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变第一步:做好时间管理

读书、写字、与人沟通,都是让我们能够真正沉浸又变得沉静的事情。

如何对抗互联网下的精力分散

前段时间,有一篇朋友圈文章让我非常感慨,是关于97岁的约翰 ·B. 古迪纳夫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其实他的成功并没有 什么秘诀可言,就是专注。

他从五十多岁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在四十年里不断精进、不断探索, 从理论到技术,再从技术到产品,最后到商业上的应用。这无疑是一个 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他能坚持下来,长期专注于一件事。

一、专注让人忘记时间

现在经常有人问我,四十多岁了怕不怕?其实我对年龄的增长并无 太强的体感,现在的我和大学刚毕业的我并没有太大区别,如果非要说 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我现在讲话更慢了,做事情更加从容了。因为我有 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我对这件事充满了热情,所以我不会觉得累,更不会觉得时间的流逝。因为热爱,渐渐淡忘了时间。

我想这就是专注的力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件事上时, 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可是当你无事可做,盯着手表时,会发现原来每 一秒都这样漫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其实时间并没有变长或变短, 唯一变化的是人的注意力,当注意力集中起来时,时间会过得很快,它 在专注面前突然遁形了。

二、勤于思考让人更专注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明明打开手机是想去联系一个人,或是 想看一个文件,结果一打开手机,开屏弹出一家好吃的店在打折,于是 点开看看,领个券;忽然想起正事,赶紧打开微信,可是好几百条未读 信息,于是一个个点进去,聊几句;还没聊完呢,又弹出一个新闻,某 明星离婚了!于是点开,竟然还有视频,于是点开视频……就这样彻底忘了两小时前打开手机的初衷。

没错,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特点——精力分散、碎片化。五 花八门的信息随处可见,庞大的信息量抢占我们的时间,明明计划做一 件事,却因为刷朋友圈、刷视频并没有按时完成,自己却觉得一直在忙, 一天下来,头大如斗。

这是为什么呢?或者怎样才能避免呢?

如果你有这些疑问,说明你可以摆脱被碎片化信息裹挟的困境,因为你在思考,而思考,是对抗精力分散的利器,思考能让你更专注。

思考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我是谁,我想为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我,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能够让创业更简单的方法,并且能够帮助创业者获得成功。为什么有的项目会成功,有的项目却不能成功呢?纵然这背后有 着很多不可控的软性因素,但是也许会有一套基础的实用工具来帮助大家更科学、更有效?

项目是变化的,这个方法也是变化的,与用户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当我想做这样一件事情时,那么我就会变得更加专注。这件事情值得我 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当我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时,内心就会慌乱,慌乱又迫使我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事。

如果没有大的事情让你思考,也没关系,那就想点小的,总之每天 或者每个月都要做好一件事,决不能三心二意。你只要想着如何把这件 小事做好就行了,在这件小事里,你一定要收获到完成的快乐。比如今 天要和10个人交流,你就去和10个人交流。比如今天要看完一部电影, 或者与家人一起散步等,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三、拥有明确的目标

想要从四面八方的信息流中杀出重围,就需要看见前面更有吸引力 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设定一个清晰无比、不容忽视的目标。试想一下, 你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举步维艰,忽然看见前面路口飘着一面硕大无比 的火红旗子,它太明显了,想忽视它都难,你就径直向那里走去,果断 向前,心无旁骛,这就是目标的作用。

当然了,设定了目标也并非都能实现,比如我想写一本书,如果每 天晚上写两个小时,可能一个月就能写完了。可是一个月后我会发现, 我并没有动手去做。因为写作的时间成了我的娱乐时间,我去追剧了, 去玩游戏了,偏偏提不起写作的兴致来。是因为我不爱写作吗?并不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什么。

如果你跳出这个情景来思考,会不难发现,为什么一部网剧可以追 着看一个月,而写作却不能呢?因为电视剧带给我们持续下去的心流体 验,所带来的是一种内在感受,让我想追下去。心流就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它是从内在慢慢流出来的。

无论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从这件事情中产生了心流体验,那么你会 一直做下去。我记得我第一次读《天龙八部》时,三天就读完了,甚至 想一天就读完。因为这件事产生心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愉悦,所以我能保持着热情。

那如何让目标促进心流的产生呢?把目标拆分成多个小目标或者小 行动,及时得到他人的反馈,有了结果和期待,也许是个不错的方法。 比如写书,我的目标不仅是写出来,而是写好之后迫不及待地想给读者看, 得到读者的反馈。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心流,因为有了反馈之后,就知道自己该怎么继续下去,才能保持持久的专注力。

另外,产生心流的关键就是持续去做,当你坚持写,保持写的频率和速度,让写变成了习惯和快感,变成一种流动的状态,就充满了愉悦感。

四、 把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管理起来我一直喜欢收纳,因为我喜欢逻辑,喜欢从看似杂乱的事情中找到 逻辑,并把它们管理起来。因此我做了这样的测试,把自己每天的碎片 化时间管理起来。比如我每天早上送小孩上学之后,在上午8点到10 点浏览朋友圈,晚上9点到11点浏览头条和自媒体。我把这两个时间 管理起来,专门做些与工作无关的事,阅读,看视频,看剧,看新闻,等等。除了这个时间段之外,我白天的时间基本上都与工作有关。

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感觉很好,我从碎片化时间中不仅得到放松,还获得学习。我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在讨论什么,我知道哪位明星最红, 我知道今年的流行用语,我看到了很多广告创意和新兴业务,这让我在 一天的工作中有了更多想法。

