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捕获“闪电”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闪电可能是人类认识到的最早的自然现象之一,在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和壮观的光现象下,闪电的威力深深刻在人类的脑海里。经过对“莱顿瓶”的研究,我开始思考闪电和电火花之间的区别,当时有一些人已经宣称,闪电和电火花可能是同一种东西,不过这遭到了教会的反对。教会的人相信,闪电是神圣的,是不可制造的,它只存在于天外的上帝之手中。虽然我对教会的观点不敢苟同,但是我不会去贸然断定究竟谁对谁错,于是我打算通过客观的观察和试验来验证事情的真相。

费城的雷雨天气很多,这方便我更好地观察闪电,通过大量观察,我发现了闪电和电火花的相同之处,而且通过实验对这些相同之处做了总结:1.都产生耀眼的强光;2.光的颜色十分相似;3.都具有弯曲的方向;4.迅疾地运动;5.都会被金属所吸引;6.都有爆炸声;7.存在于水或冰中;8.撕裂或震动通过的物体;9.击毙动物;10.熔化金属;11.使可燃物着火;12.有硫磺味。

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一论断,让人们走出“天火”迷信,我决定亲自动手捕捉“天火”。

为了捕捉闪电,我先是做了一个特殊的风筝,这个风筝的骨架是由两根质量很轻的杉木钉成的十字架,再用一块丝绸的四个角分别固定在十字架的四角上。在做完这一切之后,我又将一根细铁丝固定在竖着的那条杉木的顶端,使铁丝超出风筝顶部约20厘米,以作为捕捉“天火”的“诱饵”,最后我将控制风筝的丝线与铁丝的末端相连,并且在风筝线上系了一把铜制钥匙,好用它将电引到“莱顿瓶”中。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阴云密布,这可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我期待已久的绝佳的机会到来了。我叫上了儿子威廉,拿着“莱顿瓶”和早已制作好的特殊风筝,跑到自家附近的田野上捕捉“天火”。

由于当时风势正猛,所以我和威廉没费什么力气就将风筝放到了空中。不一会,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席卷而来,我和威廉在风雨中尽力将风筝放高放稳,现在想来,当时那副场景实在有些滑稽,不过我们父子二人却乐在其中。

雨越下越大,我和威廉的衣服很快就被淋湿了,我把风筝线交给儿子,同时还用一块干绸巾将威廉的手与风筝线隔离开。我让威廉拉着风筝线躲进旁边的稻草屋里,而我则自己站在铜钥匙的旁边准备接收雷电所放出的电。

突然,一道耀眼的闪电在天空中划出一个“之”字,紧接着几声震耳的脆雷声滚滚而来,威廉在我的嘱咐之下紧紧拉着风筝线。威廉忽然激动地向我叫起来:“爸爸,‘天火’来了!看风筝线!”我将目光转移到风筝线上,看到线上的根根纤维都竖了起来。

这时候我着了魔一般,试图用手靠近铜钥匙,说时迟那时快,一道电光划过,我的身体瞬间发麻起来。这时候我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捕捉“天火”上,根本无心理会自己被电击的痛苦,我让威廉从袋子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莱顿瓶”,随后我用“莱顿瓶”上的金属球接近铜钥匙,将电存储在其中。就这样,我们成功捕获了所谓的“天火”。

现在想来,我发现当时的自己真的是太过疯狂了,那样的试验无疑是十分危险的,我没有在试验中丧命,完全是侥幸逃脱。后来我听说在我做过这个试验之后,一个叫李赫曼的俄国科学家为了证明我的试验的真实性,重现了那次实验,但他却不幸被电死了,这着实令我伤心了一段时间。

证明了闪电只不过是自然界中比较剧烈的放电现象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避免闪电雷击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灾难。当年9月,我将一根铁竿竖在我屋子上面,然后在下端绑了两个铃铛,一直延伸到我的屋里。我这样做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试验我的理论,我相信闪电是可以被预防的。

一天夜里,我被楼梯上响亮的劈啪声惊醒了。我跳了起来,开门出去,我能感觉到铃铛内的铜球不是像往常一样颤动,而是被支开,离开两只铃有一定的距离。突然,我看到铃铛上发出一道火光,有很响亮的劈啪声从一只铃传到另一只铃,看上去有我的手指般粗细,这时,整个楼梯亮如白昼,亮到人们可以捡得起一根针来。

这样的实验让我知道,闪电并不可怕,只要予以适当的引导,恐怖的闪电也会被化解。当我将自己对闪电的研究在英国皇家学会宣读后,几乎是马上就在当年的《学会记录》上发表了。1753年,皇家学会以“神奇的电学实验和观察”授予我哥德弗雷·科普利爵士金质奖章。

获得这些荣誉对我来说并不是最开心的事情,最令我骄傲的是不久之后具有实用价值的避雷针便研制成功了。1760年第一个避雷针安装在费城的一所大厦顶部,此后20年的时间里,仅仅是费城就安装了四百多个。就连曾经对我研究闪电反对呼声最高的教堂,也都安装上了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