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之死真相探究

《水浒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读者见解迥异: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百 家争鸣的切磋交流,以及刨根问底的讨论探究,让作品焕发 蓬勃的新意,经久而不衰。

晁盖中箭,是梁山路线的一次重要转型(梁山路线转型 总伴随着流血事件)。在解读《水浒传》的各类版本中,有 个观点比较有意思,提出晁盖之死,非死于史文恭之手,而 是死于宋江暗算。主要代表者是《黑水浒》的吴闲云、《解密 水浒传》的姚看江湖。

案情分析,我认为需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站在被分析者 的角度,有同理心;二是注重证据链的完整,不断章取义; 三是关注细节,细微之处见真章。不甚认同吴闲云先生的论 断,提出一家之见,抛砖引玉。

吴观点一:晁盖偷袭的是北寨,北寨是由曾涂与副教师 苏定把守的。而史文恭把守的是总寨。按说,史文恭此时不 应该出现在北寨。

【质疑】

晁盖偷袭的确系北寨,说法出自此处。

和尚道:“他有四个寨栅,只是北寨里,便是曾家弟兄屯军之处。若只打得那个寨子时,别的都不打紧。这三个寨便罢了。”

第一,曾头市位于梁山北面。段景住从北边盗马回梁 山,要路过曾头市,可知曾头市的地理位置?

(段景住)平生只靠去北边地面盗马。今春去到枪竿岭北边,盗得一匹好马……欲将此马前来进献与头领,权表我进身之意。不期来到凌州西南上曾头市过,被那曾家五虎夺了去。

后文中,梁山与曾头市对峙,放火烧其南门,也印证了梁山驻军在其南面。

公孙胜早在阵中,挥剑作法,借起大风,刮得火焰烧入南门,早把敌楼排栅尽行烧毁。

第二,曾头市的战场布防。此处未具体提及,诱骗晁盖 的和尚笼统说道有四个营寨。一年后,宋江再打曾头市,时 迁实地侦查报告。同一地形御敌,且有胜利经验,阵型基本 会保持不变。

小弟直到曾头市里面,探知备细,现今扎下五个寨栅:曾头市前面二千余人守住村口。总寨内是教师史文恭执掌,北寨是曾涂与副教师苏定,南寨是次子曾密,西寨是三子曾索,东寨是四子曾魁,中寨是第五子曾升与父亲曾弄守把。

第三,史文恭出现在北寨的合理性。和尚从法华寺带 路,确实是向北寨方向(东西南北,晁盖岂能辨错?)。既然 史文恭设计,赚晁盖前来偷袭,必然要诱敌深入。北寨距离 晁盖营地最远,符合深入的条件,自然是最佳的伏击地点。

设伏围歼,就要集中优势兵力,何况还有梁山头领晁 盖。何谓优势兵力?就是兵要多,将要强。史文恭亲临战 场,出现在北寨是情理之中。“史文恭此时不应该出现在北 寨”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吴观点二:“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 鼓齐鸣。”晁盖并未到达目的地,是在回去的路上中的埋伏。 史文恭作为统帅,更没理由在敌后冒险当射手。况且书中从未提到过史文恭善于射箭的描述。

【质疑】

此条与上一条相关性极高。

晁盖进入曾头市,马摘銮铃,军士衔枚,黑夜疾走,直 奔法华寺。法华寺在曾头市的东寨附近。

两个和尚跪下告道:“小僧是曾头市上东边法华寺里监寺僧人。”

和尚当先领路。晁盖带同诸将上马,领兵离了法华寺,跟着便走。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不敢行动。

出了法华寺,又走了不到五里路。结合上文所述,晁 盖当前的位置距曾头市的中军已有不短的距离,已很接近 北寨。进来得容易,出去就难了。晁盖发现中计,立即率兵 折返。

急回旧路走,不到百十步,基本还是北寨的地盘。武术 教练史老师,出现是应该的,没出现反倒有问题。从职责上 看,设伏晁盖,他必须到场;从位置上看,史文恭处在中军, 恰恰堵住晁盖回撤的退路。所以,晁盖陷入了包围圈,从北 寨向南突围,史文恭并非在“敌后”,更不存在所说的冒险。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弯,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撞下马来。

书中没有提及史文恭善于射箭,但请注意,没有提及, 并不代表他不擅射箭。毕竟书中也从未提及他不会射箭啊。 史文恭是如何出场的?

