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的复仇——青藏高原动物传奇之一

在昆仑山旅行探险考察中,我渐渐地发现,早晨和黄昏,是野生动物活动最频繁、最活跃的时候,也是观察了解野生动物的最佳时机。旅途中,不论多么艰辛、多么劳累,我每天早晚,坚持对野生动物进行观察,并做到雷打不动。

这天早晨,我刚刚架起自己为旅游探险和田野考察,特意专门托朋友从国外购置的高倍高清军用望远镜,就看到一只狼的身影,出现在镜头中。

这是一只在昆仑山里独自流浪的公狼。它不前不后,已经跟随着我有好几天了。据我的观察和对狼的了解,这可能是一只年老体衰、被年轻力壮的同伴,从狼王的宝座上掀下来后、又被赶出狼群独居的孤狼。

狼是群居性动物。狼之所以能捕捉到猎物,大都是依靠相互协作配合和集体的力量。一只单枪匹马的独狼,是很难能捕捉到猎物的,特别是在昆仑山这山势陡峭、地形复杂的地域,捕杀猎物的难度,不知要比平原地区增大多少倍。

这只公狼,这些天之所以一直紧紧地尾随着我的目的,是希望能捡拾一些我丢弃的肉渣碎骨、残羹剩饭,用以填充它那饥肠辘辘、空空如也的肠胃。

作为经常深入荒原和山野探险游历的行者,在野外,我坚守旅人的纪律,从不乱丢弃东西,特别是罐头盒、吃剩的食物等生活垃圾。动物学家们曾多次提醒和忠告南来北往的“驴友们”,老虎、狮子、豹子、狼、棕熊等一些食肉猛兽,常常就是通过翻动和吃人遗弃的食物,开始觊觎人、跟踪人,从而熟悉和了解人的生活习性,最后算计和加害人的。

去荒野探险旅游,不随便丢弃东西和吃剩的食物,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爱护和保护环境,有时候直接关系到旅人自身的安全。

今天早晨,我从望远镜里发现,这只独狼的行动有些奇怪和异常。它一扫往日穷途末路、垂头丧气和潦倒颓废之气,而是精神抖擞,步伐坚定,目标明确,头也不回地一直朝着前面的山崖快步跑去。

“不好,要坏事!”我心里暗暗地不由“咯噔”了一下。因为,前面山崖的岩洞里,住着一只母猞猁和它的三个孩子。

这次到昆仑山里旅游探险,出发前做“功课”时,我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青藏高原的动物种类中包括猞猁。真没有想到,在昆仑山里很快就发现了猞猁。这是我这次野外旅行考察中,一个意外的惊喜和重大收获。

三天前,我来到这个山谷后,对营地四周环境进行踏勘和观察时,发现了猞猁居住的山洞和猞猁母子。

当时,我在望远镜里看到,母猞猁正带着自己的三个幼崽,在巢穴洞口旁边的山坡上散步、嬉戏。

三个小猞猁比成年的猫大不了多少,长得毛茸茸、胖乎乎的,小尖耳朵直愣愣的竖立着,非常机灵,真是可爱极了。

小猞猁们很是顽皮,一会儿缠着母猞猁要吃奶,一会儿一个接着一个,轮流拥抱母猞猁的脖子,争着与母猞猁亲吻。母猞猁也极有耐心和爱心,一点儿都不烦躁、不嫌弃,亲热而认真地与小猞猁们玩耍着,做着扑咬、攀岩等各种各样它们自己的游戏。

和众多的高原上食肉动物一样,猞猁也喜欢登高望远。

在猞猁居住的山洞洞口,有一块冰河时期遗弃的足有两间房屋大小、顶部平整的巨石。每当母猞猁和儿女们玩累了、也玩烦了后,就纵身一跃,跳上平面大石头的顶端。它一边安详地卧在石头上小憩,一边不时抬头警惕地朝四处张望,精心守护着三个在山坡上嬉戏、打闹、活波可爱的儿女。

三个小猞猁在母亲的看护下,无忧无虑地在山坡的岩石之间钻来钻去,爬上爬下、相互追逐,相互打闹。一会儿这只用嘴叼另一只的耳朵,另一只不服气,反过来又叼来犯者的耳朵;一会儿这只把那只压在身下,一会儿那只又把这只压在身下,玩得十分开心、尽兴,不亦乐乎。有一只胆大的、比较淘气的小猞猁,竟不怕危险,悄悄爬上母猞猁卧的大石头顶上,想独自和母猞猁亲热,被母猞猁严厉地赶了下来。

那是三个多么惹人喜爱的猞猁小宝宝啊!

