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析叛因叹惋屈才 破危局殚心划策

谈到这里,两人都有些疲倦,有些伤感了。两人停了下来,开始喝水歇息。

然而,李巨的谈性,依然很浓。歇了一会,李巨又忍不住地说了下去。

“确实如先生分析的那样。的的确确,安禄山的反叛,圣人自己,也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所谓乱自上作是也。

可是,先生啊,金无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何况陛下已经老大年纪,有些昏聩糊涂了呢?”

李巨发自内心地为李隆基辩解道。

“李林甫、杨国忠那些奸佞小人,祸国殃民的往事,本王至今,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而且本王每次想起,都会十分痛心惋惜。

国事如此颓丧,难道只是圣上一个人的责任吗?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那些无知无识的下民百姓,难道就没有一丝责任了吗?”李巨郁闷地问李泌道。

“大王说得很对!

我们这些做臣子的,甚至下民百姓,都有自己的责任。

道德的沦丧,金钱至上的腐蚀,公平公正规则的被破坏,法制法纪的**然无存,苛捐杂税的盛行,朝廷无休止的勒索掠夺,加剧了官民矛盾,加速了大唐朝廷的衰败,最终促成了叛乱的产生。

大王可知道,以下这些事情产生的缘由吗?

圣人对安禄山可说是恩宠备至,安禄山也是权高位重,可以呼风唤雨。可是为什么,最终安禄山还是铤而走险,走上叛乱之路,率军反叛大唐朝廷呢?

反叛朝廷是株连九族的重罪。可是,为什么安禄山的反叛,会有天下人,群起响应,进行得十分顺利呢?”

“本王愚钝,不知究竟何因。请先生指引。”李巨虚心地求教道。

李泌见李巨诚恳谦逊,急忙为李巨释疑道:

“大王啊,长源窃以为,除了朝中奸佞丞相杨国忠等人,对安禄山的长期纵容和逼迫以外,不为他故,只因为安禄山本人,已经看出了朝廷的空虚和弊病,以及朝廷不顾民生的举措,已经彻底丧失了民心。

朝廷的空虚和弊病,百姓的怨声载道,促使安禄山的野心和强权膨胀所致啊!

人言野心勃勃,狼子野心,用在安禄山身上,实在是太合适了!

然而,掌握重权,野心膨胀,这只是安禄山反叛的一个诱因而已。

每一个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大都是从内部溃烂、朝政腐败开始的,我大唐王朝也不例外。

这是更加重要的原因啊!

大王一向关心国事,肯定十分清楚,实际上我们的大唐王朝,早就已经是怨声载道,民怨沸腾了啊!

正是看出了官吏百姓的不满和怨恨,这才给予了安禄山实现野心的良机啊!

大唐盛世的耀眼光环之下,掩藏着无数的社会矛盾,寄生着种种难治的社会弊病。

长源久在下层,深深了解王朝的诸多弊端。

说得不客气一点,我们的大唐王朝,就如同一个衣着光鲜靓丽,然而浑身癞疮宿疾,已经病入膏肓的绝症患者。

圣人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大唐王朝这一些血淋淋的现实,因为圣上耳边听到的,都是国家富庶强大,国泰民安之类的阿谀逢迎、歌功颂德之语。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这个道理。

圣人不仅没有济百姓于倒悬水火之中,而且照样以各种借口,对下层黎民百姓,加重苛捐杂税,大肆地盘剥搜刮,千方百计地满足,像杨国忠、安禄山这样的利益阶层的权贵们的贪欲。

圣人对小民百姓苛酷、吝啬,却普施皇恩,与那些贪得无厌的达官贵人。

应该说,圣人竭尽国家财富,对杨国忠、安禄山等达官贵人大肆地加官晋爵,赐予他们荣华富贵,稍有良知的人,都会知道感恩图报才是。

然而,贪得无厌,似乎是人的本性。安禄山却不知道感恩图报,答谢皇恩。

圣人的无尽恩宠,厚重赏赐,反倒使得安禄山之流,心安理得,越发地得意忘形,飞扬跋扈,不可一世起来。

安禄山变得更加傲慢自大,骄恣放纵。他的野心也就越发明显猖獗了。

到了最终,安禄山的野心膨胀到了极点,他差不多是半公开地招降纳叛,极力扩充他的实力,并终于走上举兵反叛朝廷的道路。

对于安禄山这类野心家,长源的认识颇深。

大王啊,我们千万不要被安禄山们那种蠢笨的外表,憨厚的言行,迷惑住了,以致吃大亏啊!