曾头市上炮声处,大队人马出来,一字儿摆着七个好汉:中间便是都教师史文恭……教师史文恭弯弓插箭,座下那匹却是千里玉狮子马,手里使一支方天画戟。

细心的读者就看出来了,史文恭是“弯弓插箭”,才见 宝马与画戟。战场之上,武器关乎身家性命,一定要选最顺 手的。张飞上阵,何时用过拉风的青龙偃月刀? 丈八蛇矛虽 然普通,但是顺手啊。史文恭弯弓插箭,可以断定,他绝对 是懂箭法的。

吴观点三:交战之初,曾家说道:“我曾家府里,杀你死的不算好汉。我一个个直要捉你活的,载装陷车里,解上东京。”声称是要捉活的。

【质疑】

曾涂的话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双方嘴仗,就是过过嘴 瘾,又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听听就算,不能当真。赛前哪个 选手不是信心满满,口气很大。太极大师雷雷被秒杀,还坚 称“如果我真用内力,就出人命了”。

攻山之前,哪个好汉不是一副不捉宋江,誓不罢休的 神态。卢俊义说:“我特地要来捉宋江这厮!”关胜说:“等捉 了宋江,一并解上京师。”韩滔说:“我直把你水泊填平,梁 山踏碎……”

结果,大家都上了梁山。北宋时期,吹牛是不上税的。 曾涂连自己的命都没保住,还能真指望他对自己曾经吹过的 牛做背书吗?

吴观点四:晁盖中毒后,已经不能说话,但还是挣扎着说:“贤弟保重。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 泊主。”这是晁盖最后的遗嘱,颇令人深思。宋江偷换概念,将晁盖遗言“射死我的”换成“史文恭”,直接给史文恭 定罪。

【质疑】

老大不在了,位置不传给老二,不符合江湖规矩,却很 符合晁盖耿直的性格。晁盖城府不深,政治手腕难及宋江。 上山之始,念及宋江相救之情,曾作势让位宋江。等到二人 合作,因理念不同,兼之宋江架空晁盖,多次被宋江抢走出 征任务,终于忍无可忍,火气爆发。

晁盖道:“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 劳困,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宋江苦 谏不听,晁盖忿怒,便点起五千人马,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 下山。

怒而兴师,出师不利。这位脾气急躁的晁天王,临终前 带着对射他之人的怨气,带着对宋江的不满,你不让我做好 寨主,我就给你出个难题。

托塔天王名动江湖,何等孤高自傲的人物。阴沟里翻 船,被人毒箭所中,内心何其不平。临终毒誓,耻于提及此 人姓名,以“射死我的人”为称呼,咬牙切齿的仇恨,合乎 情理。

一定要将此说成宋江偷换概念,则有疑邻偷斧的味道。 觉得宋江是凶手,就把他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往凶手的位置上 对照。

吴观点五:宋江不着急报仇,原因是居丧期间,不可用 兵。后来,他照样用兵打北京城、打大名府,打了好几仗, 就是不打曾头市报仇。为什么? 因为没仇。后来,一直到了 第二年的春天,宋江才兴兵去打曾头市。

【质疑】

假设作者论断准确,晁盖中箭是宋江策划。那么,按宋 江的谋略智慧,不会以此方式处理,因为这容易引起怀疑。 他必然要高调行事,做出不共戴天的姿态,全力出兵攻打曾 头市。越高调,越证明宋江同晁盖的感情深厚,越能得到兄 弟们的认可。宋江没有心虚。反过来可以证明,此假设不成 立,晁盖中箭之事确与宋江无关。

至于宋江为何不急着报仇,道理很简单:一是晁盖临终 誓言给宋江合法继任出了难题,故打曾头市时机不成熟;二 是宋江需要利用其他战事来转移梁山与曾头市的矛盾;三是 代理时间越长,老大的位置越稳定。权力在于使用,谁在使 用权力,权力就在谁那里。曹操与汉献帝不就是如此吗?

权力的交接需要时间过渡。曾头市与梁山仇恨是有的, 秋后算账也是必然的。但何时出手、何时清算,才是宋江权 衡的关键。

吴观点六:宋江攻打曾头市,曾长官写信求和,提出讲和的条件:归还马匹;犒劳三军。而宋江也承认说,“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似乎晁盖死了,和他们根本就没什么关系。答应讲和的条件是:归还马匹;交出夺马的郁保四;犒劳军士。

【质疑】

先看曾家求和书的原文:

曾头市主曾弄,顿首再拜宋公明统军头领麾下:日昨小男,倚仗一时之勇,误有冒犯虎威。向日天王率众到来,理合 就当归附。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更兼夺马之罪,虽百口 何辞!原之实非本意。今顽犬已亡,遣使讲和。如蒙罢战休兵,将原夺马匹尽数纳还,更赍金帛犒劳三军。此非虚情,免致两伤。谨此奉书,伏乞照察。

这封降书的创作背景是曾长官折了两个儿子之后,要 史文恭写书投降。史文恭也有八分惧怯,随即写书,令人呈 给宋江。史文恭有意求和,自然不会写自己放冷箭,很笼统 地说“奈何无端部卒施放冷箭”。古今道理相通,君不见当 下出现事故,查到最后,背锅的都是临时工,这个无端部卒 也是“临时工”。