于是我特意交代助手,每周五的下午不要打扰我。我希望有一个时 间能让自己去思考。不仅如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把自己隔离起来, 直接把手机关掉。在关掉之前,我会告诉身边的人,这几天不要给我打 电话。然后,我还会把电视也关掉,让自己保持足够的安静。在安静状态下,人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切除”手机一开始是很难的,于是,我下载了一款种树的App, 当你打开它之后,就不能切换页面干别的,要等待很长时间,这段时间 将作为小树苗的养料,让你种的树慢慢长大,而一旦你关掉这个页面, 你的小树会因为没有养料而慢慢枯萎死去。这是一种外在的辅助力量, 让我放下手机。

连续种死了好几棵树后,我告诉自己 “stop”, 必须自律。于是, 我每个周五上午提前安排好工作,周五下午“种树”。结果我发现,半 天不玩手机可以做很多事,我可以阅读,可以跑步,可以去公园散步, 可以约朋友出去玩,还可以跟最亲近的人相处,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我发现这半天过得特别充实,特别有意义。

五、 养成反思的习惯

在大学的时候,我集中读了王小波的书,尤其是《沉默的大多数》和《一 只特立独行的猪》,至今印象深刻,我完全被那只猪所感染,太酷了,即使做一头猪,也要做一头特立独行的会思考的猪。

如何才能特立独行、守正出奇?在投资圈里经常听到一句话“不求更好,但求不同”,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不要跟随,不要从众, 不要陷入竞争的环境,让自己跳出重围,成为一个真正的、有力量的思考者和行动者。

如何让自己有力量, 一种比较有效的行为是反思,每天睡觉前拿出 十分钟,思考一下,我今天收获了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明天 我要继续做什么?我要停止做什么?我一般会在床头放一个小本子,都 是全白的那种,没有格子,也没有横线,把反思到的内容写下来。你也可以试试,不管写多少内容,都能直观地反映出你当下的思考。

人之所以会感觉到精力分散,其实很大的原因在于觉得自己浪费了 时间。时间碎片化本身没有对错可言,关键是能不能产生足够多的价值, 不是碎片化时间将我们淹没,而是我们把这些碎片化时间管理并利用起来,这其实是很好的学习过程。

划重点:

对抗互联网下的精力分散最重要的五点:碎片化管理时间,养成反思的习惯,拥有明确的目标,勤于思考,学会专注。

我们每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无法改变每天的时间总量,却可以改 变时间的质量,不要担心碎片化时间将我们淹没,而是学习如何把碎片化时间管理好。

本章节工具

睡觉前在床边放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拿5-10分钟把脑子里的东西 倒空,做一个每日睡前倒空日记,先做第一个7天的吧,看看能不能坚持21天。

格式可以是:

1.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我今天最欣赏的人是谁?为什么?

3.今天我完成了哪些目标?还有哪些没有完成?

4.明天我一定要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

也可以是你所有想到的,全部记录下来,不要担心乱。

自律也能很有趣

我们说到自律,经常会给自己的作息时间,包括学习、工作制定一 些规划,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方法太 生硬、太孤单,我们没有让它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只是机械地去做这 件事。虽说将枯燥的事情坚持下来会有成就感,但如果能让枯燥的事在 做的过程中不那么枯燥,甚至是当成一场游戏,比如夺宝大赛,是不是会更容易完成呢?

一、设计一个令人兴奋的超级目标首先要设置一个超级目标。比如我参加了一个创投圈好友们组织的 话剧社,本来是一件非常业余的事情,我也从未想过往专业上发展,所 以每周去排练话剧对我来说太难了, 一旦有其他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排练很自然地会排在后面。但因为我们设定了一个不可想象的目标:在年底12月26号对外公演一场话剧,有专业的编剧、导演、服装、舞美、 制片人等,而且我们要先花钱把天桥小剧场的时间包下来。也就是说, 我们不是玩票,我们是真的要公演一场专业的话剧,会对外售票,如果没卖出去我们就亏了。

这就是个超级目标,令人既害怕又期待,内心还有些小确幸:我真 的要变成一个演员了!所以,当这个目标全体通过之后,我和一众像我 一样本想“玩票”的人,就不得不重新设置话剧在时间表上的重要性,每周都要坚持去排练。

话剧的特别就在于团队的共同排练极其重要,每次排练,有一个人 不在就没法顺利走场,人与人的之间的触动和相互的现场反应是话剧好 看的关键,有一句话叫“真听真看真感受”,背台词或者沉浸在自己的 世界里都无法进入话剧状态,而状态不对整场戏就非常难看。

所以,每个人必须来、按时来,这是对团队的基本责任,而这个责 任就成为自律最大的动力。尤其是最后两个月非常辛苦,每位参与者在 公司里都是关键角色,年底会有大量的目标要冲刺,白天上班,晚上8 点直接赶到排练厅开始彩排,经常搞到凌晨,对于我这个刚直木讷、没 有任何戏剧经验的人来说真是极度挑战。是这场戏的目标,和对团队负责的基本自律让自己坚持下来,坚持下来的结果很美好。

所以,在时间管理上,首先要设定一个非常清晰的、带挑战性的目标, 在什么时间内要完成什么事儿,这件事情确实是你内心期待和渴望的目 标,并且这个目标至少与三个人相关,或者你向三个人承诺自己一定要达成。

二、目标公示化是实现自驱的关键工作上的目标一般就是一项具体的事情。说实话,有些事情没那么 有趣,那么我们怎么让工作目标变得有趣或者感性一些呢?有时候靠自 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外力。在工作中,我比较推崇OKR( Objectives Key Result 目标及关键结果)的模式,相比于KPI(Key Perfor- mance Index 关键绩效指标),为什么说 OKR 好呢? KPI 往往会带来 员工和上级之间的目标博弈,最后就是各个层级跟老板的博弈。谈工作 量多一点还是少一点,从人性上说,大家当然希望绩效指标定得越低越好, 这样完成难度小,工资和奖金容易获取。而 OKR 实际上不是一个封闭 式的考核,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目标沟通工具,从设定目标时就要开放给 所有人看。老板的目标要给所有人看,每一个员工的目标也要公开透明 地给所有人看,所以它是一个通过透明化和公开化的过程,对自己设立 目标的程度和完成目标的能力做了一个发布。