安禄山并不是世人口中所说的,完完全全,是一介无知莽夫或一个愚劣之徒啊!

从安禄山网罗人才、阴谋反叛那些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安禄山的老奸巨猾,城府很深啊!

安禄山心里,当然一直都非常清醒,知道谋反,意味着什么。

所以,安禄山看似一介莽夫,实际上非常清楚,搜罗人才,对于他夺取天下的重要意义。

安禄山费尽心思,网罗和延用了一批很有才学,但又对大唐朝廷极度失望,极度不满的文臣策士。

如高尚、严庄等潦倒失意的士大夫,最终都成为了安禄山的幕僚,成为了安禄山的心腹之士。

大王肯定非常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当我们大唐帝国的用人机制,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可能会把无数优秀的人才和士大夫,推向敌对反叛的阵营。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深刻的道理,我们必须认真吸取教训,时刻警惕,以免重蹈覆辙啊!

就拿安禄山部下的智囊高尚这人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啊!”

李泌休息了一下,缓缓地对李巨说道。

“先生错了!

高尚、严庄这些人,不过是一群人微言轻,郁郁不得志的腐儒罢了!

他们投靠叛贼安禄山,撺掇安禄山反叛,不过是想谋取暂时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罢了。

他们不过是一群螳臂当车的蝼蚁,能够有什么大的作为呢?根本不值一提啊!”

李巨一脸轻蔑,鄙视地对李泌说道。

“大王此言差矣!

长源想谈谈高尚、严庄这些人,并不是想为他们的反叛朝廷,推脱罪责。

我不过是想借这些人反叛朝廷的例子,探索一下天下人心的变化,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惕罢了!

我早就对大王说了,长源仕宦不顺,久在下层,处在山野民间,所以对高尚、严庄他们那些人的心酸遭遇,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先说高尚这人吧,他本是幽州雍奴人,原名高不危。高尚一向笃学,可他的家庭,却一直十分贫困潦倒,没有任何出仕的机遇。

高尚是一个孤儿,他最爱的母亲,又年老体衰,身体多病,无法谋生,只得乞食于人。

高尚满腹才学,而又一向好学,善于文词。虽不说是才高八斗,但的的确确有些学问才干,按道理不应该久久屈沉于下层。

然而,在我们大唐王朝阶层固化、任人唯亲的大气候下,高尚这样出生卑微、人微言轻的人才,却得不到我们大唐朝廷的任用。

高尚立志于学,无法谋生养亲,只得四处周游,渴望找到知音,出人头地。

他常常因为,不能归家侍养和孝顺自己的母亲,而深以为恨,对天叹息。

高尚曾经长时间寓居在河朔县里研究学问。那时,令狐潮也在河朔居住。高尚与令狐潮,还做了一段时间的邻里,关系还算和睦,深得令狐潮赞赏。

不久,高尚爱上了令狐潮的婢女,令狐潮不仅没有反对,反而促成了他们的好事。后来,婢女为高尚生下了一女,高尚遂娶了那个婢女。

有了妻女以后,高尚越发穷愁潦倒,生活窘迫。他怀才不遇,常常哀叹朝廷君臣任人唯亲,有眼无珠,自己没有贵人相助。

一次,高尚的好友汝南郡的周铣,前来河朔县里拜访求教,两人相见甚欢,又皆怀才不遇。

高尚长久不遇,禁不住悲上心来。仗着酒意,高尚牢骚满腹,叹息着,对着自己的好友周铣抱怨说道:

‘周兄啊,唉,想不到如同周兄和我高不危这样的饱学之士,居然无用武之地啊!

我们兄弟现在的境遇,何时才能够有所改观呢?