可此刻,危险,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魔鬼,正一步步向母猞猁和它的儿女们逼近,一场灭顶的灾难,将要降临到它们的头上。

我想大声喊,但怎么也喊不出声;我想上前去干涉狼,把狼赶走,帮助猞猁母子,可我怎么也挪不动步子。

我只能按照野外探险考察者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对所有野生动物们一同视仁,不偏袒任何一方。尊重大自然的选择和规律,对一切都始终保持中立,保持沉默,平静、客观地记录万物的生长、发展和和变化,不得有任何的人为干预。

猞猁,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的食肉动物。我国青海、西藏、新疆、内蒙、甘肃、东北三省等广大地区,都曾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猞猁喜欢生活在高山地带,栖息的环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原草甸、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和身影。猞猁栖居的海拔高度,也可由数百米的平原,一直上升到5000米左右冰天雪地的高山。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期间,我作为报社特派记者,在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地采访时,曾在海拔5073米的唐古拉山顶上,看到过猞猁追捕羚羊的身影。

在动物学的分类上,猞猁为猫科,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它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体长一般在90-130厘米左右,体重大都为35——45千克左右,也有个别体重达到50——60千克的。在昆仑山下的阿尔顿曲克草原,我曾见到过一只体重在70千克的公猞猁。那是一年冬天下大雪,猞猁在野外一时找不到吃的东西,饿得急眼了,铤而走险,悄悄跳到牧民的羊圈里偷吃羊,被牧民抓住后,给其过磅称重。后来,牧民将那只公猞猁送给了西宁市动物园。

猞猁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巴短粗;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两只耳朵尖端,各生长着一小撮深褐色耸立的毛,大多数人喜欢称其为“笔毛”。成年猞猁耳朵上的笔毛长约有4厘米,深褐色毛的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少量的白毛,远远看去,极像我国古装戏剧里,武将头盔上插的孔雀或山鸡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武和气势,很是特别和吸引人的眼睛。

大自然的进化,是非常神奇的。你可千万别小看,猞猁耳朵尖端生长的这撮深褐色的笔毛,它就如同雷达上的天线一样,能够随时迎着声源方向转动,有收集音波的重要作用。如果猞猁失去耳朵尖上的笔毛,其听力灵敏度就会大大降低。随着听力灵敏度的降低,猞猁的捕猎技能和捕杀猎物的机会,也随之会大大减弱、减少,那将严重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和其它的野生动物一样,猞猁身上的毛色,是猞猁不可或缺保护衣和伪装服。它的毛色,可随着环境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猞猁的毛色比较复杂,多为灰黄色,另还夹杂有红棕色、土黄褐色、灰草黄色、浅灰褐及赤黄色等。猞猁背部的毛最厚,头部的两颊下还长着些宛如小围脖似的长毛,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和小条纹。

一般来说,夏天的时候,猞猁身上的斑点最为清晰可见,而到了冬天,毛色相对会变浅偏灰,斑点也就比较少,不太明显。猞猁有些部位毛的颜色是比较恒定的,如上唇为暗褐色或黑色,下唇为白色至暗褐色,颌的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为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部的毛色,多为白色或乳白色。

猞猁是一种喜爱离群独居、自由自在、落拓不羁、孤身活跃在广阔天地空间里的野生动物。它一般爱把自己的洞穴,多建在岩洞、石缝之中。它喜欢捕食旱獭、雪兔、野鼠、旅鼠、沙鼠、雪鸡、鹌鹑、野鸽、大雁、野鸭、野鸡等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和禽鸟,有时还袭击马麝、狍子、野猪、梅花鹿,以及牧民的马、牛、羊等家畜。

在自然界中,老虎、狮子、花豹、棕熊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

猞猁的个头比狼稍微小些,有时,遭遇到狼群,常常会被紧紧追赶、包围,最后惨遭猎杀。但就一对一单挑,论猞猁的机智勇敢和超强的搏杀技能,一点都不输于狼。每当猞猁遇到单枪匹马的独狼,或因争夺食物等发生厉害冲突时,猞猁也常常会毫不留情地将狼咬死。只要人不主动招惹猞猁,猞猁一般不会伤人;只有将其逼得走投无路时,逼急了,它才会对人发动攻击。我在青藏高原工作6年,曾走访过许多牧区和村镇,从没有听说过猞猁伤人的事件。

