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缠斗李鸿章,先赢后输气煞人

眼看着对法战争倒向了中国一方,但清政府却在李鸿章的带动下同法国人签订了不平等和约,罢兵言和,单从这一点看,虽然左宗棠对清政府是立下了赫赫功劳,可是在当时的政治地位上来讲,他依旧不及李鸿章。说来也是左宗棠的悲哀,就他的功绩,单是收复新疆这一片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足以永垂不朽了,左宗棠也可以说是生活在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阴影之下。曾国藩被后世很多人称做晚清第一人,他平定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起义,是为大清中兴的第一人。况且,曾国藩对于朝廷的忠心耿耿,也无疑为自己平添了厚重的砝码,所以比不过这个湘系鼻祖,左宗棠没有什么好说的,况且左宗棠自己也是比较敬重曾国藩的,虽然他嘴上从来没有这样说过,但是从他给曾国藩的挽联上我们就可以略知一二。而且左宗棠为人骄狂,向来骄傲自大,但他称呼曾国藩还是比较得体的,他称对方为“涤生”,叫了一个号,虽然也没有用很尊敬的字眼,但是如果我们看到左宗棠对于其他人一律直呼其名的做法时,就知道,其实左宗棠对于这个湘系老大还是非常尊敬的。然而,比不过“再造玄黄”的曾国藩,左宗棠也斗不了李鸿章。

曾国藩退出舞台之后,李鸿章逐渐上位,成为了翻云覆雨的二把手,中国之后三十年的历史大多都和他有脱不开的关系,李鸿章死后,慈禧太后甚至老泪纵横,在京师为李鸿章建祠纪念,是为清朝官员唯一一人。李鸿章称曾国藩为老师,可以说,左宗棠生活在这对师生的夹缝当中。他的官场生涯,也可以说成一半是和曾国藩的对立史,一半是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史。对于左宗棠和曾国藩的矛盾形成以及淡化,前文已有交代,不再赘述,那么他和李鸿章的矛盾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一点,依然和两人的性格有关系。

早在曾、左二人合力攻击太平军的时候,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就渐渐开始萌芽了,当时曾国藩算是这些湘系文人中的老大,所有的湘湖子弟无不唯他马首是瞻;而左宗棠由于多年积攒下的人气、名望,在湘系之中也可以说是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而李鸿章则是精明干练,才华出众,在湘系将领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曾国藩是理所应当的老师,左宗棠资历老,但是李鸿章会做人,势头也很猛,被曾国藩称为“丁未四君子”之首。大家商讨军事、探讨时局,都少不了有意见相左的情况,可以说,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话说1864年,太平天已经成了网中之鱼,清军正规绿营军、曾国藩的湘勇、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勇,再加上杂七杂八的常胜军、常捷军,长枪短炮一齐指向了垂死挣扎的太平军。洪秀全此时早已是沉迷在自己的幻想当中不能自拔,闭目塞听,昏庸透顶了,还好有李秀成这个年轻有为的忠王为他出谋划策,打点事务。说起李秀成的用兵之道,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只是后来终究双拳难敌四手,他又没有最终拍板的权力,最后兵败被杀。

有了李秀成的苦心操办,曾氏兄弟在围攻天京时很吃力,朝廷就下诏书催促李鸿章携淮勇助战。李鸿章这个时候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因为自己一直把曾国藩称做老师,曾又是湘系老大,这个时候湘军和太平军打得正是火星四溅,凭借湘军的势头,敌军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到最后曾国藩肯定会拿下天京。所以自己一旦举兵介入,一来会让曾国藩感觉很没面子,二来如果被认为抢功,那就更加不值了。有了这样的想法,任凭朝廷屡屡告知李鸿章,让他出兵合围天京,然而他都推辞不去,反而转头南下攻袭浙江,浙江在左宗棠楚军的攻打下早已无力再战,李鸿章大军一到,这里的太平天势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到了7月,湘军用火药轰塌天京城墙数十丈,成功攻破天京城,曾家兄弟独成大功,一时间喜极而泣。事后,曾国藩握着李鸿章的手,对他说道:“我曾家兄弟的脸面,全是仰仗你才得以保全啊!”从此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眼里,关系又进了一步。然而李鸿章把老师曾国藩哄高兴了,却点燃了左宗棠这个炸药桶,在左宗棠看来,李鸿章发兵浙江,完完全全就是看到自己把李世贤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了,追身上来“补一刀”的,对于这样不耻的行径,左宗棠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于是他立即上奏参了李鸿章一本,状告此人“越境掠功”,然而李鸿章也不是吃素的,两人就你来我往,口舌相争。但说到底还是仗打赢了,天子龙颜大悦,挨个行赏,左、李二人都被封了“伯”,算是给两人作了和解。但是从此以后左宗棠和李鸿章的矛盾也就公开化了,以至于到了后来双方多互相攻击,寸步不让。说到底,和曾国藩闹僵、同李鸿章为敌,其实这也是和左宗棠的个人性格密不可分,左宗棠的坏脾气,一辈子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不论是诸多儒生眼中的“完人”曾国藩,还是朝廷支柱李鸿章,甚至于救过他命的郭嵩焘,他都一一开罪光了。以至于一些并没有很多瓜葛的人,也在说不清道不明的政治旋涡中受到了牵连。

