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搜索枯肠寻乱因 绞尽脑汁谋对策

1

近段时间,朝廷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一一闪现在李隆基的面前,历历在目。

去年,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叛贼安禄山公开起事,反叛大唐朝廷。

从那时以来,安禄山叛军的贼势,虽很猖狂,但朝廷的平叛局势,还不至于完全无法收拾。

安禄山叛贼的数十万大军,接连好几个月,一直被守卫潼关的官军,阻挡在潼关一带,根本就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叛贼的北方道路,又被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率领的官军切断,面临着腹背受敌的窘境。

叛贼占领的,仅仅不过是陈留、荥阳等几个比较重要的据点而已。

那时的形势,对朝廷平定叛乱,是何等有利啊!

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屡次上书朝廷,建议皇帝,只要派军,坚守住潼关,以待勤王之军,寻找有利的时机反攻就行了。

对这些富有远见的正确建议,朝廷却没有认真地听取和接受。

李隆基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安禄山预谋已久,准备非常充分。

李隆基心急火燎,急于求成,想要官军迅速收拾掉安禄山叛军。

他不顾平叛的军事实际,自以为是地下旨,要官军迅速出击。

结果,盲目冒进,酿成大错。潼关失守,君臣只能够仓皇南巡。

2

“这都是朕被混乱的局势,弄昏了头脑,身边又没有良弼辅佐的缘故啊!

朕被国忠等大臣愚弄,听从国忠等大臣的建议和瞎指挥,再也不能明智地做出自己的判断与决断,而终于酿成了今天的恶果啊!

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

朝野上下的人们,认为国忠骄傲放纵,自私无能,以致激怒了安禄山,促成了安禄山的反叛。认为他犯下了种种罪行,对他是恨之入骨。

难道如今,臣民们要把对国忠罪行的愤怒,都迁怒到朕的头上来吗?

国忠故意激怒安禄山,而造成安禄山反叛,犯下了滔天大祸,大家对他是咬牙切齿,那是朕用人不当。

难道臣民们,要把国忠等臣僚犯下的过失,都要让朕去担当吗?

朕虽然有不可推卸的用人不当的失察之责,但臣民们要让朕,去承担国忠等臣僚犯下的这些错误,是不是有些过分呢?

朕实在不明白,臣民们为什么会这样地责怪朕。

难道仅仅因为,朕是皇帝,就要承担朝政失误的所有责任吗?

难道朕真是臣民认为的那样,被杨国忠这些亲密的人儿蒙在了鼓里,被贵妃兄妹的甜言蜜语,乞求哭泣,迷惑了正常的心智了吗?

难道朕真是那个被国忠兄妹,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自知的君王吗?

朕真是这样的昏庸无能的君王吗?

不是,朕绝对不是!绝对不是!开元盛世,不是朕亲手开创的吗?

可是,为什么,朕近些年来,却一直都不能够对国事,做出清醒的判断,不能够意识到天下百姓的怨恨,不能够认识到安禄山反叛形势的严峻呢?

朕为什么不仅没有对国忠犯下的过错,加以严厉的处罚,而且还对他越发信任呢?

从朕的所作所为来看,难道朕真的如臣民们指责的那样,朕已经变得非常昏聩、非常昏庸了吗?”

李隆基不禁一阵战栗。

想到自己近些年时间,好大喜功的对外征讨,处理朝政出现的种种失误,不恤民情的横征暴敛,天下百姓对大小官吏的怨声载道,李隆基越发忧郁不安,禁不住扪心自问道。

“的确,朕也承认,自从朕一向亲近,极端信任和宠爱的安禄山,公开反叛的事件发生以后,朕对大臣和将领们,是有些猜忌和怀疑。

朕再也不敢如以前那样,对大臣和将领们推心置腹,而是常常提防着他们。

这也是朕处事谨慎,为国事着想,防范反叛,才无可奈何这样做啊!

难道,朕一切为国事着想,为了防范反叛,小心谨慎地处理朝政,也是错误码?”

李隆基对臣民的指责,并不服气,为自己辩解道。

“如果你们处在朕的位置上,处理国事,调解诸事,不也会小心翼翼,慎重其事吗?”