从Google 传过来的 OKR, 国内互联网公司为什么都在用?它不 是考核工具,而是透明化管理的工具、沟通的工具,让所有人都知道我 要完成什么目标?你要完成什么目标?我们之间的目标是不是在平行线 上?谁定得太低了,因此影响相关利益人的达成?大家都定了目标以后 进展怎么样了?谁完成了50%?谁完成了70%?谁完成了100%?大 家都看到了,完成了50%的人就会不好意思。所以, OKR 基于整体的 团队目标给自己定关键目标和关键结果,在公示化的情况下,大家知道 彼此都要在什么水平才能保证整体目标的达成。

为了体现出自己的能力和动力值, OKR 鼓励每个人建立有挑战性的目标,甚至超越他人或者团队要求的平均目标。人性在于被关注。我在大家的视线里,我是一个敢于建立挑战目标的人,我是一个努力完成的人, 在圈子里不会因为我而被导致任务完不成,不拖后腿,体现自己的担当和领先性成果,这是人性,也是让目标变得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OKR 是在用人性管理,而不是博弈。当目标管理放在了鼓励人性的 善上,透明、信任、公平、相互承诺、各自担当、追求卓越,这才会产 生工作上的自律。当自律变成自我约束时,会有比较大的难度;但是自 律变成自我驱动时,就会容易得多。要去完全的自我约束很难,你敢于 把你要达成的目标和结果透明化、公开化,让所有人知晓并且相互监督, 这是一种自发的承诺;在过程中能够及时发布进度,让所有的人看到我 的结果,这是对自己能够完成的自信的表达,也是在给他人传递信心和 压力,我正如期而来,你呢?这就是自律转向自驱的最好方式,进而实现团队的整体自驱和不断向上。

三、让成果有仪式感

怎么能够设定一个呈现的方式和结束的方式,让它有仪式感?

比如我演话剧,因为最后有话剧公演,我们都很重视,这是仪式化; 我女儿练钢琴,经常练着练着就想放弃,我跟她讲,你能不能在你生日 会上给小朋友们做一场钢琴演奏呢?这也是仪式化。每件事情,不管大 大小小,其实都可以加上一个结束的仪式。就像很多好的团队,为什么 他们团队的士气和氛围特别好?因为任何的小成果,不一定要等到最终 的完美100分的时候我们才清楚,而是把大成果分解成了小目标,然后 每完成一点点目标,大家就一起去吃个饭;再完成一个小目标,每人发 一个小红包;然后再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看场电影……这就会让大家觉得完成目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而且它是一个进阶性的快乐,就像打游戏一样,每一个进展都是被记录的,每一个小成果都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点仪式,来记住大家的付出和进步,这是很重 要的,也是让自律变得有趣的一大秘诀。

四、来点有趣的竞赛吧

在生活中,我们确实是需要利用一些工具,像刚刚我说的积分制, 还有像手机上类似种树的App, 其实都是我们在利用工具来保持自律。 我跟大家一样,最难自律的两点, 一个就是手机控,还有一个就是晚上 熬夜,报复性地熬夜,觉得白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想抓住一天的尾巴。

晚上我跟我女儿PK, 我说: “如果你每天坚持弹钢琴,我就每天坚 持11点前睡觉,我们一起做个列表,严格执行。”如果我自己做不到, 我就没有办法要求她。我想让她弹钢琴,我就得先好好睡觉。我们一起 做一周次数表,完成目标做标记,每周我们比谁标记的多。从此,她每 周练琴的次数多了,我熬夜的次数少了。

其实这个表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广泛应用,比如在公司 里跟部门同事之间,大家搞个小赌约,或者搞个小比赛,为了某一个目标, 每周做一个表格,在这上面写上我要做什么,把日期写上,然后把它贴 出来让其他同事看。先从一周开始,如果你觉得一周太长,那就先从三 天开始,如果小目标真的能做到,就去吃一顿或者做别的仪式化的事情。

五、 画个积分的思维导图吧

我家里有两个宝贝, 一个尧尧, 一个舜舜。尧尧12岁了,她是个典型的文具控,有买不完的本、笔、笔袋、胶带,还喜欢收藏盲盒,所以 总是跟我说“妈妈给我买这个买那个,带我去买个盲盒吧”。舜舜6岁, 喜欢看电视,喜欢奥特曼的玩具和书,喜欢吃巧克力。于是我就和两个宝贝做了一张用于积分的思维导图:有礼貌包括哪些分项,你可以加几分;有规律和坚持有哪些分项, 你可以加几分;做好事有哪些分项可以加几分,其中不礼貌是负项,会 减分。15分可以兑换30元的礼物,30分兑换50元,50分可以兑换100元。大家可以把积分攒起来得到更好的礼物。

这个思维导图做得并不好看,因为是我们三个人一起画出来的,要 有意思,还要保证每个人都看得懂。同时,这个思维导图要贴在大家都 看得见的地方,保证每个人都互相监督和积极遵守。有了这个思维导图, 两个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比之前好多了,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分寸 和目标。

六、 来一天不插电的日子

我一直想倡导一个无手机日, 一个月就一天,这一天不玩手机, 你看自己能不能活下来。甚至还可以不插电日,全年某一天,就跟植树 节一样,这一天就只跟朋友认认真真地聊天,跟孩子认认真真地玩,认 认真真地读书,完全不接触智能化屏幕和电子仪器,包括电视、手机、 iPad、 智能音箱、电脑等,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情感和触摸,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享受这样的时光了。