《清代野记》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载,说是左宗棠随曾国藩办理军务的时候,曾在湖南招募楚军,其中有一个安徽桐城人,名叫陈万春,农户出身,没什么文化,但是他作战勇猛,不怕死,又有一身好力气,所以剿灭太平军、攻破捻军、平定回民暴乱时,这个人立了不少功劳,最后得了一个记名提督的职位,并赏穿黄马褂。但是记名提督和提督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只是个虚衔,后者才有实际意义,陈万春没有文化,大字不识一个,又是汉人出身。据记载,清末因为军功被授记名提督的人有八千多,总兵更是上了两万,所以想要谋个实缺无异于天方夜谭,陈万春感觉自己在这里也混不出什么前程,就去向左宗棠辞行,打算回家。没想到刚说了几句,左宗棠就叫了起来:“回家?你的印子可比我的大好多呢!”原来朝廷已经任命陈万春为肃州挂印总兵了,只是公文刚到,陈万春还蒙在鼓里。这个挂印总兵比一般总兵高出一点,直接受皇帝节制,不归总督统领,因此左宗棠就开玩笑说这个印子比他的“还大”。陈万春是高高兴兴走马上任去了,可是左宗棠心里却起了疙瘩,他老早就给朝廷上过折子,举荐过肃州挂印总兵的人选,朝廷一直没有答应,而这新上任的陈万春不是他举荐的。所以,左宗棠就怀疑起来,陈万春斗大字不识一个,一定是投靠在李鸿章帐下才得保举的。于是,在随后的两年里,左宗棠没少给这个总兵大人脸色看,陈万春也在到任两年后称病回家了。

其实,陈万春当时能得到总兵这一个职位,并不是得到了李鸿章的保举,而是当时同治皇帝按着花名册选放外官,手上毛笔蘸墨太饱,一滴墨水滴在了陈万春的名字上面,天子出手,白纸黑字,改不了的,同治只能将错就错,说:“那就此人吧。”于是陈万春幸运地当上了肃州挂印总兵。只可惜在犬牙交错的政治角力当中,他又迅速地给大潮淹没了。陈万春的例子虽然算不上明显,但是从中依然可以嗅出李、左二人之间浓烈的硝烟味道。

和曾国藩的克己自省不同,李鸿章对待政敌就多了几分攻击性。左宗棠当年一纸状书差点要了曾国藩全家老小的命,但即便如此,曾国藩也只是八年不再理左宗棠而已,隐忍功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李鸿章就不一样了,他没有把自己当成“孔丘再世”,也不愿意去博取这个虚名,一旦到了斗争的时候,从来不妥协后退,必要时,还会耍耍手腕,将自己的政敌扳倒在地。在曾氏家族光华退尽之后的几十年里,李鸿章和左宗棠还有过几次重要的正面冲突,总结起来,可以说左宗棠是十战九胜,却在最后遭遇了垓下之战,被对手重重地摔倒在地。

在1868年两人联合剿捻的时候,双方就爆发了一次冲突,当时捻军首领张宗禹在李鸿章麾下部将刘铭传的穷追猛打之下翻身跳水,生死不明,李鸿章上报朝廷说捻军全军覆没。左宗棠却很较真,认为张宗禹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抓住这一点狠攻李鸿章,还派出人沿河打捞、搜捕。这一幕和当年曾国藩的“幼天王”事件十分相似,还好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李鸿章不是朝廷的隐患,也不是慈禧削弱的对象,天子论功行赏,两位大臣都得到了荣升,于是这件事也就这么过去了。虽然没有论罪,但是李鸿章还是给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回头愤愤不平地抱怨说,左宗棠就是曹操第二,心怀叵测,品行差极了!这一仗,算是李鸿章吃了亏。