3

驿站的另一间房间里,国舅杨国忠也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刚刚处理完一些紧要的军政事务,杨国忠的心里,稍稍踏实了一些。

杨国忠虽然已经人到中年,还是那么精力旺盛。他身材高大,身体魁梧,相貌英俊,稍稍有些肥胖的脸上,有着杨氏家族男人、女人特有的那种魅力。

“国家大事怎么会变得一团糟呢?国家的前途究竟如何呢?此去西蜀的路途,会一帆风顺吗?太子殿下满意吗?”

想起这些,杨国忠的眉毛,紧缩了起来。

“这些年,是我杨国忠殚精竭虑地辅佐陛下,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什么却有那么多的人,不满意本相呢?”杨国忠有些愤愤不平道。

“谁不知道,陛下已经年纪老迈,精力不济。如果不是本相,尽心尽力地辅佐陛下,国事能维持正常运转吗?

可是,却有谁,能够理解我呢!

叛贼安禄山指责我,太子殿下指责我,文武大臣指责我,天下百姓也指责我。

我尽心尽力地为国家理财,维持朝廷和军队的开支,为什么却要指责我,搜刮、盘剥百姓呢?

我藏富于国,有什么过错呢?

说什么藏富于民呢?

小老百姓无知无识,鼠目寸光,常常是好逸恶劳,贪图享乐,恨不得将家里的财物用个干净。

我不替他们早做安排打算,做好他们的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个人,能够做到吗?

朝廷,宫廷,军队,官吏的开支庞大,常常是入不敷出,不紧缩开支,开源节流,能够做到吗?

你们这些人,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哪里做到本相的难处呢?

我主张剥夺安禄山的权利,有什么错呢?

就是因为当初,陛下不同意我剥夺安禄山的兵权,才造成安禄山的尾大不掉,酿成最终的叛乱。为什么如今,却成为了我的罪过了呢?

就是我与太子殿下出现的分歧,也是为了陛下,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

为什么殿下,却对我恨之入骨,视我如寇仇呢?

潼关哥舒翰举止失措,指挥不当,酿成潼关失利的大错。

他的失利,完全是他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责任。为什么你们,也要归罪到本相的头上呢?”

杨国忠心里很清楚,朝廷内外对他的指责。想起这些问题,杨国忠越发忧郁不安,精神萎靡。

“还是不去想,这些烦心的问题吧!等本相到达西蜀之后,再慢慢去处理吧!

如今,我还是多想想,如何保证陛下的平安,让陛下平安地抵达成都吧!”

想起皇帝西幸的事情,杨国忠有些着急:

“路途遥远,治安毁坏,盗贼横行,护卫陛下的军队如此少,能够保证陛下和眷属的安全吗?

禁卫军都掌握在太子的手里,合适吗?”杨国忠突然心内一紧,“本相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他人身上,是多么危险啊!”

想到这里,杨国忠警觉起来,立即大喝了一声道:“张忠瑞,速速进来!”

一个年轻英武的侍卫应声而进,大声问道:

“宰相大人,还没有歇息吗?请问宰相大人有什么指示?”张忠瑞毕恭毕敬地问道。

“忠瑞啊,请原谅本相如此着急!

你忙了一天,已经太累了,打扰你休息,实在有些过意不去。

有点急事,必须立即办理!

你立即安排一些得力人手,马上前来,护卫在本相的身边,保护陛下和贵妃娘娘的安全!

另外,速速派人,前往东川、西川、剑南节度使帐下,请他们速速派军,前来护驾!

尤其是西蜀成都方面,叫他们立即率领大军,前来接驾,不得有误!

忠瑞啊,辛苦你了!你安排完之后,就去休息吧!你也很累了!本相会记住你的功劳的。”

杨国忠安排妥当以后,体恤地对说张忠瑞道。

“感谢宰相大人的信任!末将一定顺利完成!”张忠瑞腾腾腾地走了下去。

做好了安排,杨国忠安心了许多,走到临时铺就的榻上,躺了下去。

“哎呀,本相还是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观察太子那边动静的人,为什么没有动静呢?太子父子,如今手握禁卫军兵权,本相不得不慎之又慎啊!