今天,高不危要对天发誓,我高不危宁愿当一个叛逆盗贼,举事而死,被全族屠灭,也不愿至始至终咬草根以求活,而终老一生,饿死于穷乡僻野!’

周铣急忙制止高尚道:‘高兄醉了,怎么能够这样胡言乱语呢?造反叛逆,是株连九族重罪!圣人有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高尚回应道:

‘周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不危唯有仰慕不已。

高不危如今,是穷愁潦倒,家徒四壁,为五斗米折腰,而不可得。妻子家人就要饿死,还谈什么伟大抱负,崇高志向呢?’

从高尚怀才不遇的悲惨遭遇和他与好友周铣的这些对话上,就可以看出,实际上是我们大唐朝廷用人唯亲,讲究关系门第的用人机制,把高尚这样人微言轻的饱学之士,推上了绝境,最终推进了反叛者的阵营。

其实,高尚的才干和学识,除了令狐潮、周铣等人以外,还是有很多人欣赏赞叹的。

那时,有一个姓高的县尉,就非常非常欣赏高尚的才干学问。

高县尉与高尚交谈一番之后,发现他们居然同属一个高姓家族,于是关系更加亲近了。

姓高的县尉,不仅引置高尚,到自己的门下,帮助高尚入籍,并与高尚结拜为兄弟,而且还引荐高尚给了自己的上司李齐物。

此时,李齐物正担任怀州刺史,是高县尉的上司。

高尚对高县尉的知遇之恩感恩不尽,常思报答高县尉的盛大恩情。

接见了高尚之后,李齐物也很欣赏并看重高尚的才学,认为高尚不应该屈身下层,因此埋没才学。

李齐物于是上书朝廷,保荐推举高尚,到地方上去做小官吏,发挥高尚的才干。

但高尚的出生卑微,而又穷困不堪,无法疏通关系,朝中无大臣看重推举,结果未能如愿。

李齐物深以为憾,痛惜不已。

怀州刺史李齐物,怜惜高尚是一个人才,就慷慨无私地用自己的官俸三万钱,去资助高尚,送高尚上京师长安,去寻找达官贵人,保荐求职。

李齐物还亲自给中官将军吴怀实寄书信,推荐高尚,托付中官将军吴怀实,帮助高尚求职,希望能够促成高尚做官这件事情的顺利完成。

高尚携带书信上京,前去拜见中官将军吴怀实。中官将军吴怀实,与高尚交流之后,也十分欣赏高尚的才干学问,也希望完成怀州刺史李齐物的心愿,于是就写书信给高力士,把高尚引荐给了玄宗皇帝宠信的高力士。

中官将军吴怀实,还把高尚安置在了宾馆中,令自己的儿子吴锡,去向高尚请教学习。

起初,吴锡见高尚出生卑贱,很瞧不起他。后来,见到高尚的真才实学以后,大为敬服,倾心学习,进步很快。中官将军吴怀实见状,大为高兴。

于是,中官将军吴怀实,对高尚更加敬重信任,就连自己的家事,也放心地交给高尚去办理。

高尚也不辱使命,办理得非常令人满意。

过了一段时间,中官将军吴怀实,见拜请高力士不行,又请求自己的岳父吕令皓,上表朝廷,竭力推荐高尚为官。

然而,朝廷见高尚出生卑微,小门小户,门第不高,并非官宦世家出生,对吕令皓、中官将军吴怀实的推荐,一概置之不理,不闻不问。

到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朝廷主管大臣,最终才却不过高力士、吕令皓、吴怀实、李齐物等人的人情,才终于任命高尚,担任了一个左领军仓曹参军同正员这样的小官。

高尚仕途坎坷,一直郁郁不得志。他怀才不遇,心中的怨愤与不满,也越加强烈,迫切希望有飞黄腾达、大展宏图的一天出现。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上京,无意之间与高尚相见,一眼就看上了高尚的才干学问,认为高尚是一个人才。

