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司马迁年谱

《史记》成书,为司马谈发凡起例,司马迁发愤续成,是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前后历四十余年。由于司马谈述史之始即有司马迁助修,而后又由司马迁一手完成,研究《史记》思想体系只能用司马迁一人做代表。《史记》中留有司马谈作史痕迹,但作为整体的《史记》不容分割。所以本年谱以司马迁为中心勾勒《史记》成书过程,照应全书,标题为“司马迁年谱”而附着司马谈系年。司马迁生卒年按本书考证,生年系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卒年系昭帝始元元年(前86),示意司马迁与汉武帝相终始。司马谈有卒年而无生年,假定长于司马迁二十岁,推计生年则在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假定司马谈的生年,一是便于行文,二是表现一定的历史内容,即假定的推理缘由。

王重九先生在《从王国维、郭沫若共认的“先汉纪录”考定司马迁父子的生年》[4]一文中,将《索隐》说“年二十八”系于建元三年以推计司马谈生年,得出司马谈生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的结论;而以《正义》说“案迁年四十二岁”推计司马迁生年为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145年。王重九据此断言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二十岁。

王重九的考证还缺少史实佐证,他对于《索隐》说“年二十八”这条材料的运用也需商榷,他的考证自然不能定案,只能是一种假说。顾颉刚在《司马谈作史》一文中假定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三十五岁,两种假说比较,王重九的假说要合理一些。第一,司马谈出仕京师,留下独生子司马迁于故里,以情理度之,更切合于青年之所为,血气正盛,以事业为家,至于中年则要多一些家庭的考虑了。第二,司马谈卒时慨叹命运不好,透露出未尽天年的感慨,所以司马谈的终年不会过高。具体说,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情况下,司马谈长于迁二十岁,卒年时寿已五十六岁,与其命运之叹较为符合。第三,汉代举贤良,选秀才,虽有老年,而多为青年后进。例如贾谊年十八在廷尉吴公举荐下,文帝召以为博士。贾谊之出仕,当是参与了文帝初即位于前元二年的举贤良对策;司马谈的出仕,亦当是参与汉武帝初即位于建元元年举贤良对策。汉武帝更是一个奖拔后进的人,他当时只有十六岁。依上述种种情况推计,假定司马谈长于司马迁二十岁,他在建元元年举贤良时已二十六岁,是接近事实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假说,姑以系年,不作定论。本文系司马谈之年从司马迁生年始。

司马谈作史,准备在建元、元光间,正式述史在元狩元年。司马迁基本完成《史记》在太始四年,修订直至终年。从元狩元年至太始四年,即公元前122年至前93年,整三十年。单说司马迁,他从元朔三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起至司马迁卒于昭帝之初始元元年,即公元前128年至前86年,则历时四十三年。司马迁发愤撰史阶段应为元封三年为太史令至太始四年基本完稿,即公元前108年至前93年,为十六年。系年以创作为经,行年为纬,分为四个阶段:(一)家世、童年;(二)修史助手;(三)发愤著书;(四)晚年修订。略述于次。

一、家世、童年

(前145—前127,前后十九年)

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丙申) 迁生一岁 父谈二十一岁

汉初政治无为,崇黄老刑名之学,文帝、景帝时尤甚,百家之学与儒学并立。景帝始尊儒学。

司马迁生。生地西汉左冯翊夏阳县高门里,在今陕西韩城西南十八里之嵬东乡高门村。汉夏阳县至隋更名韩城。1985年韩城改县置市。

司马迁字子长。

前140年(武帝建元元年辛丑) 迁六岁 父谈二十六岁

武帝即位伊始举贤良,罢黜百家;董仲舒为举首,对天人三策,建言独尊儒术。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古时八岁入小学,聪颖秀慧者六岁即可入学。父谈举贤良对策,出仕为太史丞。

前139年(武帝建元二年壬寅) 迁七岁 父谈二十七岁

汉武帝初置茂陵邑。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

父谈仕为太史丞。建元二年汉武帝在槐里茂乡建造寿陵,称茂陵,始置茂陵邑。勘定陵址,预卜吉凶等事宜,为“太史”职分之事。司马谈以太史丞参与建陵,故属籍茂陵显武里,并可知其出仕必在这之前一年建元元年举贤良而仕职也。

前136年(武帝建元五年乙巳) 迁十岁 父谈三十岁

置五经博士。

司马迁居家入小学。《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父谈仕为太史令。司马谈建陵有功,由太史丞升任太史令,在建元三年到建元六年之间。