陛下就在身边,太子一向懦弱,优柔寡断,想来不会有什么有什么异常的举动吧!

明天,我还是把陈玄礼,调到陛下的身边来吧!

鞭长莫及,陈玄礼、李静忠,与太子走得太近了。有备无患,防着他们,总是对的!”

慢慢地,瞌睡涌了上来。

“明天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一干人众的吃住出行都是问题。

我还是好好地歇息一下,再想明天的事情如何处理吧!”

想着想着,杨国忠就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4

太子李亨心里,却不太认同父皇和杨国忠的近些年来的那些想法和所作所为。

此时,太子李亨在马嵬驿驿站另一边的房间里,也辗转难眠,心绪难平。

“近段时间以来,局势变幻莫测,以致最终酿成了如今不可收拾的危局,都与父皇一意孤行,不听从臣儿与大臣们的建议有关啊!

父皇对安禄山反叛形势的错误分析与估计,对平叛形势的错误判断,听信国舅的谗言,无端猜忌哥舒翰,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误,才最终酿成了潼关兵败,造成如今不可收拾的危局啊!

可是,父皇是否已经反省到,朝政失误的原因呢?

早些时,父皇曾经下诏,打算让臣儿这个太子,这个有名无实的帝国储君,去监督国政,而由父皇亲自率领讨伐大军,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前去御驾亲征安禄山。

可惜,父皇再也没有当年的决断了。父皇既没有年青时的勇气,也没有了年青时的锐气了!

最终,父皇却被贵妃姐妹的一阵哀求、哭泣声,打乱了阵脚,把讨伐贼人的重要国策,彻底搁置了。

父皇猜忌臣儿,一直都以为,只有贵妃兄妹,对陛下才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

父皇认为,贵妃兄妹阻止他御驾亲征,是一心为陛下这个皇帝着想,一心考虑到皇帝的安危,对陛下这个皇帝,是一片丹心!

如今,经历这么多的大事以后,父皇能够清醒,能够渐渐清楚地认识到,贵妃兄妹的意图了吗?

父皇啊,父皇,不是臣儿搬弄是非,颠倒黑白,你其实只是贵妃兄妹,谋求和保持荣华富贵的一枚棋子啊!

父皇啊,父皇,你知道这些吗?

父皇啊,你可知道,潼关为什么会突然失守了吗?

都是陛下瞎指挥,猜忌将领,慢待士卒的颟顸举动,伤了将士们的心,影响了哥舒翰的战略和将士们的士气啊!

父皇啊,父皇,你可知道,朝廷的举措失措,让将士们寒心,让将领们忧心啊!

各级部门官员的贪腐,边令诚等奸宦,对领军统帅和将领们的敲诈勒索,更加让全军官兵,愤怒怨恨,最终使士气低落,军无战心。

将士们见贼生畏,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勇气与胆略啊!

不仅如此,父皇你后来,还一心听从国舅的谗言和密报,强令潼关守将哥舒翰大帅,立即率军,向叛贼崔乾祐,发动攻击。

父皇啊,父皇,你一向英明,深明韬略。

难道你就不知道,国舅与潼关守将哥舒翰将军固有的矛盾,以及国舅挟私报复的事实,会影响平叛大局吗?

难道陛下不知道,军中兵员短缺,粮草不济,武器盔甲不全的事实吗?

难道陛下不知道,将士们的怨言吗?

到了最后,桃林之战中,哥舒翰大帅,果然中了安贼部将崔乾祐的诱敌奸计,乃至使潼关失守,二十万大军覆灭。

想起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重大失利,是多么令人心痛心惊啊!

就是奸佞误国,才最终造成了大唐君臣,抛弃国都,抛弃社稷,抛弃祖宗坟墓,仓皇西逃的危局啊!

父皇啊,父皇,你今天,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吗?

唉,我们大唐帝国的命运,最终究竟会怎样呢?难道老天爷,真要灭亡我们大唐帝国,让叛贼兴起吗?”

李亨似乎在面对面地与父皇谈着话。

“如今,国舅爷要带着我们到西蜀去,父皇不是不知道孩儿与国舅爷的矛盾啊!