于是,安禄山专门为此上奏朝廷,请求朝廷下旨,任命高尚为平卢节度使掌书记。

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其时正受皇帝的恩宠,很快就批准了安禄山的奏章。

高尚因安禄山荐举而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掌书记,对安禄山感激涕零,从此将安禄山引为自己的知己,是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命中贵人。

从那时起,为了报答安禄山的知遇之恩,高尚就以平卢掌书记的身份,开始出入随侍安禄山左右,甚至得以进入安禄山的卧内,为安禄山鞍前马后、出谋划策。

安禄山体胖嗜睡,高尚常常执笔在旁,或通宵达旦地侍候安禄山,不知疲倦。由是高尚渐渐得到了安禄山亲厚的特殊待遇。

高尚既然怨恨朝廷的寡恩薄情,埋没人才,遂把安禄山视为了对自己有了知遇之恩的大恩人,所以时时刻刻都想知恩图报,报答安禄山。

高尚遂与安禄山分析朝廷形势,解说图谶,并一同密谋大事,最终劝说安禄山,另立门户,反叛大唐朝廷。

安禄山不仅仅重视使用高尚、严庄那些怀才不遇、潦倒落魄的文人士大夫,而且还从行伍之中,提拔了一些智勇兼备的将校武士,担任亲信将领。

如史思明、安守志、李归仁、蔡希德、崔乾祐、尹子奇、武令珣、田承嗣等人,都成为了安禄山的得力爪牙干将,被安禄山委以重任。

这样,在安禄山的周围,就聚集了这样的一批文韬武略的文臣武将,这就使安禄山的胆气更壮,信心更足。

安禄山还从同罗部落、奚部落、契丹部落的降者之中,选拔了精壮武士八千余人,组成了一支精锐卫队,称为‘曳罗河’。‘曳罗河’,就是壮士之意。

安禄山还蓄养了家僮百余人,作为近侍,人人皆骁勇善战,打起仗来冲锋陷阵,勇不可当。

安禄山还畜养了精壮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不声不响地做着反叛的充分准备。

他还专门派遣经商的胡人,去各地贩卖各种珍稀物品,每年向安禄山交纳珍货,就达到了数百万。

同时,他还私下制作了数以万计的绯紫袍、鱼袋,以备后用。

安禄山四处招兵买马,网络人才的这些十分异常的举动,却居然没有引起圣人和朝廷的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如今,我们总结经验教训,想到安禄山这些有迹可循的叛逆往事,想到朝廷上下的臣子百姓,对安禄山的叛逆举动的麻痹大意。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都应该感到后悔啊!

因为我们,并没有尽到我们自己的责任。

大王你说,大唐朝廷里那些权高位重的达官贵人们,难道不应该为他们任人唯亲,荒废人才,谋求家族利益而荒于政事而自责、后悔吗?”

谈起这些往事,李泌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带着一些伤感和无可奈何的表情,看着李巨,叹息着反问说道。

深深的叹息与郁闷,就这样纠缠在李泌、李巨两人的心里。

他们有些无奈无助地看着对方,长久叹惋,很久都没有说上一句话。

他俩都在为朝廷惋惜,为皇帝惋惜。为大唐朝廷多年来,对安禄山的过分纵容与宠信,酿成安禄山肆无忌惮的反叛,祸害苍生的行径,而愤怒、叹息、悲哀。

谈论到这里,两人的心里,越发不安怅然起来。

为了缓解沉闷忧郁的气氛,李巨、李泌两人,都自觉地转移开了话题,摆谈起现实的问题来。

正在这时,一个身材十分高大的侍卫,步履匆匆地踏进了节度使大营。

“报告大王,南阳危急。山南东道节度使鲁大人,派人前来,汇报重要军情,请求大王,发兵援救南阳。”

“快快将鲁大人的使节请进大帐。

先生快来,让我们先研究一下,鲁炅在南阳抵抗叛军的情况,商量一下应对之策。”

不等南阳鲁炅的使节进账,李巨就急切地邀请李泌商讨了起来。

“好的,大王。

南阳军情紧急,我们言归正传,先研究讨论南阳的军务要紧。”