划重点:

当自律变成自我约束时,会有比较大的难度;但是自律变成自我驱动时,就会容易得多。

让自律变得简单的六个方法:

1.设计一个令人兴奋的超级目标

2. 目标公示化是实现自驱的关键

3.让成果有仪式感

4.组队来点有趣的竞赛

5.画个积分的思维导图

6.来一天不插电的日子

本章节提供的工具

把目标公示化:

1.设置这个月一个清晰的、有挑战性的目标,你确定这是你内心真正期待和渴望完成的目标,有时间,有具体的量化结果说明;2.把这个目标写在纸上,告诉三个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3.你和他们约定好时间,当目标完成时,你会对他们汇报你的成果和体会;

4.最后恳请他们在纸上签上他们的名字,表示知道你的目标并成为你目标达成的见证者。

设立月度“无手机日”

一个月给自己设立一天无手机日,这一天不玩手机、不插电,把眼 晴从屏幕里拿开,认真看看你身边的人们、你身边的世界,好好感受一下生活的美好。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精力的源泉

一、自律原则

大概因为我大学读的是最喜欢熬夜的中文系,所以养成了不好的作 息习惯。总觉得夜深人静才是一天里最有效率的时间,每天往往要到11 点之后才能进入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状态。因为睡得晚,早上自然就很难 早起,也经常错过了亲自送孩子上学的时间。

我总是希望能有所节制,把作息调整过来,清晨可以去晨跑,多去 户外吸收新鲜空气。可是内心对于调整作息一直没有绝对的紧迫感,直 到有一天, 一位年轻的朋友跟我说: “玲伟姐,在我们心目中您是高雅 而美好的,非常美丽,也非常有智慧,可是走近您之后,发现您的皮肤 状况不太好,眼睛还总是顶着黑眼圈, 一看就是睡眠不足引起的。睡眠 不足让您在跟人聊天的时候会太严肃,不好玩,容易令人紧张,只有您 睡眠充足了,您自己放松了,才会让大家在您身边感到舒服。”

“不好玩” “不舒服”,这个判断让我一下愣住了,终其一生,我 不就是想让自己拥有有趣的灵魂, 一个令人感到舒服的状态吗?原来没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我成为理想的反面。

所以我立刻树立自律原则,其中包含:睡眠时间、学习时间、兴趣爱好时间、锻炼时间,还有陪伴孩子的时间。

之所以叫“原则”而不是“计划”,因为这个原则里列的都是我内 心的深层次追求,与人生观和价值观匹配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又恰 恰是我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如果只是“计划”,感觉我想实现它的动力 还不够强,叫“原则”就代表了不能逾越的规则和信念,动力值足够。

这份自律原则包括:

每天看手机不超过3小时;

每晚10点之后不看手机;

每天至少看书半小时,写笔记500字以上;给孩子讲故事30分钟;

每天锻炼40分钟;

作息规律化,11点前入睡,7点前起床。

当我做完这份自律原则,把它贴在了我卧室的墙上。女儿一看就开 玩笑地说,妈妈,我打赌你做不到。我说估计不能立刻都做到,但是每 天争取多做到一条,慢慢地就会逐渐实现的。贴在这里让家人监督,如 果做不到,至少我心里会有一份羞愧感,这也是自律的意义,总是会提 醒自己应该要往那个方向上努力。做自律原则是在2020年2月,我国 正在暴发疫情,所有人都自觉地在家自我隔离,除了买菜和取快递,大家几乎大门不出,这样的时间从春节前开始,已经一个多月了,后面还有多长时间尚不可知。焦虑、孤独、无止境的等待……似乎很容易把大 家的内心也封闭住,有一个自律原则突然又让我们回归到正常、健康的 节奏中。当连续三天这样做下来,我的一对儿女也有了一个更简单的自 律原则,这让我们的生活逐渐找到了疫情下的节奏和秩序,待在家里的日子既有爱又有效率。

通过自律原则,我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律到底是什么呢?自律和快乐的人生追求、健康的生活状态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自律的方式

自律,就是自己在规定的时间让自己采取行动,很多时候,自律被 视为自我约束,是类似于苦行僧做的事情。强调自律的人大多生活过度 严谨,不够轻松,缺乏色彩和调剂。而我想说的是自律背后不仅仅有自 我约束,其实更多的是自我激励,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健康、更绽放。 每天让自己坚持锻炼是一种自律,始终保持微笑是一种自律,对他人保 持善良不恶语相向也是自律。所以,自律同样很美好,自我激励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对成果或者意义的追求和向往。

如果把自律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其实自律反映在方方面面。

(一)建立自律的行为

1.适量运动,激活身体的好状态。

不管外面怎样,身体运转起来,就是最好的开始。在疫情下,无 法去户外活动,我们可以选择在家里进行瑜伽锻炼,买个瑜伽垫,跟着 App 或者直播练上40分钟,全身拉伸开,最后来一个5分钟的静坐或者冥想,真是身心畅快。

或者还可以来一组锻炼,在这段时间我跟着女儿每天进行40个开合 跳、2次1分钟平板支撑、2次30个卷腹、2次1分钟靠墙蹲、30个深蹲。 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坚持做完并不容易,7天一组,坚持完7天再来第二个7天。这样一来,身体似乎比疫情前还好,免疫力也自然有了保证。

2.稳定睡眠,注入人生的如常感。

长期熬夜,白天就要靠喝咖啡维持状态,喝多了咖啡,晚上睡不着 继续熬夜,这就进入了恶性循环。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晚上11 点后很兴奋,在网上定了不少夜宵来吃,猪肘子、烧烤,对美食放肆, 又缺乏足够的睡眠,身体状态自然不理想。自从有了自律原则,有了规定的锻炼,睡眠比过去正常的日子还要好。