西蜀是杨国忠那厮的根据地,我跟随父皇到西蜀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我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就这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坐以待毙吗?

我已经老大年纪,功业未成。难道我心甘情愿,生活在父皇的阴影下,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吗?”

想到前往西蜀的危险处境,李亨越发焦虑。李亨可能没有想到,父皇此刻,也和他一样,是忧心忡忡,思绪万千,难以入睡。

5

想起潼关失利以后发生的一件件事情,李隆基是越想越痛心,越想越后悔,越想越自责。

李隆基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六月十三日那天白天,那一幕幕难忘的情境。

六月十三日那天早上,李隆基的御驾一行,顺利地抵达了咸阳的望贤宫。

咸阳的望贤宫,距离京师长安,只有大约二十公里左右的路程。

李隆基起初满心希望的,咸阳郡守,咸阳县令,盛大欢迎皇帝圣驾的场面,不仅没有出现,而且咸阳郡守,咸阳县令等官员,皆弃职潜逃,不见了踪影。

李隆基的侍从宦臣,早已经提前去传达皇帝的旨意,召唤咸阳的地方官吏,前来接驾了。

可是,到了咸阳,居然没有一个人出面,前来响应皇帝的旨意,迎接皇帝的圣驾。

李隆基不禁大失所望

听完高力士的汇报以后,李隆基怒恨交加,怒火万丈,禁不住大声地责骂了起来道:

“一群卑鄙无耻的东西!你们怎么敢擅离职守呢?朕真是瞎了眼了!

你们这些享受朝廷俸禄的家伙,一个个可都是朕一心厚待的人啊!

你们可都是,年年享受着朝廷的厚禄,享受着朝廷无数恩赐的人啊!

在这危急的关头,在这国难当头的紧迫时刻,你们为什么,个个都像安禄山叛贼一样,忘恩负义呢?

你们为什么要弃职潜逃,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想到履行自己的责任,坚守自己的岗位呢?”

“陛下:

请你不要生气,气坏了龙体。陛下啊,听见贼声,就弃职潜逃,乃是这些人求生的本能。他们如今早已经逃了,无踪无影。

陛下即使生气,也是无用,不如乐观大度地对待,等待他们悔悟之时吧!

此时,国事维艰,正是用人之际,维系人心为上,不要为小事,而毁了大局。

如果陛下给予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以后,他们依然不知道改悔,陛下再运用国家大法严厉惩罚他们为是。”

高力士高瞻远瞩,老谋深算,很有见地地劝慰安抚李隆基说道。

“高公公所言极是!

板**识忠臣!如今国家动**,还是安抚人心为上!

陛下一向以恩德抚恤万民,总有一天,他们会内心惭愧,开始醒悟的。”杨国忠也不失时机地笑着,劝解愤怒不已的李隆基道。

“爱卿所言有理。

朕只是有些愤愤不平。唉!”李隆基大骂发泄之后,心里逐渐冷静,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

“爱卿啊,到了此时,朕才隐隐地意识到,我们大唐帝国大厦的根基,支撑我们大唐帝国的官僚系统,其实早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啊!

只是朕一时糊涂,悔不当初,没有意识到这一些严峻的问题啊!

国忠啊,朕到了西蜀之后,你一定要帮助朕整顿朝纲,整肃一下这些严峻的问题!”

李隆基有些无可奈何地对杨国忠说道。

“谨遵陛下圣旨!”杨国忠毕恭毕敬地答道。

“国忠,力士啊,想起这些问题,朕是多么懊悔啊!

朕其实早就应该明白,官吏们的贪鄙腐败,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有利就夺,无利则躲,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恪尽职守,才是帝国出现危机的主因啊!”

“陛下英明,所见极是。

陛下啊,你就不要自责了。都是那些臣僚们,不了解陛下的心意啊!”高力士劝解李隆基道。

“安禄山啊,安禄山,你这个蛮夷狗贼,朕待你一向不薄,你为什么要反叛朕呢?”

李隆基的愤怒又难以遏制了。

“陛下对待安禄山不薄!都是安禄山这个蛮夷狗贼,忘恩负义,背信弃义,才会萌生反叛之心,陛下何须自责呢?”