李泌急忙跟在李巨身后,走到了南阳的地形图前,认真仔细地查看研究了起来。

坚守南阳的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本是范阳郡人也。鲁炅身材高大,身长七尺有余,喜欢涉猎书史,擅长军事。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任命鲁炅,担任自己部下的别奏一官。

当时,颜真卿担任监察御史,正奉命出使至陇右一道慰劳边塞军民将士。

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见朝廷钦差大臣到来劳军,非常高兴,专门设宴,招待监察御史颜真卿。

监察御史颜真卿,一向重视选拔任用人才,喜欢提携后进。

盛宴之上,监察御史颜真卿,十分恳切地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说道:

“中丞大人,君自郎将授任将军,登上节制一方的节度大使之位,实在是后生可畏,可喜可贺啊!

然而,贤明伟大的英雄,一贯都十分看重千里马,喜欢提携部下的英雄豪杰。

难道中丞大人的部下,就没有一些杰出的人才吗?”

那时,鲁炅正立在阶下,侍候诸位上司。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当即指着阶下侍候的鲁炅说道:

“监察御史大人,本帅部下,怎么会没有人才呢?本帅也一向喜欢提拔后进,部下如今是人才济济。

大人,你看堂下这位鲁君,忠心耿耿,富有大才,如今已经是陇右别驾。

本帅大胆预料,此人后当为节度使,与我等同列!”

颜真卿点头赞同,宾主二人,相视大笑。

鲁炅没有辜负自己的主将哥舒翰的信任,因在陇右破吐蕃于跳**有功,累授右领军大将军同正员,赐紫金鱼袋。

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后,朝廷开始选任将帅,领兵到东方平叛。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朝廷拜鲁炅为上洛太守。

鲁炅还未领军成行,又迁升为南阳郡太守、本郡守捉,仍充防御使。

不久,鲁炅兼任御史大夫,充南阳郡节度使。

上任之后,南阳节度使鲁炅,就率领岭南、黔中、山南东道子弟兵五万人,驻屯在叶县之北,滍水之南。

南阳郡节度使鲁炅,在叶县之北,滍水之南,筑下战栅,四面掘壕,以自固,阻击叛军南下,攻击江南郡县。

6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五月,安禄山命令贼将武令珣、毕思琛等,率领数十万大军,前去攻击鲁炅驻守的叶县阵地。

叛军贼势汹汹,兵强马壮,势不可挡。官军将士,都想立即出战迎击气势汹汹的叛军,南阳郡节度使鲁炅下令不许。

见官军怯战,叛贼武令珣、毕思琛,遂率军于官军大营西面,顺风烧烟,袭扰官军。

烟熏火燎,烟雾弥漫,官军将士在营内坐立不得,争先恐后地从门户中出来,阵势大乱。

叛军矢集如雨,趁机发动攻击。营内官军,不能够抵御叛军的猛烈攻击。

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襄阳太守徐浩等,见叛军贼势浩大,纷纷坚守自己的城池,不敢率军,前去支援南阳郡节度使鲁炅。

叛军势大,官军无法抵御,又无其他官军支援,南阳郡节度使鲁炅大惊,担心全军覆灭。

鲁炅遂与监军中使薛道等,决定率军逃走。来不及撤退的余众,尽没于贼阵之中,南阳郡节度使官军大败。军资器械,尽弃于路,如山积一般。

当时,南阳郡节度使鲁炅部下裨将,岭南、黔中、荆襄子弟,多半在军中效命,他们多怀金银,作为资粮。

因此,此次战役,叛贼收获甚多,不胜其富。

南阳郡节度使鲁炅仓皇撤退,只得收合残兵败卒,退保南阳郡,最终在南阳郡城,为叛贼所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官军守军主将哥舒翰,归降安禄山叛军。

安禄山知道哥舒翰有恩于鲁炅,遂使哥舒翰,去招降鲁炅,南阳郡节度使鲁炅不从,坚决抵抗叛军。

安禄山大怒,派遣叛将豫州刺史武令珣等人,再次率军攻打南阳。

南阳郡节度使鲁炅,率军顽强抵抗,叛将豫州刺史武令珣统领的叛军,累月不能攻克南阳。

后来,河南节度使李巨率军到南阳,支援南阳郡节度使鲁炅,叛军暂时解围。

叛将豫州刺史武令珣死后,安禄山又令田承嗣率军,再次前去,攻打南阳。

7

“大王,南阳是叛军南下襄阳,邓县的要道,关系着江汉漕运的畅通。

如今形势危急,已经威胁到朝廷南方粮道的安全了。必须加紧支援,严密防守,否则后患无穷。”

李泌提醒李巨道。

“先生所言极是!