吴闲云先生说,宋江方面回信了,信中也提道“梁山泊与曾头市,自来无仇”。但此信息是不完整的,漏了关键的两点:第一,回信是吴用军师写的,并非宋江;第二,此信内容基本全是假话,是用来麻痹曾长官的。

宋江看罢来书,心中大怒,扯书骂道:“杀吾兄长,焉肯干休!只待洗**村坊是吾本愿!”下书人俯伏在地,凛颤不已。

吴用慌忙劝道:“兄长差矣。我等相争,皆为气耳。既 是曾家差人下书讲和,岂为一时之愤,以失大义?”随即便 写回书,取银十两,赏了来使。回还本寨,将书呈上。

曾长官与史文恭拆开看时,上面写道:“梁山泊主将宋 江,手书回复曾头市主曾弄帐前:国以信而治天下,将以勇 而镇外邦,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梁山泊与曾头 市自来无仇,各守边界。奈缘尔将行一时之恶,惹数载之冤。若要讲和,便须发还二次原夺马匹,并要夺马凶徒郁保四,犒劳军士金帛。忠诚既笃,礼数休轻。如或更变,别有定夺。”

结合后文,便知此回信完全是吴军师的计策,主要功效是用来迷惑敌人。而后派出时迁、李逵等五人诈做人质。 提出要郁保四,是为策反之用。最终,按计划进行,策反郁 保四,骗史文恭深夜劫寨,落入圈套;再让李逵等人内乱法 华寺,攻城拔寨。

黄盖诈降,曾投书曹操。若以此内容作为黄盖不满周 瑜的证据,自然是谬之千里。宋江回信亦同此理,目的在于 假装接受求和,当然会弱化双方的仇恨,放松对手的警惕。

吴观点七:吴闲云先生做出推测,林冲借用敷药机会毒杀了晁盖。

“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支药箭。晁盖 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注意看,是在林冲敷了药以后, 才发现晁盖中了毒的。那么,试问林冲怎么就知道他中了毒 呢? 从夜里中箭到天明回寨,没发现他中毒;从回寨后到拔 箭时,没发现他中毒;从拔箭后晕倒了,没发现他中毒。偏 偏一敷药,就发现中毒了。这还不可疑吗?

梁山好汉中,也只有林冲有敢杀老大的冲动! 晁盖推 辞时,林冲把晁盖推在交椅上,叫道:“请勿推却,若有不从 者,将以王伦为例! ”你看,作者早在晁盖登基之时就埋下 了伏笔:林冲居然说过要把晁盖以王伦为例的话!

【质疑】

作者将林冲作为凶手,证据很单薄:林冲有机会接近 晁盖、林冲发现晁盖中的毒箭。臆断的成分多,误断自是 难免。

事实上,此次战役,林冲处处保护晁盖。曾魁冲向晁 盖,林冲主动出战;两军混战,林冲、呼延灼紧护定晁盖, 东西赶杀;晁盖夜袭,林冲相谏并提出自己带兵劫寨;晁盖中箭,林冲引军接应……

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支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 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 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支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 语不得。林冲叫扶上车子,便差三阮、杜迁、宋万先送回山 寨……林冲领了众头领,不去抵敌,拔寨都起,回马便走。

从文中可以看出,晁盖中箭后,梁山出征的带头人就 是林冲。种种善后之事,治病、送晁回山、领军撤退等都是 林冲主导。

叫人取金枪药敷上自然也是林冲的责任了。何况是“叫 取金枪药敷贴”,不是林冲自己动手。一堆人围观,如何来 下毒一说? 林冲又不是安道全,哪里来的毒药?

至于提及的天明回寨,没发现中毒;拔箭时没发现中 毒,偏偏一敷药,就发现中毒了。要知道,三更时刻,晁盖 劫营,中计后拼命厮杀,混战之中,谁顾得上查验病情。 两军混战杀到天明,各自归寨。敷上金枪药,药不对症,就 知中了毒箭。谁发现毒箭,谁就是最大嫌疑?此理不通!

林冲杀王伦,主要是王伦气量狭窄,容人不得,且有吴 用煽风点火。事出有因,并非林冲冲动。

吴用先推举林冲为尊,叫道“如有不服者,将王伦为 例”。林冲坚决要让晁盖为首,事态紧急,由不得推来推去, 于是叫道“今日事已到头,请勿推却,若有不从者,将以王 伦为例!”

林冲讲“以王伦为例”的话,是受吴用军师之启发,本 意是要当机立断,目的是稳固晁盖地位,何曾有丝毫把晁盖 “以王伦为例”的意思?

将林冲想象为嫌疑凶手,估计施耐庵先生都要愕然。 而姚看江湖的推理中,更是将杨雄、石秀作为嫌疑凶手。想 象可称道,逻辑多漏洞。有机会、有能力只是前提,有作案 原因、作案证据,方可定案。

解读经典,出新意固然重要。但主观的因素多了,难免 会失之偏颇。说到底,要多些胡适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