杨国忠也不失时机地劝李隆基道。

6

朝廷厚待安禄山的种种往事,历历在目,一下子涌现在了李隆基的脑海里。

想起往事,李隆基的心情,越发烦躁与气恼。他怒火中烧,终于忍不住地又破口大骂了起来道:

“安禄山啊,安禄山!你这蛮夷狗贼,几十年来,朕一向对你宠信备至,何尝亏待过你啊!

你为什么要犯上作乱,与朝廷作对呢?”

想起安禄山的种种卑鄙行径,李隆基的悔恨与愤怒的情绪,越发不能自制了。

高力士,杨国忠等人,默默地躲在旁边,听着皇帝像山野鄙人一样,辱骂着安禄山,并不时地附和着骂上几句。

“安禄山这狗贼,真是没有一点人性啊!你所有的荣华富贵,高官爵位,不是来自于陛下的赐予啊!

可是你,为什么却猪狗不如,背信弃义如此呢!你的无耻悖逆之心,真是令人发指啊!

难道真是人们所说的,蛮夷小丑,狼子野心吗?”

7

听着高力士,杨国忠附和的骂声,李隆基心里的感触颇深。

“安禄山啊,安禄山,你从一个蛮夷小卒,被朕提拔到了节度使高位。

朕待你如子,甚至超过了朕的孩子。

为什么你这个狗贼,却依然要与朕作对,要反叛朕呢?难道真是勃勃野心,迷惑了你的心智了吗?

你让朕七十高龄,却要为你颠沛流离,御驾西幸。

想起往事,朕为自己没有见人之明,是多么地后悔啊!”

回想种种不堪回首的往事,剖析自己在处理安禄山问题上的种种失误的举措,李隆基内心的愧悔,越发地强烈。

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忘恩负义和背信弃义,简直恨入了骨髓。

李隆基不时愤怒地挥动着他的手臂,大声地怒骂,似乎是想用手紧紧地揪住安禄山,撕个粉碎。

8

六月十三日那天上午,李隆基的心情,一直都十分忧郁不快。

忧虑,悔恨和愤怒,一直笼罩在李隆基的心头。

早上刚刚从长安出发时,李隆基就已经派中使宦官王洛卿等使节,先行骑着快马出发,前去通知沿途地方的郡县官员,叫他们做好准备,迎接皇帝的御驾。

哪知道,李隆基一行,抵达咸阳的望贤宫以后,李隆基看见的,却是一副令人难以忍受的场景。

李隆基发现,不仅咸阳郡守、县令没有了踪影,而且就连传旨的中使宦官王洛卿,也已经跟咸阳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一道,率先逃走了,不见了踪影。

李隆基怒不可遏,不停地用拐杖,敲打身边的侍卫,发泄着心里的怒气。

“你们这些不知好歹的家伙,朕养你们,究竟有什么用呢?

到了朕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都逃之夭夭,连鬼影子,都看不见一个了!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够尽忠职守,坚守自己的岗位呢?朕一定要严厉地惩罚你们!”

高力士一向善待下属,想为亲信侍从们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鸣不平。

于是,高力士不住地低声劝阻李隆基道:

“陛下啊:

侍从们其实无罪,陛下不要怪罪他们。都是那些玩忽职守的臣僚的罪过。陛下不要因这点小事,气坏了龙体,慢待了军心。”

“爱卿言之有理!”李隆基冷静了一些,有些歉意地对高力士微笑了一下。

当时,李隆基的身边,只有禁卫军卫士,高力士与贵妃姐妹、太子妃张姝姝等眷属,在皇帝身边侍候着。

太子妃张姝姝,腆着大肚子,痛苦地坐在贵妃姐妹的旁边呻吟着,不时抚摸轻揉着自己的肚子。

侍女、宦官们,心惊胆战地四处张望,好像在盼望着什么人的归来。

太子李亨父子,以及李瑁等诸皇子,国舅杨国忠,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掌闲厩李静忠等人,也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没有看见他们的一点踪影。

