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战李世贤,修理德克碑

“问鼎”一事过去没多久,杭州告急。当时杭州城内的巡抚叫王有龄,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好友。当下太平军在李秀成的率领下兵临杭州城下,王有龄自知不能守,便赶紧发文书给曾国藩求救。曾国藩接到告急文书之后,并不十分热心。因为江浙地区有两大势力,一个是曾国藩,另一个就是两江总督何桂清,两大势力明争暗斗,彼此倾轧。王有龄是属何系,早先就以曾国藩属私人军为由,不给湘军提供粮饷,而且后来湘军将领李元度因守卫失职畏罪脱离曾国藩,临走前卷走大量财物,被曾国藩上书弹劾并派人缉拿,也是王有龄大胆收留了李元度。这一切使得两人的关系很不友好,曾国藩也是想借太平军之手除掉王有龄。于是,在曾国藩的指示下,左宗棠在浙赣边境徘徊不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十二日,王有龄自杀身亡,杭州城破,曾国藩这才命令左宗棠火速赶到杭州,督办杭州军务,并顺带奏请朝廷,由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一职。

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底,左宗棠率兵9000人,进攻浙江。这一次的对手,还是侍王李世贤。早在乐平一战,李世贤就吃到过左宗棠的苦头,这一次依然是心有余悸。主将心怯,战事自然倒向清军一边,一开始,左宗棠就打了几个胜仗。按照惯例,左宗棠打一步蹲个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因为仅从军队数量来看,双方实力悬殊,楚军不足一万,而李世贤在浙江拥兵十余万,一不小心,就会被合围生吃。

当年三月初,楚军攻遂安县城,左宗棠以偏师佯攻附近羊村,以牵动城内太平军,又令部将陶鸿勋、丁长胜从城后袭击,黄少春、朱明亮在一旁接应。这一招诱敌深入、三面出击的战略使得太平军遭遇三方夹击,溃不成军,于是遂安告破。

打破遂安之后,左宗棠又率领部队进攻江山,在清湖大败李世贤,差一点将其活捉。此后,两军又在石门、花园展开了激战,太平军节节败走,退守金华。五月,楚军再破浙西重镇衢州,李世贤弃城撤走。

虽然得了衢州,李世贤却趁机再度攻克了先前被清军攻克的遂安。左宗棠在遂安原本是留有驻军的,但是这样一来,他也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兵力不足,很难与动辄十几万的太平军相抗,而且在江浙一带来回往返,几经折腾,将士叫苦不迭。然而另一边,坐在朝堂之上的慈禧太后才不会管这些将士的辛苦,一个劲儿地催促左宗棠“克复杭州”。

这个时候,一个美国人出现了,他的名字叫华尔。早在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华尔就经由苏松太道吴煦出面、上海富商杨坊出资,组织了一个百余人的洋枪队。后几经整改扩充,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已经发展到了五千人,清廷下旨授予华尔参将的身份,华尔故将其部众命名为“常胜军”,归湘军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江苏巡抚李鸿章节制。而此时听到左宗棠在江浙一带和李世贤对峙,李鸿章便将常胜军调去宁波助战。

久居深宫的慈禧等人对于这支玩洋枪洋炮的队伍很是好奇,自家的鸟铳打人也不疼,自家的兵将冲锋也不猛,于是就算这支军队索要高出绿营军几倍的报酬,这些执政者也不会皱眉头。而作为一个冒险家,华尔此行就是为了历险而来的,就像各国的传奇历险小说中写的那样,主人公乘风破浪,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恰巧这个国家遇到了暴乱,国王遭遇险境,他凭一己之力帮助国王重新回到王位,然后获得了大量的赏赐。因此,华尔认为自己收取高额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历险小说中的英雄们一样。除此之外,他还会指使部下劫掠村镇,缴获“战利品”。