睡觉是一门功课,当我们睡不着的时候,可以反复训练:(1)固定起床和睡眠的时间,如果超过半个小时还无法入睡,不要 继续躺在**,可以起来去做点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看书、听音乐等), 尽量不要看和工作有关的书或者资料,也不要去看手机,让自己务必脱离让脑子过度兴奋的状态。

(2)在睡前一个小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释放压力的运动,比如瑜伽、静坐等。

(3)卧室内避免噪音,保持舒适的光线和温度,可以用耳塞和眼罩来帮助入睡。

(4)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饮料,睡前两个小时避免进食、喝大量水或运动。此外吸烟饮酒也会影响睡眠,应注意控制摄入量。

(5)睡前一小时可以喝杯牛奶,睡前半个小时可以泡个热水脚。

3.高效工作,每天都进步一点。

工作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正如稻盛和夫所说,是我们需要工作, 而不是工作需要我们。工作就是生活,生活里不能没有工作,因为工作可以带给我们有序感、安全感、社会感和成就感。

工作中能够建立自律就会帮助我们快速地跳脱平庸,走向优秀,甚至卓越。

就像最简单的写周报这件事,每周固定时间提交是要求,按时提交 了是不是“自律”?我说这是外部要求大于自我约束。有些同事的周报 就是流水账,为了应付而提交,有的内容这周和上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改动几个字就提交了,这不仅体现不出自律,甚至可以看到惰怠的情绪 和敷衍了事。但有一小部分同事,会认真填写一周的工作,有对一周目 标达成情况的复盘,有对过程中优缺点的总结,有怎么去改进的心得和 具体计划,甚至还有在工作中的反思和延展学习。通过一周的总结,再 定出下一周的计划,明显看出他的目标、方法和承诺度,这事是他想做, 而不是为了应付而做。这样的周报不是一周,而是每周都始终保持,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态度,不成功都不可能。

而当一个人自律到忘记“自律”,你会发现:自律能够带给你发自 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因为你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改变,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正如李开复所说: “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对自己严 格一点,时间长了,自律便成为一种习惯、 一种生活方式,你的人格和智慧也因此变得更加完美。”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

(二)语言需要自律

在与人沟通时,当你在企业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你说的每一句话 都会在他人心中产生很重的分量。有时候即使你自己没有任何想法,但是别人会在你的语言里演绎出各种假想的设定。

我是个对逻辑追求完美的人,对于不太熟悉的人反而会非常包容, 但是对自己身边越熟悉的人就越挑剔,这个内容你有经过认真思考吗? 你为什么只是用手做简单的事,而不更多地用脑思考?你有提前做准备 吗,有去学习吗?我感觉是在为他着想,其实有可能他内心会产生很大的不适感。

有一次我的团队在做团队分享, 一个女孩分享《非暴力沟通》,这 本书我很早就看过,可是当时听完还是很受触动,暴力并不只是行动, 语言同样是暴力,所以如何能够让自己更加温暖,成为对他人有益和有利的人,对自己语言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除了口头,还有笔头。能够真实、真诚地表达,不违背良心和良知,同时也能在文字中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健康的方式。

(三)思想也需自律

思考是一种常态,有一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 这个笑应该是善意的,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反思、不断思考 来促进人生更加完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省是自省,自我反思、 自我觉察和自我修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在于健康的行为、健康的 语言,还有健康的思想,积极、正向、阳光,同时又能坚持独立思辨,无问东西。

这个章节在后面会专门讲到,如何建立改变的思维习惯。

划重点:

当一个人自律到忘记“自律”,你会发现:自律能够带给你发自内 心的平静和享受。因为你知道,自己在一天天地改变,自律已经变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自律背后不仅仅有自我约束,其实更多的是自我激励,如何让自己 变得更好、更健康、更绽放。每天让自己坚持锻炼是一种自律,始终保 持微笑是一种自律,对他人保持善良不恶语相向也是自律。所以,自律同样很美好,自我激励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对成果或者意义的追求和向往。

本章节提供的工具

给你自己建立一个自律原则,可以写8-10条,包括:行为自律、语言自律、思想自律。

行为自律:比如每天早睡早起,11点前睡,7点前起床。

语言自律:不去评判和指责,尤其是不说“你不行”。

思想自律:每天给自己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或者写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能力。

高质量独处,是一种能力

最近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35岁以上的男人每天下班开车到家 时,会在车里抽一支烟或打一会儿游戏再回家,而35岁以上的女人每次 洗澡的时间越来越长。原因是在车里的那20分钟里,没完成的 KPI、 难 搞的客户、巨额的房贷、孩子的上学、老人的生病等,都与男人无关了; 而关起门来,在哗哗的水流中,那些由于身份叠加而带来的压力、烦恼 也都与女人无关了。

这就是独处的力量,在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多待一会儿,好让 自己能够有充分留白、安静的时间,让内心得到舒缓和修复。

一、独处,能让你灵光乍现

我一直喜欢独处,但最近独处上瘾源于一次跑步。这两年身边很多 朋友都开始跑步,有几个老同学还建了群“勾引”我去跑步,有每天晒跑步打卡的,有不达目标被罚发红包的,看他们劲头十足的状态,我也 确实跑了,早上有时间的话,就去户外跑,晚上有时间的话,就去健身房跑,但总是隔三岔五跑一次, 一直没能形成习惯。

