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

乾隆五十年的时候,古稀之年的乾隆帝回首往事,这样说道:“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将其50年执政生涯总结为两件大事。要说“西师”,就是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的平准定回战争,统一了准、回各部,拓疆二万里,功莫大焉。可“南巡”,就是他六下江南,游山玩水,极尽奢华,又何功之有呢?

奢华的背后

乾隆帝六下江南,道途遥远,经过计算,去往江南(称为“去程”)3104里,其中旱路1758里,33站;水路1346里,19站。“回程”2736里,其中旱路1442里,28站;水路1294里,17站。往返共计5840里。

这么遥远的路程,要走多长时间呢?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乾隆帝出巡,每日行走60里左右,既从容,又不至于劳累,看看每次南巡的时间情况。

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出发,五月初三日返回;第二次是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六日返回;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第四次是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出发,四月二十一日返回;第五次为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九日返回;第六次为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出发,四月二十三日返回。可以看出,每次南巡,都跨越了春夏两个季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么隆重的出巡,乾隆皇帝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出巡陪同人员的准备。

宫里都有谁参加南巡呢?乾隆帝六下江南,前四次都有太后钮祜禄氏,除此之外,就是后妃的选择。因为皇帝出巡时间长,后妃陪同是很必要的,一面照顾帝王,一面也可浏览江南风光,第四次南巡的时候,就有乌拉那拉皇后、令贵妃、容妃等6位妃嫔陪同。当然,太后和宫中女眷必须有太监和宫女陪同和侍奉,不过,出巡在外,不会像在宫里一样,配足奴婢人数,比如皇后在宫里会有10名宫女,出巡的时候,就可能仅有2名宫女陪伴了。

最关键的是要有随行大臣,因为出巡几个月的时间,乾隆帝处理国政,就要在路上了,要组成南巡临时办公机构,一般有大臣30多人。这些随行的大臣一般为军机处人员(军机大臣和章京)、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等等。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等的各种奏折,都要在路上随时处理,乾隆帝也会在路上不停地下达各种“上谕”。

侍卫人员的准备。御前侍卫有600多人,拜唐阿侍卫要有2600多人,这些人员远近不同地守卫这皇室人员,保证他们的安全。

走旱路时,需要准备驼、马、车。那个时候,马是主要交通工具,因为道途遥远,每个人需要多匹马,要按等级准备。档案记载,大臣每人5匹马,军官没人3匹,兵丁每人2匹,共需马约10000匹,数量巨大。骆驼是主要驮载工具,由武备院准备900只。还要准备骡马大车400多辆,由顺天府准备。

道路的准备。走旱路时,道路要做好准备。皇帝经行道路称为“御路”,要铺垫整齐、平整,皆用黄土修垫;还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中心正路一丈六尺,帮宽三尺,两旁马路各七尺;还要净水泼街,保证整洁、无尘飞扬。这就要沿途所在官僚,及早雇佣民夫修整、开拓,不准马虎。路上要准备茶棚,还要准备水缸和铁锹,水缸泼水用;铁锹刮泥用,一旦阴雨天,要刮泥铺土。

走水路时的准备。南巡途远,皇太后年高,旱路颠簸,往往要走水路,才能适应。运河、长江等河段,都留下了南巡的足迹。这样,就会需要准备大量的船只。乾隆帝和太后御用船只为“安福舻”和“翔凤艇”等五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来去使用。另外,随行各等需用船只1000多只。

河道需要浚通,从运河到长江,到河湖转航,沿途河道复杂多变,需要做好准备。石桥桥面要铺垫黄土,码头需要铺设棕毯。水道、河道必须提前浚通,根据大小船只的宽窄,对河道进行测量,该开挖的要开挖,该拓展的要拓展。水上要搭建黄布水城,四角还要搭建帐房,护持中央水城。还要准备拉纤的兵丁3600人,牵拉御用船只。

行宫的准备。按照计划,皇帝日行不超过60里,这样,每走30里就要休息,需要驻地和营盘。所以,行宫是很多的。据统计,每次南巡,总有30多个行宫;此外,还要修建大量蒙古包和尖营,补充行宫之不足。仅以扬州为例,资料统计,扬州富商为乾隆捐资修建行宫楼廊5154间,亭台196座。不仅如此,富商们还要购置古玩珍宝、花木竹石,作为陈设。