猞猁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晚冬或早春,即二三月份左右。经过两个多月的怀孕期,母猞猁会生下2——4只猞猁宝宝。小猞猁们在大约一个月大的时候,就可开始吃肉等固体食物。它们一般长到第二年春天来临、母猞猁再次恋爱**的时候,才会离开家、离开妈妈,自强自立。

一些单独生存能力较差的小猞猁,有时也会继续和母猞猁在一起多相处一段日子,比如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多学习一些独立生存的技能。一般在母猞猁下次分娩前,它们就各奔前程,离开妈妈和家,到外面独闯天下。

在猞猁的世界中,很少有一辈子都不愿意离开妈妈和家的“啃老族”。

野外生活的猞猁寿命,一般大约在12——15年;有的动物园在圈养状态下,也有猞猁存活24年的长寿纪录。

我观察这只母猞猁和它三个可爱的儿女们,已经三天了。

在高倍高清军用望远镜中,我观察到,母猞猁很会打理生活。

白天,母猞猁很少外出捕猎,不是舒适懒散地躺在洞口的大石头顶上晒太阳,就是带领看护三个儿女,在山坡上玩耍,练习将来小猞猁独立生活后的捕猎技巧,日子过得很是轻松和悠闲。

在几天的观察中,我发现猞猁是个喜爱清洁、讲究卫生的动物,它竟有自己固定的排泄地点。我在望远镜里看到,猞猁洞穴口那块平顶大石头左边的山坡上,是猞猁的“卫生间”。每当母猞猁和它的儿女们,需要排泄的时候,它们都会主动自觉到固定的地点进行排泄,排泄完毕后,还用爪子刨土掩埋。几天的观察中,我从没有看到猞猁们随地大小便。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两个时间段,是母猞猁外出捕猎活动最繁忙的时候。母猞猁肩上的担子很重。它在没有公猞猁帮助的情况下,独立支撑着这个四口之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母猞猁是个捕猎的高手。我在望远镜里看到,三天中,它每次外出捕猎回来都有收获,不是捕捉到一只雪兔、雪鸡、就是一只肥硕的旱獭。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母猞猁捕杀藏原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西藏黄羊”那一幕——

是在我开始观察了解母猞猁一家日常生活的第二天。一只离群迷路的黄羊,不知怎么误入了母猞猁的领地。

黄羊的出现,立即被卧在洞穴口大石头上边小憩、边守护儿女们在山坡上玩耍的母猞猁发现了。

这送到嘴边的肥肉,母猞猁岂能让其白白溜掉。

机智敏捷的母猞猁,立刻悄悄地从大石头顶端无声地滑下。它借助红柳、梭梭、骆驼刺、遍地的石头等做掩护,蹑手蹑脚慢慢地向黄羊匍匐潜进。母猞猁在山石间,匍匐潜行了一段距离后,静静地潜伏在一丛红柳后,等待着黄羊的靠近。

在距猞猁洞穴口的不远处,有几丛灌木和青草长得较茂盛。这是因为旁边的山洞里住着母猞猁和它的儿女们,一些食草动物,轻易不敢靠近的缘故。

不明真相、冒然闯入的黄羊,被这几丛茂密的灌木和青草迷住了。它完全放松了警惕,忘记了危险,丝毫也没有觉察到猞猁的逼近,仍是一边轻松的朝前走,一边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采吃着沿途红柳、梭梭、骆驼刺等灌木枝条顶端鲜嫩的叶子。

黄羊离母猞猁埋伏的红柳丛越来越近了,眼看着只剩下一步之遥。我在高倍望远镜里看到,母猞猁就地飞身跃起,像闪电般地猛扑过去,两只前爪非常准确地紧紧抱住黄羊的身子,随即长着锋利牙齿的大嘴,狠狠地咬住黄羊的脖子,黄羊甚至连挣扎的时间都没有,立刻束手就擒。

母猞猁猎杀黄羊的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令人震撼,真不愧是兽类猎杀高手中的高手。

就在猞猁捕获黄羊后,我发现,猞猁不但爱清洁讲卫生,还是一种懂节俭、会计划过日子的动物。它建立有自己的食品储备“仓库”。它的食品储备仓库,就建在洞穴口那块平顶大石头右边山坡上的乱石堆里。我在望远镜里,曾两次看到母猞猁把猎捕到没吃完的黄羊肉,叼着藏到山坡上的乱石堆里;一次看到,它在没有捕到猎物的情况下,从乱石堆里叼出所藏的黄羊肉,喂食三个儿女。