上周的一次跑步让我一下子找到感觉,因为我跑步时通过耳机听了 一本书,叫《不管教的勇气》,作者倡导我们对孩子不要批评也不要表扬, 不批评孩子的观点很多人都认可,但为什么也不能表扬呢?因为表扬和 批评一样,意味着以上对下的姿态,就不是平等对话。我觉得有道理, 同时不由得思考:对孩子不批评也不表扬,那第三种沟通方式是什么? 平等对话的具体细节处理是怎样的?我和孩子们之间如何才能建立平等对话?不仅孩子,和员工也同样 ……就这样跑完5公里,我竟然完全没 感觉,忘记了疲惫和时间,甚至想要继续跑下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 我不仅听完了整本书,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系统,关于平等沟通的 系统,但跑步的时间还有点短,还没有完全想完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下去。

从那次开始,跑步成为我独处的最好方式,我几乎不会因为工作忙 之类的原因而中断,而是发自内心地期盼下一次跑步。我特别理解日本 作家村上春树写《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的心情,跑步不再是 简单的跑步,而是与自己独处的方式。他在跑步中悟到,锻炼出强韧的 身体、精神和意志;我在跑步中找到久违了的灵感乍现的感觉。

跑步于我而言,已经不是为了跑而跑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独处的 时间、空间,让我重新寻找到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灵光乍现。这种感觉太 美妙了。

二、 独处,能让你懂得思考

独处的重点在于“处”,自己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在这个过程中, 思考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林语堂是这样说孤独的:孤独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 走兽,有虫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这正是独处中的精神 享受。试想,在那样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人可以完全按照自 己的意志来决定怎样度过,可以足够自律、有计划、有节制地自我激励,也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人性中的真假善恶。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思考,那么他的内心就会越来越薄弱,经不 起任何风浪,最好的思考环境是在独处中产生的。当人独处时,因为没 有外界的干扰,思考的层次会越来越深,想到许多之前不曾想到的事情。

就像我在跑步中寻找灵感,其实灵感不是寻找的,灵感来源于生活 中的灵机一动,它往往出现在我们专注、纯粹的时刻。当我深度思考一 个问题时,注意力和意志力都会高度集中,外界的一切如浮云般散去, 心性更加通透,灵感便突然而至。以前想不明白的事,通过独处中的思考,会慢慢找到答案。

胡思乱想也是思考,而独立思考、深度思考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更 自在、更有品质的个体。

三、我们要如何独处

什么是独处?一个人宅在家里不是真正的独处,因为身边仍然充斥 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仍与外界产生着联系。只有当人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 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独处。真正的独处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放空的状态。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只是因为忙碌,我们没有发现。

所以我们要刻意地给自己建立独处的时间和空间,对于那些已经步 入婚姻的人,可以找个周末,自己一个人去咖啡馆坐坐,或者下班后一 个人去看场电影再回家;对于那些单身的年轻人,本来就有大把的时间 是一个人,但是一个人不代表就是独处,要学会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 跟自己相处。

(一)一个人锻炼,跑步或者走路都可以跑步是让人上瘾的事,身体的劳累会让你切断和外界的联系,而头 脑的活跃又让你忘记身体的劳累,你如同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时空,每次归来都带着更丰盈的大脑和更矫健的体魄。

行走的方式很多,或一个人出去走走,或一个人去旅行。

不喜欢跑步的人可以选择一个人步行,每天下班时早两站下车, 一 个人步行回家。戴上耳机,听听音乐或有声书,或干脆放空大脑,大步行走。 我就特别喜欢一个人走路,我喜欢听电台,上次正好听到一首特别棒的校园民谣, 一下子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候。我们那个年代都听老狼的校园 民谣,我当时一下子感受到了那种青春的状态,甚至在脑子里酝酿了一首诗,现在已经忘了诗的内容,不过那种美好的感觉依然很清晰。

(二)一个人外出,旅行或者看个电影都可以我喜欢一个人旅行,当你一个人出门的时候,你会认识不一样的人, 因为没有人可以依赖,你一定会对旅行中遇到的人产生新的认识、新的 交流。比如我到那个地方可能根本不懂当地的语言,那我就得学几句, 我想要见识几个新地方,就必须去问、去查,在这个过程中就 get 到了 新技能。年轻时我和我先生去西藏,结果一天里我把自己“丢”了好几次, 有在哲蚌寺听僧人辩经听到入迷忘了时间,跟着僧人用古法制作经书忘 了时间,还有对着大昭寺下拜等身长头的一家人摄影,跟着他们走着走 着就走丢了……但是想起来还是很美好,把自己丢了还从来没有恐慌过, 反而觉得这个世界很纯粹,每个人都很友好,丢了就丢了吧,不如开开心心地和僧人、当地藏民聊聊天,学几句藏语,跟着一起叩拜。

一个人看电影也是很美好的享受啊,去年有两天,感觉自己特别疲 劳,就在午休时间跑去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看的是《冈仁波切》《无 问西东》。那个时间人特别少,整个电影院基本上就一两个人,两部片 子恰好都不错,我一个人坐在电影院放声大哭,毫无掩饰地宣泄着自己 的情感。如果我和家人一起看,或者和朋友在一起也许都无法有这样的感受,偶尔为之,非常美好!

(三)安静地阅读

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这是享受独处不可或缺的方式,而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现在有很多5分钟读完一本书、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文章,虽然确实能让我们快速了解内容,甚至能说出其中金句,但我依 然建议,如果有时间,还是尽量自己独立去读完一本书。阅读的美不在 于你听来的道理或者别人的感触,而在于你的坚持、你的思考,书中对你触**感和启发的那个点只是对你的,对别人都与你不同。

如今太多帮你读书的软件了,你听了不少便以为是自己博学广记了, 谈笑间也有不少知识,但是碎片化地接受信息,只能浮于表面,把别人 的解读当成自己的谈资, “谈资”并不是你的能力,而且记忆时间很短, 可能在听下一本书的解读时,这一本的内容已经忘了。所以还是读完一本书吧,沉醉在读书的过程里,沉醉在读完一本书的怡然自得里。