御膳的准备。皇帝出巡,吃用必须和宫里一样。这样,往来5800里的路程,要将御膳房随带。不仅厨师不能少,就是厨具也都会刻意准备。为了保证牛奶的使用,特地从京师带来乳牛75头,羊1000只,不够随补。所用水更是皇家专供,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泉水;山东境内,用济南珍珠泉水;江苏境内,用镇江金山泉水;浙江境内,用杭州虎跑泉水。

此外,还要准备皇家乐队、各种戏班子等等,尤其是银子是不能少的。乾隆帝喜欢铺张,除了大量耗费之外,还要大加赏赐,给官兵,给服役人员,给沿途耆老,兴之所至,随时奖赏,这都需要银子。哪来这么多银两呢?乾隆自己说都是宫中内帑,实际上,远远不够。这样,需要多方筹措,地方官要想尽办法,比如第一次南巡时,刑部员外郎蒋楫筹措30万两白银,修建御路;再比如乾隆二十六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南巡,两淮盐商各捐款100万两白银,等等。

也有正事

乾隆南巡,争议很大。由于他喜好讲究排场,动辄万金,不比康熙帝节俭和爱惜民力,人们往往诟病于他,认为他的每次南巡,都是游山玩水,浪费国帑,毫无益处。

实际上,乾隆帝南巡,也做了很多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是对黄河治理的关注。乾隆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视察了黄河工程。乾隆帝亲自登临工地,具体指导河工。在指导的过程中,有的是工程上的,有的是资金上的,有的是技巧上的,凡此种种,都使黄河决口得到了有效治理。

不仅仅是黄河,乾隆帝在关注黄河的过程中,还对淮河、运河的治理给予关注,淮河与黄河近邻,甚至还有交汇之处,治理黄河的同时,对淮河一并治理。尤其是大运河,南北贯通,是清朝南北漕运的大动脉。由于黄河决口,导致河水倒灌,大运河道受到严重影响。乾隆帝十分重视大运河的治理,他时常亲乘小船实地考察,使决策更加科学。

二是对海塘工程给予关注。乾隆帝南巡,目的地是浙江的苏杭,因而对浙江沿海一带的海患倍加关注,他六下江南中,曾经4次亲到海宁,踏勘海塘工程。

实际上,清代的浙江也是当时的富庶之区,尤其是浙江沿海,从金山至杭县数百里,渔业、盐业发达,人员稠密,商贾云集。可这一代往往受到海患的威胁,而且,钱塘江还会与海潮结成共患,海潮加上倒灌的钱塘江水,汹涌而来,对这里的人民构成极大威胁。

以往的治理,或存在治理方法的争议,长期不能决定,比如柴塘与石塘的争论;或存在工程资金上的争论,有的主张地方自筹,要富商捐助,以解燃眉之急;或存在治理范围上的争议,地方官各自为战,不顾大局,不能统筹兼顾。为此,乾隆帝亲赴现场,具体调研,决定柴塘与石塘相结合,再增加鱼鳞石塘的新办法,或交错使用,或互相兼顾,多措并举,终于使这里的海塘工程大功告成。大史学家孟森先生这样评论道:“持之二十余年不懈,竟于一朝亲告成功。”可谓切中肯綮的评论。

三是笼络江南士子。一直以来,在满政权的政策之下,满汉之间存在深刻的民族芥蒂。尤其是江浙一带,由于清初的高压政策,江南的汉族士大夫一直对其有排斥心理。康熙帝六下江南,也曾做出过努力,尽量弥合这种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士大夫,以巩固其统治。

乾隆帝向来以爷爷康熙帝为榜样,加之对汉文化的喜爱,于江南汉人格外关注。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告成,乾隆帝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其制成三份,分别藏于江南: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一份,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一份,杭州西湖之文渊阁一份。乾隆帝下谕旨,江南士子可以传抄,可以阅读,可以传播,江南士子非常感激。

到明陵祭奠。早在康熙时期,圣祖曾经亲临明孝陵,一面祭奠一面题写“治隆唐宋”四字,以高度表彰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借以笼络江南汉人。乾隆帝南巡期间,也数次前往明孝陵祭奠,并深发感慨。《清史列传》这样记载“念本朝受命以来,百有余年。胜国故陵,寝殿依然,松楸无恙,皆我祖宗盛德保全之所致也。”

为了笼络江南士子,乾隆帝还做出了种种姿态。比如增加江南士子的科举名额,对其中优秀者破格录用。比如与江南士子互动,共同探讨修治沿海海塘的办法。比如优礼江南退休或休致在籍的老臣,或赏给珍玩,或题诗作画,等等。