一些草原上的牧民和猎人朋友们曾告诉我,猞猁奔跑能力很强,能一口气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还是个出色的游泳健将和攀岩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强,可以从一棵树,纵身跳到临近的另一棵树上,捕食树上的鸟类可谓是手到擒拿,不费什么气力。尤其是在夜深人静,当树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猞猁就如同幽灵一般,悄无声息地爬上树,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掏鸟窝、捕捉猎物。

猞猁还是一种意志力坚韧、极有耐心的动物。在捕捉猎物时,它常常借助灌木、草丛、石头、大树等做掩护,潜伏在猎物经常路过或出没的地方等候。为了能捕捉到猎物,它可以忍饥挨饿、不吃不喝,在一个地方,静静地潜伏几个昼夜,甚至更长的时间。它的两只眼睛和耳朵,始终警惕地注视和聆听着四周的动静,一旦猎物走近时,它会出其不意地猛扑过去,将猎物捕获,享受一顿“美餐”。

猞猁捕猎也有失手的时候。如果辛苦潜伏多日,伏击没有成功,让猎物逃脱了,猞猁一般不会穷追猎物,也不会气馁,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捕猎机会的到来。

昆仑山下阿尔顿曲克草原的牧民中,有人曾看到,猞猁为了能捕到岩羊,在岩羊活动区域和喝水觅食经常行走的路径旁,常常不畏严寒、强忍饥饿,孤身蛰伏多日不动,直到捕获岩羊。

斗转星移,岁月无情。亿万年来,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三趾马、大唇犀、恐龙、剑齿虎等多少动物,被大自然和时间无情淘汰,成为传说。而猞猁,在物竞天择一轮又一轮漫长而残酷无情的大自然轮番淘汰中,却顽强地存活到今天,仍在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它们靠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顽强争取生存的精神。

在高倍高清望远镜里,我看到,那头独自在昆仑山中流浪的公狼,离猞猁住的洞穴越来越近了。

此刻,我的心都快要提到了嗓子眼,暗暗为猞猁母子们捏一把汗,希望它们能躲过这场灾难。

人们常把狼比喻成“狡猾奸诈的家伙”,真是一点不假、恰如其分。

那只公狼,急匆匆地走近猞猁母子所住的山崖后,它没有径直钻到猞猁所住的岩洞里,而是快速跑过岩洞,在离岩洞口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狼鬼鬼祟祟地藏在山坡上母猞猁经常喜欢小憩的平顶大石头后面,对猞猁母子住的洞穴进行仔细观察。

公狼看到猞猁母子住的洞穴里没有任何动静,又调转身子,回头再次在猞猁洞穴口跑过。这次,公狼的步伐明显放慢了许多,在经过猞猁洞穴口时,还有意停留下来,朝洞穴里张望了一下。

公狼跑过猞猁洞穴后,又在不远的地方停住脚步,再次回头朝猞猁母子所住的洞穴张望。

猞猁母子住的洞穴,大张着黑乎乎的洞口,仍是一丝动静也没有。

公狼的胆子仿佛一下子大了许多。又掉头踅摸回来,再次朝猞猁洞穴跑去。这次,公狼经过猞猁洞穴时,竟大胆地往洞穴里扎了一头,但迅速抽身离开了。

这次,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公狼的狡猾用心。它就如同我们人类中平时所见过的小偷一样:路过一座没有关门的房子,小偷先悄悄地溜进去。如果主人在家,就说走错了门,立即随便撒个谎掉头脱身;如果主人不在家,翻箱倒柜,趁机大捞一把。

我想,公狼这几次一趟又一趟在猞猁的洞穴口来回踅摸,是在观察、试探,看母猞猁是否在洞里,是否会对它进行攻击。

我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当公狼对猞猁洞穴第三次试探完成后,确信母猞猁不在洞穴内,胆子陡然壮大了起来。

这次,公狼果断迅速、快步径直钻进猞猁居住的岩洞,残忍地杀死并吃掉三只猞猁幼崽。其中有一只猞猁幼崽,公狼是叼到洞口咬死后吃掉的。猞猁幼崽的血,把公狼的整个嘴巴都染红了。

母猞猁到哪儿去了?它为什么不与公狼搏斗,保护自己的孩子呢?!