我越来越觉得,独处对于现代人不可或缺。善于独处不仅是一种生 活方式,它还是一种个人的自我管理和升级的能力,让我们在繁忙中懂得宁静,内心更加坚定,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和工作,也都更有掌控力。

希望我们每天都能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甚至清空的片刻,那时, 浩瀚宇宙只有你自己,万物喧嚣都与你无关,你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你只要做你想做的。庄子说的“独与天地之往来”,便是这样的美。

划重点:

跑步于我而言,已经不是为了跑而跑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独处的时间、空间,让我重新寻找到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灵光乍现。

独处的重点在于“处”,自己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思考是自然又必然的。

只有当人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独处。真正的独处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完全放空的状态。

本章节的工具

来一个最简单的独处练习,你可以从以下选择一项你打算做的事:1.去跑一个你没有跑过的距离,1公里,2公里 ……5公里,都可以。

2.在计划时间里读完一本你一直想读的书,不是电子版的那种,是纸质版, 一周,10天,或者一个月,不要超过一个月。

3.给自己安排一次一个人的旅行,去一个你想去的地方,无论近或者远。

你会找回久违的快乐,重新看见你自己。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一、我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每天清晨,我都会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吃完早餐再去上班。利用通 勤的一个小时,会去看一些信息,这是我收集信息做碎片化管理最重要 的时间段。我的朋友圈质量很高,能通过它搜集到一些好的东西,看到 后我就转发,有时不仅转发,还会写上一段感想。我的朋友圈有点像是 日记本。经常有朋友感慨:你的朋友圈怎么更新这么频繁?可我完全没 察觉,因为这些都是有感而发,只是我没学会怎么分组而已。

我很少有完全空白的时间。昨天公司放假,但早上我还是去了公司, 因为这周我给自己定的时间表中安排阅读完《深度思考》。如果把它完成, 今天,我就可以另找一本书来阅读。按照计划阅读完100页,做了一些 读书笔记,我又约了三拨人谈话。有两个是接下来想挖进来的人, 一个 是面对面谈的, 一个是电话谈的。第三个是业内资深人士,我们中午一 起吃饭,然后喝了下午茶,聊聊接下来合作的可能性。完成这些事情以后,我去接了儿子,他下午有篮球课,3:30下课。把他送回家后,我又去 参加了一个朋友圈的聚会,和朋友们一起聊聊天。晚上回到家,孩子们已经睡了,我整理了PPT, 给洪哥(俞敏洪)发了一份我明年的转型计划。

如何让时间变得很充实,我认为关键词就是:沉浸。真正沉浸于一 件事情当中,其实是高效而愉快的,你会有一种时间停止的感觉,你沉 浸在一件事情里深入梳理和思考,你已经想了很多,以为时间过了很久, 可一看表,才过去20分钟,有一种遨游一番回来时光依旧的感觉。

这就是沉浸的妙处。

二、 沉浸是关键

我特别喜欢做笔记,最近我被邀请到长江商学院给校友会做演讲, 我是那天的三个导师之一,另外两位是湖畔大学的执行教务长陈龙教授 和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张晓萌教授,我演讲的主题是《创 业实战的方法论》。在陈龙老师讲课的一个小时里,我记了满满6页的 笔记,他的主题是《寻找正在发生的未来》,从“紫霞仙子猜不到结局” 到“希腊修昔底德陷阱看全球格局”,又说到平民主义的崛起,社会价 值观正在发生本质的变迁,消费者信任体系发生改变;还引发大家的思 考“如何去定义生命”,什么才是企业家,企业家传承什么,有多少企 业有可传承的 DNA? 沉浸其中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启发思考,我一 边记一边还会在旁边标上我就此延伸的思考。当我认真听的时候,发现 自己从他那里收获了很多,当天来听课的长江同学我不知道是否有我收 获得多。如果我不沉浸进去,不认真记录,可能就跟其他人一样了,只听到了自己想听的,要么昏昏欲睡,要么一部分时间是玩手机,那我大 老远专程去做什么呢,不如在家睡觉了,所以既然去了,就要抓住当下,像学生一样汲取。

晓萌教授因为赶时间只讲了15分钟,我却记了3页纸。她的课程 引发了我的其他思考,我也都记录下来,记录完,我还把笔记连同核心 的3点感悟通过微信发给晓萌,感谢她给我的启发,本来两个相对陌生的人有了知识的互动和共识,这15分钟有了更多的意义。

尊重时间最好的方式就是思考。因为我坐在那里了,我就知道自己 在那里的目的,那就专注地上课,专注地思考。当沉浸进去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可以获取很多。

所以,专注于当下一件事情里面,即使看一个下饭的综艺,也会有很多收获。

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关键词就是投入、专注。做这一件事情的时候,百分百投入就好。

“沉浸于当下”持续下来就特别有意思,它已经变成我的生活习惯。 就像我看《谷歌方法》时,里面有一些东西我不太明白,我就想,像拉里 ·佩 奇这样的人,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能够聚集一群如此 优秀、为了改变世界的人才?于是我就怀着好奇去看了和谷歌相关的很 多书,包括《重新定义公司》《永无止境》,又在网上搜索了不少谷歌 创始人的内容,这个过程花的时间并不算多,从一个节点因为好奇而产 生了关联的信息搜集。有几个点还不够确认,我又通过微信去询问我在 谷歌总部工作的两位朋友,问询他们谷歌内部创业的成功率,谷歌产品迭代的具体做法,以及给员工的空间到底有多大,等等。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成为一个“谷歌通”了,我可以很清晰地跟别人谈起关于这个企业 的历史、创始人风格、发展中跨越的拐点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014年我在美国洛杉矶生孩子,我所住宿的别墅主人是一个信奉基 督教的华人,勤奋而友好,因此认识了当地不少华人朋友,也都是虔诚 的基督徒。当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我有了一些好奇:美国人这么信 基督、信仰上帝,为什么还能具备惊人的创新力?按理来说他们把自己 交给上帝,上帝说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应该是规则的执行者和遵守者, 但为什么他们能够持续创新和创造?犹太人更是对宗教有执着的信仰,每周安息日是绝对不能占用的,他们的创造力却那么强。