左宗棠对于这批外来的雇佣军没有什么好感,他认为,这些人吆吆喝喝地朝太平军开几炮,就得到了大量的报酬,而与此对应的是国内连年征战,极度缺饷,大清朝国库亏空。相反,自己的楚军出生入死,粮草自备,并且都是私人武装,华尔的“常胜军”只不过有件好看的外衣而已。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合作还是不怎么舒坦的。再后来,常胜军在宁波打击太平军,顺道勒索宁绍台道史致谔未遂,便向朝廷上告。史致谔是左宗棠推荐保举的,而且又在左宗棠的属地,于是左宗棠决定上奏。

左宗棠上折说道:“虽借外国兵力暂保孤城,然主弱客强,终非长久之计。”继而他又说洋枪队耗费太多钱粮,却未见成果,这些人屡屡横行街市,久为百姓所诟病。实际上,反反复复都在重复一个意思,就是国家应该防这些人“生变”,而且自己也不愿再和这帮洋鬼子合作了。

朝中大臣对于左宗棠的这个折子是比较赞同的,尤其是李鸿章。他认为上海的那些官僚已经将洋人宠得不像话了,于是便去请教老师曾国藩。

曾国藩是孔孟出身,一直幻想着能够用儒学教化世人,于是他给李鸿章的建议是“忠信笃敬”四个字。意思就是要李鸿章暂时“抚而用之”,用儒学感化洋人。李鸿章也觉得,这个时候和太平军正打到关键的时刻,不能搞自我削弱,也就倒向了洋人一边。得不到曾、李二人的支持,左宗棠也没有办法,只能按照朝廷的意思,借师助剿。当然,左宗棠始终约束着这些洋人官兵,随时都准备解散他们,而这些人知道巡抚大人对自己没有好感,也都学得比较乖顺。

典型的例子就是整治由左宗棠主持操办的“常捷军”统帅德克碑。在政府的压力之下,1862年7月,左宗棠与驻宁波的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宁波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等人达成协议,购置洋枪洋炮,组建了“常捷军”。士兵由中国人担当,将领多为洋人。第一任统帅勒伯勒东不久被太平军打死,之后德克碑继任了这一职位。

同治二年正月,清军攻克绍兴,入城之后德克碑放纵士兵劫掠百姓,还对入城的清军进行搜身。此外,德克碑还向地方政府索要十一万两银子作为报酬,并且试图扩充编制,再征千余士兵。左宗棠听到消息,立即上折请求趁现在清军屡战屡胜、兵锋正锐的时候遣散常捷军。而慈禧只求早日平定太平逆党,天下承平,认为洋人稍稍放肆一点也无伤大雅。

左宗棠不依,便上告到了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和法国驻华公使交涉之后,法国人准备派实德棱替换德克碑。左宗棠早听说实德棱比这个德克碑名声还烂,便再一次上奏,请求遣散常捷军。但是这次折子递上去后便杳无音信。

很快,德克碑也知道了左宗棠在对自己“下猛药”,便赶紧来军门拜见巡抚大人。左宗棠当下就对他说:“中国现在不需要借助外力平叛,你如果想要留任,就必须服从节制,不许节外生枝,不许增兵。”此外,德克碑来到中国以后,依然留着一把大胡子,左宗棠便告知他说,作为中国兵的统带,应当注意自己的仪容。于是第二天,德克碑就乖乖地把自己的胡子剃掉了。再往后,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入陕镇压回民起义时,德克碑都追随过他,为其效力。由此可见,牛脾气的左宗棠在整治行为乖张的洋人时,也是很有办法的。1863年,李鸿章伙同常胜军攻打苏州,此时华尔已经毙命,常胜军统帅戈登告诉李鸿章说,自己的奸细已经知道了守城主将、太平军慕王谭绍光与部下八个将领的关系不好,这八人也有投降的意思,建议李鸿章从这里突破。于是在清军的引诱下,太平军叛将郜永宽、汪安钧等人刺杀了谭绍光,开门请降。随后,由于这些人索要高官厚禄,李鸿章对此十分不满,便索性将八个降将统统杀死。没有料到,戈登知道消息后立马跟李鸿章翻脸,甚至告到了驻华公使那里,一定要扳倒李鸿章。李鸿章焦头烂额,经过多方调解才勉强度过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