正当我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时,母猞猁在我望远镜的镜头里出现了。它叼着一只肥硕的旱獭,从远处的山头上翻越下来,急匆匆地朝它的巢穴——岩洞跑来。

哦,原来母猞猁是为儿女们,去寻找早餐去了。

香甜美味、大快朵颐后的公狼,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地用红红的长舌,舔了舔嘴角流淌着的小猞猁的血滴,刚准备离开,正巧与捕食归来的母猞猁碰了个照面。

母猞猁看到满嘴滴血的公狼,从自己的洞穴里钻了出来,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只见它把叼在嘴上的旱獭往旁边的地上胡乱一丢,“呜哇”,一声撕肝裂肺般的大叫,一个跳跃,不顾一切猛烈地朝公狼扑去。

公狼也许没有想到这时会遇到母猞猁,更没有想到母猞猁会如此勇猛、如此不要命地与自己拼命。在母猞猁的猛烈的进攻下,公狼左躲右闪,夹着尾巴,连连直往后退。

我在望远镜里看到,公狼因偷吃了小猞猁,肚子饱了,不想与母猞猁纠缠、恋战,想早点退出战斗,一走了事。可失去儿女的母猞猁,那里会轻易放过杀子仇人,前堵后追,不屈不挠,紧紧与公狼缠斗,不让其脱身离去。

论个头,公狼要比母猞猁大出好大一截;论体重,也要重不少分量。

在与母猞猁的厮杀搏斗中,公狼凭借自己的身体优势,一直想和母猞猁进行近战、肉搏、撕咬,尽快解决战斗。可公狼就是难以靠近和捉住母猞猁。每当公狼想靠近,都让身体灵活敏捷的母猞猁轻松躲开。

这极大地打击了公狼想尽快搏斗取胜、尽早脱身的信心。

与公狼相比,母猞猁个头小、体重轻。但在打斗中,母猞猁充分发挥自己善跳跃、速度快、身体敏捷灵活的长处,和一腔强烈的复仇怒火,不断改变搏斗战术,对公狼实施进攻突袭。

猞猁的进攻战术,运用的相当熟练。它以围追、堵截、骚扰、偷袭等多种战术,不停地向公狼发动进攻。只要公狼稍不留神,母猞猁抓住机会,用尖牙、利爪,就会在公狼的脸上、背上、屁股上,划出一道道血淋淋的口子。

母猞猁一边与公狼缠斗,一边不时朝着天空“呜哇、呜哇”地长嗥几声,仿佛是在报警求援、呼喊远方的同伴。

果然,没过多一会功夫,从山崖的高处,急匆匆地奔跑下来一只体格健壮的公猞猁。

据我目测观察,雌雄猞猁的体态特征区别不是很大。只是雄猞猁要比雌猞猁的身材略显大一点,体重也稍微重一点而已。

公猞猁到来后,没有丝毫的停歇,立刻扑了上去,加入了对公狼的围攻。援兵的到来,使母猞猁的士气大振,更加勇猛不断地向公狼频繁地发起攻击。

雄雌猞猁的战术分工很是明确。雄猞猁对公狼进行正面牵制和进攻,雌猞猁负责对公狼迂回包抄,从背后突袭。

公狼完全陷入两只猞猁的包围之中。

人常说“一个好汉难敌四手”。公狼现在是顾头顾不了尾,背腹受敌。

打斗中,两只猞猁用尖牙、利爪,不断在狼的的脸上、背上、脖子上、屁股上,撕开一条条口子,鲜血不住地顺着伤口流了出来。周围的沙土地上、山石上,到处洒得都是从狼的伤口里,流出来的殷红的鲜血。

雄雌猞猁还充分运用疲劳战术,前攻后袭,不停地扑咬、骚扰,使公狼疲于招架,片刻得不到安宁和停歇。公狼累得气喘吁吁,口吐白沫,体力渐渐不支。

就在公狼精神恍惚、体力不支时,雄雌猞猁瞅准机会,一拥而上,将狼扑到在地。公猞猁张开大嘴巴,有力地死死咬住狼的脖子不放。母猞猁趁机用锋利的牙齿,瞬间撕开公狼的屁股,从公狼的肛门处,用嘴将公狼的大肠掏了出来。大肠连着小肠,母猞猁把公狼的肠子,扯得到处都是。

公狼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哀叫一声,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短暂的生命历程……

雄猞猁和雌猞猁没有去撕吃狼的尸体,而是在山谷中来回奔走,不住地“呜哇——”、“呜哇——”哀嚎,那声音是那样的凄惨,那样的扎人心扉、令人心碎。

雌雄猞猁是在呼喊、哀悼它们死去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