就为了这个事情,我在怀孕期间经常走路去2公里外的公园图书馆 看书,不断寻找答案,也会和身边的律师、房地产经纪人、其他一起来 生孩子的朋友交流。有位朋友告诉我,正是因为你把自己交给主,你需 要不断地做工,不断地创造价值,主才会满意,所以这大概是很重要的 原因,有时候人对自己的推动是不够的,需要有一种强大的外力,甚至 承诺才能推动自己。为什么美国有很多企业家在获取巨大的财富之后都 会捐献出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像纪伯伦的《孩子》 一样,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在这样的信仰体系里,你的孩子、你当下的自己、你的财富在你身边, 但都不属于你,你所要做的是爱,而不是占有。这样的交流又会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的自驱从哪里来,怎么进行自律和自我完善,怎么建立社会责任,更好地为社会、为人类服务……这样的跨区域跨文化的探索、沉浸、思考会自然填充进自己的思维体系,这真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为改变而生,改变本身是快乐的,是有意思的,而不是被动地去改变。

三、让你沉浸的几种方式

对我来说,对于时间浑然不觉而能够最好的沉浸来自几个方面: 一 是看书,二是写字,三是跟人沟通。每天在这三件事情上,至少要有一件是有收获的。

每天翻翻书是我一定要做的,哪怕只是睡前翻10页也行。看书的过 程,有的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为了让自己平静,真正地沉浸到 一件事情里去,就能让浮躁的心慢慢地静下来。所以,我特别推荐读书 这个习惯,我身边很多好朋友都是读书的深度坚持者和受益者,比如樊 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因为爱读书而成就了一个独角兽公司;比如新东 方集团的俞敏洪,因为爱读书经常会有《老俞闲话》的感触,保持了出 书的速度,也不断提供年轻人新鲜的观点。保持读书, 一方面让我们自 己能够安静下来,另一方面让我们能够全然专注于一件成长的事情,这 是抵抗焦虑、感受生命丰盛特别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能够写作,那就动动笔杆子。把你每天的收获和感受写下来,哪怕只言片语,也会让写作的日子和不写作的日子有所区别。我一直喜 欢写点东西,从大学开始便一直在写,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写文章 真的有用,当我把大学时代发表的文章订了厚厚一本寄给应聘公司后, 没想到当时人力资源部总经理看到这些文章,亲自招我去面试,结果就 顺利通过了,可见写文章还是有好处的。

除了写作之外,还有写字。现在大多数人已经不太用笔了,尤其是 毛笔和钢笔,也不再讲究字是否写得美观,是否“字如其人”。但是写 字真的是让自己感受生活、感受文字之美的体验。写字不是敲字,敲键 盘是数字化生活,写字是人文化生活。我觉得生活里有点人文色彩还是 很美好的。我喜欢用笔在书上做记录,喜欢用本子来做笔记。我很喜欢 搜集各种漂亮的本子和精致的笔,也喜欢送别人。前两天刚刚看完《原 则》,我就买了许多书,每一本写上几句话,送给我的同事们。我也会 写一些书签之类的小物件,2019年年底话剧社成员聚会,每个人都来自 不同的公司,也都有一些自己公司的年终礼品,大家相互赠送。我的礼 物是一个大白本和一张书签,书签上是我喜欢的一些祝福诗句,比如“人 间有味是清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等, 有点老套,字也写得不怎么样,但是写的过程其实就是让自己安静下来,享受人文的美好,也希望传递这种美好。

曾经看到一句禅语,说最好的修行,就是吃饭,睡觉。说起来简单, 但是要真的做到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是极其不容易的。我们 经常吃饭的时候心不在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躺下了却翻来覆去 睡不着。有一天我和孩子聊天,儿子说“妈妈我跟你件事情”,我说“嗯”, 儿子又说了“妈妈我跟你说件事情”,我又“嗯”了一声,儿子说“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我放下手机回答“好的”。儿子开始眉飞色舞地跟我讲他在幼儿园的事情,我的眼睛并没有在他身上,思想还停留 在刚才处理的一件事,突然儿子特别生气地说: “妈妈,你根本没有在 听我说话,我再也不跟你说了。”我突然像刚醒过来似的,我不是答应 听孩子说话吗,我却没有听进去,我在想什么?如果以后孩子都不跟我说话了怎么办……

读书、写字、与人沟通,都是让我们能够真正沉浸又变得沉静的事情。

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怎么过一天,我没有刻意列出时间表,我相信一点:对每一件事情专注、沉浸。这就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划重点:

当你沉浸其中,你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内心的一系列“为什么” 会带着你想要探究,这样就跨越了一本书,甚至一件事的边界,产生了基于问题的系统认知。

最好的修行,就是吃饭、睡觉、读书、写字、与人沟通,都是让我们能够真正沉浸又变得沉静的事情。

本章节的工具

读书、写字、与人沟通,你最喜欢的沉浸方式是什么,这里建议你开始练习最简单的三件事:

1.吃饭就是吃饭,吃饭的时间绝对不碰手机。

2.睡觉前半小时绝对不看手机,清空脑中的所有杂思,或者通过记清空日记,或者通过冥想,为纯粹的睡觉做准备。

3.和家人沟通的时候,看着他们的眼睛,认真听进他们说的每一个字。

你先从明天开始尝试这三件事,你以为最简单的事也许已经变成了 最困难的事。认真吃饭、认真睡觉、认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