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篇

在中篇中,我们介绍了人们对《诗经》的多重解读。自汉代尊《诗》为“经”以后,“《诗》教”观念贯穿于《诗经》的解读之中。直到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才开始还《诗经》以文学真面目。本篇我们主要从文学的层面来介绍《诗经》。文学特征的分析有很多角度,如题材、体裁、风格、艺术特征等。这里选取与音乐的关系、内容题材两个角度对《诗经》的文学性进行介?绍。

远古时期,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音乐性是考察文学特征的一个重要角度。入乐的诗歌称为“乐歌”,不入乐的诗歌称为“徒诗”。乐歌与徒诗存在诸多不同,如程郁缀先生在《唐诗宋词》中提到,用文字来表达的诉诸视觉的“徒诗”,重在抒发个人情怀;而与乐一体的诉诸听觉的“乐歌”,则重在书写群体心态。《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在《墨子》这本书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诗经》是可以入乐的。此外,我们知道,《诗经》作品有两个来源,一是采诗官采集自民间的歌谣,二是公卿贵族的献诗。这两类诗歌最后都由乐师配上音乐演奏给天子。因此,《诗经》是由一首首入乐的诗歌汇集而成的乐歌总集,《诗经》中的每一首都是诉诸听觉的“乐歌”。

入乐意味着诗歌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由于古乐失传,现在我们很难真正感受其听觉音乐特色。不过,《诗经》文本的篇章结构、句式结构和音韵等仍然保留了音乐特征。其中,最有特色、最能体现音乐特色的是“重章叠唱”。我们将主要基于乐歌的属性,介绍《诗经》“六义”的内涵和《诗经》的篇章结构、语言音韵等艺术特征。

《诗经》中诗歌的作者包括各地百姓和朝廷的公卿贵族等多个群体,反映了各个群体人员的生活和情感,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全面展示,包括祭祀、战争、徭役、农业生产、家庭、婚姻、爱情等方方面面,可谓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洪堪侯在《诗经学史》中把《诗经》的作品分为:祭祀诗、颂祷诗、史诗、宴饮诗、田猎诗、战争诗、征役诗、农事诗、刺怨诗、情诗、婚姻诗等。我们在介绍《诗经》的内容时,主要选取了史诗、农事诗、宴饮诗、战争诗、怨刺诗、婚姻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