前134年(武帝元光元年丁未) 迁十二岁 父谈三十二岁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司马迁居家耕读。《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十九岁入京师之前,一直居家耕读,但主要时间是诵读古文,而耕牧只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

父谈仕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谈居官而勤学不倦,立志重振史官家学,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是一位自奋立名的历史学家。

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甲寅) 迁十九岁 父谈三十九岁

是年春正月,汉伐匈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

孔安国为博士。

夏,汉武帝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司马迁一家也徙移茂陵,属籍显武里。关东大侠轵人郭解亦被徙茂陵,次年被族灭,其人状貌风采,为青年司马迁所目睹。

二、修史助手

(前126—前109,前后十八年)

司马迁作史,分为三个阶段。从元朔三年到元封二年为助手阶段。此阶段,司马谈发凡起例,司马迁赞助其业。在父谈指导下,司马迁二十壮游,学公羊于董仲舒,受古文于孔安国,习家学于司马谈,成长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娴熟的历史学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打下了继承父志的坚实基础。

前126年(武帝元朔三年乙卯) 迁二十岁 父谈四十岁

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张汤为廷尉。武帝诏,令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者补廷尉史。

司马迁二十壮游,“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父谈仕为太史令。

前124年(武帝元朔五年丁巳) 迁二十二岁 父谈四十二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武帝卖爵及禁锢免减罪,置武功爵以赏战士。

司马迁壮游归来。

前122年(武帝元狩元年己未) 迁二十四岁 父谈四十四岁

武帝行幸雍,祠五畤。获白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发凡起例修《太史公书》(即《史记》),断限上起陶唐,下迄武帝获麟,即元狩元年。

司马迁襄助修史。

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庚申) 迁二十五岁 父谈四十五岁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受降匈奴浑邪王,开通河西。丞相公孙弘卒。

司马迁受公羊学于董仲舒。董仲舒为西汉公羊学一代宗师,于元狩二年致仕,居家茂陵,著《公羊治狱》十六篇。御史大夫张汤治狱及朝廷大议,数往问董仲舒。董仲舒约卒于元狩六年。司马迁壮游归来受学于董仲舒,即在董仲舒居家茂陵之时,当司马迁二十五岁到二十九岁之间。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

前119年(武帝元狩四年壬戌) 迁二十七岁 父谈四十七岁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于漠北,奠定了汉胜匈败之局。汉赏赐将士五十万金,转漕徙民之费以亿计,不可胜数,县官大空。初算缗钱,盐铁专卖,造白金皮币。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

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癸亥) 迁二十八岁 父谈四十八岁

初置谏大夫。

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汉书·儒林传》载《古文尚书》云:“(孔)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按,孔安国元朔二年为博士,元狩六年出为临淮郡太守,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当在元朔末壮游归来至元狩六年之间,当司马迁二十三岁到二十九岁之间。

司马迁始仕为郎中。

前115年(武帝元鼎二年丙寅) 迁三十一岁 父谈五十一岁

御史大夫张汤死,而民不思。张骞再使西域还,拜为大行,费值数千巨万。桑弘羊为大农中丞,置平准均输,吏得入谷补官,郎至六百石。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

前114年(武帝元鼎三年丁卯) 迁三十二岁 父谈五十二岁

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

父谈著述《太史公书》,司马迁襄助其业。

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戊辰) 迁三十三岁 父谈五十二岁

父谈为太史令兼大行礼官,与祠官宽舒议祀后土。

前112年(武帝元鼎五年己巳) 迁三十四岁 父谈五十四岁

列侯坐酎金,失侯者一百零六人。

父谈为太史令兼大行礼官,与祠官宽舒议泰畤典礼。

武帝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峒,郎中司马迁及其父太史令司马谈均扈从。

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庚午) 迁三十五岁 父谈五十五岁

武帝与公卿、诸生议封禅。

春正月,司马迁升任郎中将,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在西南夷地区设郡置吏。

前110年(武帝元封元年辛未) 迁三十六岁 父谈五十六岁

武帝封禅泰山。是岁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县官有盐钱缗钱之故,用益饶矣。

父谈病死于周南(洛阳)。

司马迁受父遗命于河洛。又从巡武帝封禅。按,汉武帝四月上泰山封禅,司马迁要赶赴行在回报奉使政务,告成功于上帝,故其见父于河洛在二三月间。

前109年(武帝元封二年壬申) 迁三十七岁

司马迁从巡武帝至瓠子,负薪塞河。

三、发愤著书

(前108—前93,前后十六年)

