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碑文变迁记

一个人的是非功过要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所谓盖棺 定论。

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圣人孔子,公元前 491 年逝世。 身后 500 年追封褒成宣尼公,再跃为褒尊侯,再被尊先圣、 太师;身后 1500 年升格玄圣文宣王,又晋级文宣帝,再为 至圣先师;身后 2500 年成为批斗对象……孟子在死后 1300 年,被宋神宗封为“邹国公”,才过了 300 年,又被朱元璋罢去公爵,搬出孔庙。可见,盖棺容易, 定论很难。

黄文炳,无为城通判。忠君爱国,追求上进,政治敏 感,浔阳楼发现宋江反诗,立即举报。后又识破吴用与戴宗 计策,力劝蔡九知府将二人处决。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得宋 江。之后,宋江聚三百余人攻打无为城,捉住黄文炳,李逵 将其活剐处死。北宋官方如此记录:政和七年七月,梁山贼寇晁盖等人,率数万贼兵,趁我不备,突袭江州。攻我城池,扰我百姓。蔡知府临危不惧, 指挥得当。以数百官兵,护卫城池,固若金汤。相持数日, 贼无计可施。

七月三十晚,月黑风高。蔡知府身先士卒,亲率百余精壮士兵杀入贼营,斩获无数,血染江水,贼兵溃败。通判文炳,追敌过前,误落贼手,誓不投降,被贼杀害。知府起陵园,立碑以纪之。

黄公文炳,字子明,参赞军事。忠君爱国,才能兼备。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浔阳楼一诗,识囚犯宋江之反心,江州府一信,知梁山贼寇之计谋。

如此忠臣良吏,误落贼寇之手,朝廷为之惋惜,蔡某为 之痛心,同僚为之扼腕。上托天子英明、垂裳而治,又得重 臣贤能、天下平治,梁山跳梁小丑,岂能猖狂几时? 贼亡之 日,黄公可含笑九泉矣。

江州府蔡某 敬立 政和七年十月

宣和四年,感怀于天子圣德之垂照,朝廷怀柔之恩义, 梁山全伙受招安。皇恩浩**,宋江被赐破辽都先锋。

见到邸报,江州新任知府曹包,立刻学习朝廷精神。无 时,宋江移函。

知府大人台鉴:

……江湖传言,多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昔年弟绛侯之灾,含冤牢狱。文炳兄贤明通达,屈身相 交。言谈甚欢,相见恨晚。秉烛夜谈,通宵达旦。后弟为梁 山所挟,黄兄只身相救,途中遇难,诚令人锥心涕然。

弟屈身梁山,心系朝廷,时刻教导众人向善,以期归 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宋江有幸,终再归正统……破辽都先锋宋江顿首

宣和四年三月

曹大人令人于前,跋涉于荒芜之路,觅到黄文炳墓前。砸去旧 碑,换上新碑。碑文如下:黄公文炳,无为通判。忠君爱国,才能兼备。与都先 锋宋江相逢浔阳楼,一见倾心,英雄相惜。皆怀忠君心,常 谈报国志。二人共抗贼寇,黄公不幸身殒。

然拳拳忠臣之心,万民景仰;浩浩知己之情,高山流水。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江州知府曹某 谨立 宣和四年五月又一年。

宋江破大辽,扬我国威。再剿田虎、灭王庆、定叛乱。天子龙颜大悦,加封宋江为保义郎,正受皇城使。又于光禄寺大设御宴,钦赏宋江锦袍一领、金甲一副、名马一匹。

目睹朝廷之厚爱,曹知府又自可靠渠道得悉:宋大人对 昔年江州之事念念不忘,对黄某之恨耿耿于怀。

曹大人立即亲作碑文,令人更换。荒草寂寂,冷风凄 雨,缓缓立起新碑,格外醒目。

黄文炳者,饱读经书,却阿谀谄佞,嫉贤妒能,惯行歹事。昔年皇城使公明,潜居江州。黄某穷尽心思,设计陷害,保义郎千金之躯,落入贼手。然正气浩然,道德动天,感化众人,齐归天朝。黄某多行不义,暴毙家中。

天日昭昭,不可欺人。立碑为纪,警示后来。

江州府 立

宣和五年五月 不知何时,一农人垒猪圈围墙,将石碑搬去,恰好。

大宋忠臣黄文炳,墓地荒芜,遍地野草,终不知在 何处。

而他也早已被大宋人民所遗忘,就如不曾被记得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