到了1875年,慈禧太后的江山北有沙俄窥伺并占领伊犁,西北有阿古柏自立为王,东南有日本扰乱台湾,整片土地恰似给人团团围住,纷纷而来的外扰让统治者头疼不已。慈禧召集大臣展开廷议,按照李鸿章的意思,西北塞防可以放一放,将主要的财力、人力集中到东南海防,毕竟新疆人民穷困,土地贫瘠,没有动武的必要。而和他站在对立面的必然是左宗棠,左宗棠力主出兵西北,收复新疆。于是双方又是一场口舌较量,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按照常理,左宗棠的观点是很占理的,但是李鸿章精于宦海沉浮,很多官僚都倒向他的一边,甚至于左宗棠很看好的沈葆桢也赞同弃塞保海,所以李鸿章就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还得慈禧自己拍板。好在慈禧终究不敢背上葬送大片国土的罪名,思前想后,还是同意了出兵西北,并且准许左宗棠借外贷充做军费,讨伐阿古柏。当然李鸿章也给左宗棠架了一肘子:左宗棠出关,奏请抽调几支军队征战,分别是刘铭传的淮军部队、宋庆的豫军部队、张曜的嵩武军,这几支军队都算是劲旅,兵精将勇,行军打仗很有一套。可刘铭传是李鸿章的嫡系,到了最后,刘铭传称病不肯出征,宋庆也被李鸿章调回了河南,这样一来,就只有张曜的嵩武军随同左宗棠远征西北,左宗棠西征大军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但无论如何,从慈禧认定“海塞并举”这个结果上看,又是左宗棠赢了对手。

总体而言,二人之间的缠斗,李鸿章虽然在同僚当中支持率比较高,但是左宗棠凭借自己多年积攒下的清名,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认可,所以说在类似这样的事件当中,左宗棠几乎“逢战必胜”,还是占了不少便宜的。

但是若拼手腕,左宗棠却比不过李鸿章。到了1883年,李鸿章瞅准机会给了中国首富胡雪岩致命的一击,顺势扳倒了这个在中国商界风光了二十年的领军人物。胡雪岩一倒,就等于斩断了左宗棠的臂膀,要知道,自两人杭州城初相遇之后,胡雪岩帮助左宗棠贷款买粮,购置枪炮,帮了很多忙,如果没有胡雪岩的金元从旁接应,左宗棠的事业是远远不会达到这个高度的。胡雪岩出事的时候,左宗棠还被蒙在鼓里,待到胡雪岩给人抄了家,一切都已经成了定局,左宗棠也无力回天了。这一招“排左先排胡”等于一下子抽走了左宗棠的经济靠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左宗棠往后再想要筹钱,就远远不是一个“难”字了。李鸿章这一招,手段异常狠毒,斩断了左宗棠的经济支撑点,带走了左宗棠合作二十年的至交,把左宗棠气得浑身发抖。在李鸿章指控胡雪岩的状书里,还涉及到了左宗棠本人,状书里所述:胡雪岩在帮助西征大军借钱的时候,曾经私自提取出十多万两银子划归到自己的账下,左宗棠身为西征统帅,理应一并问罪。到了最后,胡雪岩家业全部被查抄,胡家从此一蹶不振。李鸿章这一次算是完胜对手,比起以往左宗棠取得的政治胜利,这次“倒胡”,真可以说是命中要害,而前面那些事端,仿佛都不值一提了。

紧接着,中法议和之际,李鸿章又把枪口对准了左宗棠的亲信部将王德榜、刘。他指示潘鼎新、刘铭传构陷上述二人,将他们除去兵权,流放充军。这个时候,左宗棠已经是74岁的高龄了,消息传来,左宗棠又急又气,拍案大叫,恨不得马上就为这两员爱将平反昭雪,不料随后又一道消息传来,李鸿章和法国人签订了和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左宗棠一听,顿时头重脚轻,眼前发黑。如果说扳倒胡雪岩,将王德榜、刘查办充军是斩了左宗棠的左膀右臂,那么这一次《中法新约》的签订,就等于是给了左宗棠致命的一击。左宗棠自己也知道,遭遇这一连串的打击,他也许是时日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