四是蠲免钱粮,恩施江南。乾隆在位期间,多次蠲免钱粮,这是皇帝笼络人民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乾隆帝曾经有过四次全国普免钱粮,数额巨大,达到2000多万两。

南巡期间,乾隆自然知道会骚扰地方,百姓受累之处颇多。为了笼络百姓,乾隆帝决定蠲免钱粮。分三个层次:

1、所经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州县,免去当年应征额赋的十分之三;如是灾区,免去十分之五。

2、皇帝驻跸之地,比如江宁、苏州、杭州等地的当年地丁银,全部豁免。

3、全免所经省份的所欠地丁银。比如江苏省欠款,从乾隆元年至十三年积欠地丁银228万两;安徽欠款30.5万两,全部豁免。

五是阅兵扬威。乾隆帝乃一代英主,他崇尚武功,曾经多次重申骑射的重要性。他曾经严令军队不许奏乐,吹弹丝竹,涣散军纪;又严谕军职人员不论老幼,都不许坐轿子,必须骑马。他说:“即朕巡省所至,尚每日骑马而行。”

六次南巡,乾隆帝更是念念不忘尚武之事,阅兵就是最好的证明。乾隆十六年南巡,就曾经苏州、嘉兴、杭州、江宁数次阅兵。阅兵之时,八旗兵和绿营兵合署列队、演练,阵容整齐,乾隆帝有感而发,作诗纪念。

《天章》

建业开牙驻禁军,当年深意守惟勤。

安时要不忘危日,诘武宁当視具文。

八色旗分光耀旭,千行士气厉凌云。

方行禹迹无非事,大烈钦承勖绍闻。

奇葩说

要说乾隆帝南巡,本就是一件皇帝出巡的正经事儿,没有什么可以议论的。可是,神秘的皇帝走出紫禁城,本身就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儿,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人记录,接触不到的便要“偷窥”,然后传播八卦新闻。更为主要的,近年来,又有什么某某帝王“微服私访记”,把帝王出巡演绎得神乎其神。乾隆帝南巡,就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情。

《清代通史》记载:“五月,回至涿州,有僧人率一幼童接驾,云系履端郡王永珹次子。”这一年,是乾隆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回銮,到涿州发生了一件幼童拦驾认亲的事情。

考证永珹,他乃乾隆帝第四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氏,朝鲜族,比较得宠,生育了4个皇子,永珹为其第一个儿子。永珹并不十分得宠,乾隆二十八年,被父皇出继给了允陶,承袭郡王衔。乾隆四十二年,永珹病逝。

永珹已经去世3年了,现在突然冒出个小男孩,说是永珹的儿子,引起了乾隆帝的怀疑。永珹的嫡福晋是伊尔根觉罗氏,是乾隆帝赐婚的媳妇,也没听说有这个孩子在外面呀。可惜的是,永珹早在三年前就去世了,无法叫来核查。

为了搞清楚真相,他叫来儿媳伊尔根觉罗氏,核实真相。儿媳回复道:“王爷确实有个儿子,不过早在七年前就出天花去世了,宗人府有据可查。”

乾隆一听难辨真伪。他了解到,永珹曾经有过一个侧室福晋王氏,是个汉人,深得永珹喜爱,这便引来伊尔根觉罗氏的不满,两个女人开始争宠,爆发了家庭大战。后来,王氏怀孕生子,再后来,就是伊尔根觉罗氏所说,这个孩子出天花死了。

真相到底如何?事涉皇家血统,也关系皇家颜面,不可囫囵。于是,乾隆帝决定回京细审。

僧人和幼童被一起带入京师,乾隆帝命军机处审理此案。开始的时候,这个幼童铁嘴钢牙,就说是永珹遗弃在外的儿子,被恩僧收养,军机大臣们就想结案。可是,一个叫保成的章京看出了破绽,他上前就扇了幼童一个响亮的耳光,骂道:“你到底是哪里的野种,受人指使,竟敢做这种灭族的事情!”毕竟是小孩子,受到保成的耳光和吓唬,便如实招供了。

幼童供述,他本是树村人,姓刘,家贫,无依无靠,便被这个僧人所利用。至此,这桩谜案真相大白。乾隆帝得报,大怒,下旨斩杀了僧人。考虑到幼童被人裹挟,年幼无知,便留下性命,发配伊利赎罪去了。