贵妃姐妹不时发出的哀叹声、抱怨声,与张姝姝痛苦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

李隆基听了这些痛苦声音以后,心情又开始变得烦躁不安,心绪不宁起来。

到了中午,李隆基还是饥肠辘辘,没有进膳,心里的烦恼更甚。

高力士、贵妃姐妹、张姝姝等亲近的皇家眷属,也是饥渴难忍,心情不顺。

禁卫军卫士们,饮食更是没有着落,也是军心动摇。其实那时,根本就找不到什么好的东西可吃。

9

“陛下,宰相大人回来了!”侍卫李煌突然兴冲冲地报告李隆基道。

正当李隆基等饥渴难当,怒气难平的时候,终于看见国舅杨国忠,步履匆匆地提着一大包东西回来了。

李隆基不由得大喜,心里的愤怒烦恼稍稍平息。

看见国舅杨国忠心急火燎地回到自己身边,李隆基觉得有了依靠,心中似乎安稳了一些。

“陛下:

臣亲自率人,到咸阳宫街上,四处去寻找食物,为陛下购买烧饼饮食去了。

让陛下和贵妃娘娘忍饥挨饿,都是臣的过错!”国舅杨国忠抱歉地对李隆基说道。

“国忠为朕竭尽忠心,朕怎么会不了解呢?多谢爱卿,爱卿辛苦了!”李隆基感谢道。

就这样,李隆基、高力士以及皇帝亲近的贵妃姐妹,张姝姝等皇家眷属,这才得以勉强地充饥。

10

只要一回想起那天在咸阳望贤宫发生的事情,李隆基就不由得感慨万分,对杨国忠还是心存感激,赞叹道:

“还是国忠真心诚意地对朕好哦!”

李隆基常常在心里不停地念叨道,“只有国忠爱卿一个人,一直把朕记在心里。朕怎么能够不宠信国忠呢!

朕的孩子们,太子啊,你们都是各顾各,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啊!

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够想到,你们的父皇,你们的贵妃娘娘,此刻都还饿着肚子,又饥又渴呢?

只有国忠爱卿,一直没有辜负朕的希望啊!

在这危难的关头,只有国忠还始终如一地对朕忠心耿耿,处处为朕着想,想到朕面临的种种问题啊!

天下人啊,你们其实根本就不了解朕的国舅啊!

安禄山狗贼反叛朝廷,与朕作对,那是他野心勃勃,悖逆负义,与国忠爱卿又有何干呢?

你们为什么偏偏要认为,安禄山反叛的行动,是国舅挑起,推到国舅的头上,故意责难国舅呢?

普天之下,只有朕才真正地了解理解国忠,只有他对朕是那样的耿耿忠心,始终如一啊!”

11

当时,杨国忠好不容易购买的几个炊饼,只是暂时勉强地解决了李隆基身边几个重要的皇家眷属的饥饿问题。

僧多粥少,逃亡到咸阳望贤宫的皇家男女一行,那些皇子皇孙,随从宫眷们,大多数人到了午后,依然没有谁,能够吃上一点东西,个个是饥渴交加。

孩子们哭成了一团,根本就不理会大人的责骂,呵斥,只是大声地叫着:

“娘啊,爹啊!我渴!我饿!我渴!我饿!”

大家都盼望着,寻找食物的卫士官员们,能够尽快地回来,或是碰巧,能够有卖食物的小贩,从这里路过。

渐渐地,皇家眷属们绝望了。

他们开始明白,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大家都是逃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做什么买卖呢!

正在皇家眷属们陷入绝望之时,突然,一个侍卫李煌,飞马冲到人群跟前,大声向李隆基禀告道:

“陛下:

前面尘土飞扬,莫不是叛军来袭?请陛下命人快作准备!”

侍卫李煌有些惊慌失措地报告道。

人群的哭喊声,立即停止了。大家惊慌失措地拖着家人,四处躲避,直往禁卫军的队伍中钻去。

“禁卫军兄弟,保护好圣人和贵妃娘娘!”杨国忠一脸恐惧地急急下令道。

禁卫军将士,立即剑拔弩张,将李隆基,贵妃娘娘等皇家眷属,护卫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