始故乡。如果失去了高山和荒原,我们人类从此就没有了故乡,那地球还能称之为是地球吗?!

让我们每人都献出一份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和责任,保护好兔狲、雪豹、猞猁、狼、藏羚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它们是青藏高原的精灵和象征,是高山和荒原生态系统健康运转的维护者。只要有它们在,高山和荒原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