按说,至此故事就结束了。可是,这个幼童偏偏不守本分。被发遣伊犁后,仍然执迷不悟,居然自称是当朝皇孙,也真是走火入魔了。事情被告知伊犁将军松筠,松筠道:“这还犹豫什么,杀了算了。”幼童在自己的幻想中,丢了性命。

屡遭诟病

乾隆帝六次南巡,他自己最怕遭人诟病,一直自诩是为了两个目的:一是孝敬母后;二是干正事儿去了,也就是否定游山玩水的目的。

可是,他的南巡,一直以来,却遭到人们的质疑。无论百姓,还是当朝,就是他身边的那些重臣们,也是如此。

老百姓反对他南巡。

主要是扰民。乾隆帝南巡的时候,正是沿途农事繁忙的季节。可是,他的队伍经过哪里,哪里就要回避,几十里以内不许随意走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比如他的船队在运河中行进时,由于后妃们在船头观景,绝对不许其他男人看见,这样,沿途的男人们必须要回避。

即使女人也会遭遇不幸。传闻,皇家船队在运河行进中,忽见河边一家小楼中的二楼冒起青烟,御前侍卫见状,以为有人潜谋大事,便飞速张弓射箭,一人应声倒下。经查,是一个女子在引火做饭。

所以,乾隆帝的大队人马,走到哪里,都是一片怨声载道。

诤臣反对他南巡。

最有名的就是齐召南反对乾隆帝南巡。齐召南本身就是浙江天台人,又是地理学家,又有文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出身。乾隆帝到浙江,自然想起他来,让一个地理学家做向导,再合适不过了。可他没想到,齐召南是个诤臣,竟然敢于反对他游山玩水。

资料记载,齐召南是一直不配合乾隆帝巡游。乾隆帝要他陪着游金山,齐召南说:“我脚有病,走不了。”乾隆道:“给你匹马,骑着走。”齐召南道:“我不能骑马,坐船就行了。”乾隆帝不满。

乾隆帝要他陪着游西湖。游兴中,乾隆帝要齐召南作诗应和。齐召南道:“回皇上,臣不能作诗。”乾隆帝非常不满。

乾隆帝要他陪着游览天台山。因为齐召南是天台人,理应尽力配合。乾隆帝道:“天台山风景好啊,你是天台人,给朕好好导游,讲讲。”可是,齐召南非常不识趣,道:“臣虽是天台人,但是还有一句话,叫‘孝子不登高,不远游’,我没登过这座山。”齐召南明显在撒谎,乾隆帝大为不满。

近臣反对他南巡。

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到江南灵岩山时,就看到一颗老梅树,两个人合抱才能围合树干,枝繁叶茂,甚是壮观。乾隆帝正在那里欣赏呢?津津有味的样子,突然一个人拔刀就向梅树砍去。乾隆帝大惊道:“住手!”一看,是身边的内大臣博尔奔查,就听他道:“这棵梅树可恶,皇上这么喜欢它,却没有长在圆明园,害得皇上跑这么远!”大家明白,这是博尔奔查的一个策略,他反对皇帝南巡,可又没办法,只好如此。

不仅如此,还有的官僚用实际行动,破坏乾隆帝南巡的计划。

乾隆三十年,第四次南巡。乾隆帝在杭州,因为皇后剪发事心烦,准备到湖州去玩,当时就遭到大学士程景的反对。乾隆帝辩解道:“我不是去玩儿,是去看桑蚕之法去了。”程景驳斥道:“您一去,百姓都要停业回避,哪有什么桑蚕之法呢?”

于是,令大学士于敏中安排。于敏中便令巡抚王亶望出面,恭请皇上出巡湖州。王亶望想了想,找来绍兴府官赵某预先勘察河道。岂料,这个赵某极力反对乾隆南巡,便斗胆向河道中抛掷了大量石块和木墩,结果,破坏了乾隆帝巡幸湖州的计划。

我们知道,乾隆帝非常聪明,他对自己南巡之事又怎么样的认识呢?他在《南巡记》中讲到:“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从中看出,乾隆帝把南巡视为一件非常必要,又很重要的大事。可是,接下来,他又惧怕后世帝王也效仿他,便对南巡进行了否定:“朕临御天下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害,实为做无益害有益。”这么纠结,也真是难为他了。

史学家萧一山这样评论道:“(乾隆帝)乃幸苏杭,观海潮,铺陈辉张,循旧踵新,是知其意不在此而在彼也。”一针见血指出乾隆帝南巡的目的,是旅游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