从元封三年司马迁继为太史令,到太始四年司马迁作《报任安书》,其间十六年,是为发愤著书阶段。即司马迁经营十六年,《太史公书》基本完稿。

前108年(武帝元封三年癸酉) 迁三十八岁

始仕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潜心著述《太史公书》。

前107年(武帝元封四年甲戌) 迁三十九岁

迁扈从武帝,北过涿鹿。潜心述史。

前106年(武帝元封五年乙亥) 迁四十岁

迁扈从武帝,南至九江。潜心述史。

前104年(武帝太初元年丁丑) 迁四十二岁

迁与壶遂、邓平、落下闳等造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司马迁答壶遂问,讨论作史义例,修正延伸《太史公书》断限,上起黄帝,下至太初元年。《太史公自序》云:“于是论次其文。”司马迁正式定稿《太史公书》。

前101年(武帝太初四年庚辰) 迁四十五岁

贰师将军李广利破大宛还,得善马数十匹,中马三千余匹。汉兵死十余万人,丧马三万匹,伐宛四年,天下**,大汉呈现衰败之迹。

司马迁再次修正《太史公书》断限,下限至太初四年,以见盛观衰。

前99年(武帝天汉二年壬午) 迁四十七岁

十一月,李陵败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功可抵过。潜心述史。

前98年(武帝天汉三年癸未) 迁四十八岁

是年冬李陵家被族灭。司马迁受株连,以“诬罔罪”遭受宫刑。

前97年(武帝天汉四年甲申) 迁四十九岁

司马迁出狱为中书令,世俗目为“尊宠任职”,而司马迁视为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发愤著书。

前93年(武帝太始四年戊子) 迁五十三岁

复书任安(即《报任安书》),叙说不幸遭遇和深虑的思想,通报《史记》基本完稿,定名《太史公书》。是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藏之名山,传于后世。

四、晚年修订

(前92—前86,约七年)

武帝征和以后到昭帝之初七年为司马迁修史的第三阶段,最后编成《史记》定本,正本藏官府,副本留京师家中。司马迁晚年仍在修订《史记》。

前91年(武帝征和二年庚寅) 迁五十五岁

巫蛊狱起,太子刘据举兵斩江充;武帝令丞相刘屈牦讨叛,太子兵败自杀。

司马迁晚年修订《太史公书》直至昭帝之初。主要内容为:调整篇目与编订次序;抒愤寄托,鸣写不平;附记太初以后大事;补载或修订太初以前史事。

前90年(武帝征和三年辛卯) 迁五十六岁

田千秋上书讼太子冤,武帝平反太子,怨北军使者护军任安受太子节而不助太子。六月腰斩丞相刘屈牦与任安。

贰师将军李广利出朔方,以兵降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及《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均载此事。此为司马迁晚年修订《史记》之一证。

前87年(武帝后元二年甲午) 迁五十九岁

武帝崩。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辅政。

司马迁记事止于武帝之末。褚少孙曰:“太史公记事尽于孝武之事。”(《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褚补》)考《史记》记事,断限太初,人物立传,记叙史事,皆止于太初四年。太初以后,司马迁只是附记巫蛊案、李陵案两件大事以及武帝封禅巡游,咸表终始,涉及十六个篇目,二十二人,总计一千五百四十四字,与立传人物及载大事尽于太初并不矛盾。

前86年(昭帝始元元年乙未) 迁六十岁

司马迁卒。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云:“史公卒年,绝不可考。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会议,御史大夫桑弘羊在辩难中引用《史记·货殖列传》称“司马子言”,这是对已故学问家的尊称。此估系司马迁卒于昭帝始元元年,表示司马迁之卒与汉武帝相终始,这是没有疑义的。

司马迁死后,其书《太史公书》副本在宣帝时为外孙杨恽所布,到了东汉桓灵之时演变成《史记》之名,流传于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两千年来阅读和研究《史记》的人不可胜计。司马迁将他的鲜血和生命化成了《史记》,给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他将永远值得人们祭奠!

注释:

[1]关于苏秦、张仪年代问题,历史学者钱程、杨宽、徐中舒等均认为《史记》所载有误,苏秦活动年代晚于张仪,尤其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发现后,该说影响广泛,几成定论。但一则此说虽被广泛接受,然仍非定论,疑点尚存;二则本文讨论司马迁写《史记》,故仍从《史记》之说。

[2]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8页。

[3]依据吴镇烽先生对秦半两钱等实物的测定,一斤约合今0.5125市斤。秦120斤,合今61.5市斤,即 30.75公斤。参见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编:《秦文化论丛》第一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36页。

[4]王重九:《从王国维、郭沫若共认的“先汉纪录”考定司马迁父子的生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