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全面恐慌与全面辉煌——危机带来机遇 1.恐慌,大恐慌!

在中国,许多人都有“怕什么来什么”的感觉,但是在华尔街,人们的观点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越是怕一件事,那么这件事便不会发生,具体到经济领域就是,当人们普遍担心市场会崩溃的时候,市场便不会崩溃,因为这种恐惧感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就能避免市场的崩溃。但是1907年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却证明这种观点不过是华尔街银行家们的自我安慰,事实告诉我们,还是中国的那句老话靠谱。

1907年的美国人,普遍都已经嗅到了风暴将要来临的味道。由于20世纪最初的几年里,大多数州注册银行不能经营遗嘱、房地产等信托业务,于是银行家们便将自己一些需要此类服务的客户介绍给信托公司。但是令银行家们没有想到的是,信托公司为了获取资金,进行高利润的风险投资,采用了股市投机者们的运作方式。

信托公司利用客户的股票、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大量贷款,然后进行投机行为。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信托公司将绝大多数资金都用于投资,并没有像一般的商业银行一样,保留一定额度的现金储备,因此面对市场动**,抵御能力十分有限。

除了信托公司的投机行为之外,铜业、采矿业以及铁路行业的过度投机,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银根紧缩也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的最终形成。

这一年,美国就像一个流落于危机四伏的丛林中的小姑娘一样,随时都有可能遭攻击,但是谁也不知道危机将会来自何方。直到1907年10月已经过去一半的时候,人们感到只要再撑几个月,这一年就能安然无恙地熬过去了,但是这时候危机却悄然而至。

这场危机源自一个并不确切的传言,1907年10月21日,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一,在华尔街工作的人们无精打采地走进各自工作的大厦,他们像今天绝大多数上班族一样,正为漫长的一周刚刚开始而感到郁闷,然而这一天的一个传言却打破了华尔街上的宁静。

谁都不知道摩根财团和古根海姆财团将要联合开采阿拉斯加的新铜矿的消息究竟从何而来,但是它却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了纽约。有人认为,新铜矿的开采将会导致铜价下跌,于是这一天美国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开始下跌,仅仅两小时内便暴跌了35点。虽然这对联合铜业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股市就是这样,有涨就有跌,有赚就有赔,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普通的股市震**,在美国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后直接点燃了1907年美国“大恐慌”的导火索。

由于当时的美国,铜业是个十分赚钱的行当,那些大搞投机的信托公司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大蛋糕。美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博克信托公司为了牟取暴利,事先囤积了大量联合铜业公司的股票,所以联合铜业股票大跌之后,尼克博克信托公司损失惨重。

尼克博克公司在经营上的失利,引发了客户们的恐慌,人们都知道一般的信托公司都不会存多少现金,所以客户们都争先恐后地前去排队取款。1907年10月22日星期二,18000名储户排队在信托公司门前挤兑现金的景象震惊了全纽约。许多投资其他信托公司的普通投资者们受到尼克博克公司的影响,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资产来,一场席卷全纽约所有信托公司的挤兑现金狂潮即将形成。

对处于华尔街金字塔顶端的摩根家族来说,他们对危机的预警显然要比普通民众更加灵敏,早在摩根财团和古根海姆财团将要开采新的铜矿这一消息传开之后,摩根财团便已经意识到了危机的临近。那时候皮尔庞特正在弗吉尼亚州参加一场宗教活动,正在享受着远离世俗的宁静,但他没能惬意多久,便收到了从华尔街23号发来的加急电报。

在接到电报之后,皮尔庞特预感到,这个流言出现在美国经济最为危险的时刻,很有可能会导致危机的发生。但是皮尔庞特知道自己不能在这时候回纽约,经过精确的推测,他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动身的话,那么自己回去就会恰好赶上危机爆发的时刻,“摩根财团的老板突然回到纽约”这样的消息无疑会给危机火上浇油。

经过一番仔细的考量之后,皮尔庞特挑选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启程返回了纽约,他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危机即将从尼克博克公司向其他公司蔓延的时刻,当人们看到皮尔庞特轻松自如的身影出现在纽约火车站的时候,全都松了一口气,他们觉得摩根先生应该有十足的信心去解决这个“小麻烦”。

回到纽约之后,联邦政府便将处理危机的事务全权交给了皮尔庞特,随后他组建了一个由青年银行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尼克博克公司的账目进行了一次彻查。在对这家全美第三大信托公司的账目进行了全面彻查之后,皮尔庞特发现账目亏空大得吓人,如果硬要注资救活这家公司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当尼克博克公司宣布破产的时候,无数聚在公司门前等待兑换现金的投资者们陷入了惊恐、悲伤的情绪之中,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赔掉的是自己一生的积蓄,以后等待着他们的将是衣食无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在绝大多数的经济危机中,罪魁祸首都是那些大投机者,但是最终受害者却都是无辜的普通投资者。

皮尔庞特虽不是冷酷无情的人,但是他知道想要扑灭这场危机,抛弃尼克博克公司以及近两万名的普通投资者是必要的,这是一次战略上的撤退,只有放弃这个包袱,才有余力在下一波危机到来之际建立起稳固的防线。

不久之后,尼克博克信托公司总裁查尔斯·巴尼在绝望之际开枪自杀,成了这场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