本帅立即下令,命令颍川太守来瑱、襄阳太守魏仲犀,合势支援南阳节度使鲁炅,一定要击败叛将田承嗣,守住南阳要地。”李巨拍板道。

李巨迅速召集将领,开始布置。

官军与叛军,在南阳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攻防冲突。官军、叛军互有胜败,处于了拉锯相持之势。

李巨、李泌的心里,都十分清楚,南阳的位置十分重要。如果南阳失守,则江南粮道危急,反击安禄山叛军,就会丧失有利的物质保障。

就这样,李泌在李巨的军中,呆了下来,尽心尽力地辅佐着李巨,帮李巨处理军政要务,为李巨出谋划策。

李泌协助李巨,坚守南阳、襄阳等地,为平定叛贼,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才智。

8

正当李泌打算,在虢王李巨的军中常驻,协助李巨坚守南阳、襄阳,一展生平报国之志之时,突然传来了太子殿下北上,和皇帝西幸抵达马嵬驿,准备前往蜀中成都的消息。

一天午后,一位斥候刘凡,神情疲惫地赶回到了李巨军中,带来了太子殿下和皇帝的消息。

“报告大王,据可靠情报,太子殿下率领的禁卫军队伍,已经北向转移。

太子殿下,正率领禁卫军,向长安方向靠近,可能是向灵武一带进军,以便联络朔方、河西、陇右等诸镇军队。

皇帝陛下,正在南下。皇帝的车驾,如今已经过了马嵬驿。估计是驾幸西蜀,驻跸蜀地。

太子殿下紧急下令,召请李泌先生,前往军中效命。太子殿下的使节,已经到了辕门。”

“快快有请!”李巨吩咐斥候刘凡道,拉着李泌一道,去迎接太子殿下的使节。

这个消息,彻底改变了李泌的计划。

9

听见太子召请,李泌十分激动。他急急忙忙地牵着李巨的手,一道奔去,前去迎接着太子殿下的使者。

刚刚送走太子的使节不久,西蜀皇帝陛下的使节,也来到了李巨军中。

皇帝下旨,要求李巨,坚守河洛,南阳等地,等待朝廷的反击,并命令李泌,着即上路,前往北方,辅佐太子,协助参赞军务。

李泌接旨,心情更加激动。

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见老朋友太子殿下了,李泌的心情,急迫万分,眼前浮现出了李亨焦虑、忧郁的面容。

虢王李巨,当然不敢违背皇帝的旨意,去与太子殿下争夺李泌。

李巨也非常理解,李泌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太子身边的心情。

于是,李巨爽快地为李泌张罗起来,积极协助李泌,做好应诏北行的准备。

离别的日子,终于到了。

李巨骑着战马,率领军中幕僚,一直将李泌主仆送到了城外,久久不肯离去。

“先生啊,本王是多么希望,你能够留在我的身边,辅佐我啊!

然而,先生大才,本王的小庙,难以留下先生这位大神,殿下更加需要你!朝廷更加需要你啊!

先生啊,我们就此告辞吧!一路平安,我们后会有期,让我们在京师再见吧!”

相处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李巨依然有些依依不舍。他热泪盈眶,伤感的眼泪,流了出来。

挥手惜别中,李泌也泪水纵横。

主仆二人,骑着李巨专门为他们主仆准备好的骏马,匆匆忙忙地离开河洛,向北方而去,去寻找太子。

李泌主仆没有想到,这次出行,是如此危险。

此时,京师长安三辅的局势,比难民传言中的状况,变得更加险恶。

李泌主仆北上的旅途,也充满艰辛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