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之间

“东”指东巡泰山,是乾隆帝历次祭孔、尊孔的行动;“西”指西巡五台山,是乾隆帝礼佛、崇佛的举动。东西之间,往来数次,劳师动众,踵事增华,虽体现了盛世的充裕,也反映出乾隆帝的个人性格,可谓国事与游弋互现,满足了乾隆帝东西出巡的目的。

快乐西游

乾隆帝的五台山之行,是他除去木兰行围之后的第二个目标。他之所以选择五台山,屡次巡幸此地,有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爷爷康熙帝的影响。康熙皇帝先后五次巡幸五台山,康熙二十年二月首次巡幸五台山,同年九月陪同其祖母太皇太后再次巡幸五台,康熙三十七年第三次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巡幸五台山,康熙四十九年第五次巡幸五台山。处处以爷爷为榜样的乾隆帝,自然效仿,时机一旦成熟,巡幸五台。

二是母后的影响。乾隆帝一生六巡五台山,前三次是奉母前往的。他的母后钮祜禄氏信奉佛教,在宫里面就崇佛、礼佛。而五台山又是国内佛教最知名的场所,在典籍中多有记载,《名山志》《仙经》中都有描述。尤其《仙经》中这样说道:“五台山,名为紫府,常有紫气,仙人居之。”这就深深吸引了人们前往“探仙”。乾隆母后就有这样的目的。

三是文殊菩萨的影响。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由此看来,自称“文殊菩萨大皇帝”的乾隆皇帝,自然希望前往五台山,早日拜觐文殊菩萨。

当然,乾隆帝巡幸五台山,还有自己的目的:

首先是支持五台山的佛教发展。支持则表现在钱物的支持,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乾隆九年正月二十六日,五台山中台顶庙宇起火,五间正殿、三间正楼、五间配房被烧毁,为此,山西巡抚阿里滚上折《特参山西五台县知县梁需梓等员疏防五台山中台顶被火请议处事》。阿里滚的奏参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原因是请求朝廷支持修建残毁的建筑,并提交了所需银两的预算为一万二千余两。乾隆帝接到奏报,慷慨地予以批准。不仅如此,乾隆帝还大加赏赐。档案记载:“十一年九月,皇上临五台,供奉菩萨顶并台麓寺佛前御书心经佛塔各一轴,墨刻心经佛塔、水月观音、童子观音各一卷,墨刻金刚经佛塔各一轴。”表明自己支持佛教事业的态度。

其次是恩施百姓,具有笼络人心的政治意义。乾隆帝每次出巡五台山,劳师动众,颇为靡费。史料记载,他在位60年中,六次巡幸五台山,分别是乾隆十一年、十五年、二十六年、四十六年、五十一年、五十七年。而出巡的时间,总要在40天左右,其中往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乾隆帝不惜国帑,乐此不疲,还要借此西行之机,恩施百姓,表现就是蠲免沿途百姓的赋税、钱粮。乾隆帝此举,百姓自然欢欣鼓舞。

当然,乾隆帝西巡五台山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游兴。乾隆和他母后钮祜禄氏一样,喜欢出巡游玩,寄情山水。尤其是五台山,不仅峰高险峙,翠柏流云,而且庙宇繁多,人文荟萃,颇有一股仙气在焉。乾隆母子游心向往已久,屡次前往,屡有收获。

一首《瞻礼菩萨顶有作》这样写道:

拾级亲登灵鹫峰,和南月相仰真容。

云标楼阁丹青焕,雪霁林峦雾霭浓。

七日现身传古迹,五年来礼续前踪。

传言回跸行营迫,风度冷冷隔嶂钟。

母子西游的快乐之情,跃然纸上。

东巡登顶

山东是个好地方,尤其对于清朝皇帝来讲,至少两大亮点吸引他们前往:一是孔孟的故乡,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就出生在这里。二是泰山的缘故,气势磅礴、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泰山坐落于此,泰山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其“天人合一”的文化积淀,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所以,东巡泰山,必然成为乾隆帝母子梦寐以求的乐事。一向爱好出游的孝圣太后钮祜禄氏多次示意乾隆帝,表达东巡泰山的意愿。乾隆帝正中下怀,《清高宗实录》记载:“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泰山灵岳,坤德资生,近在鲁邦,宜崇报飨。朕不敢违,爰遵慈训,亲奉銮舆,秩于岱宗,用答鸿贶。”这样看来,他东巡泰山,是陪着母后游山玩水去了。

实际上,对于乾隆帝来讲,东巡岱庙,则一如他西巡五台一样,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先是政治原因。清代满汉之间,无论习俗还是文化,向来存在分歧,这是清朝皇帝最想“统一”的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乾隆之前的历代帝王都曾做出过种种努力,乾隆帝也是如此。他的目光很自然落在山东,这里的孔庙和泰山,正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大汉文化的精髓所在。通过东巡岱庙,或可实现满汉思想“一统”的政治目的。

其次是受到爷爷康熙帝的影响。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多次莅临山东,拜孔庙,谒孔林,登顶泰山,乾隆帝自然了解这些。处处以康熙帝为榜样的乾隆帝明确表示:“凡皇祖昔日往临之地,次第瞻仰。”康熙帝去过哪儿,乾隆帝一定会按图索骥,亲临瞻仰。

还有,就是乾隆帝的其他目的。

比如,为了精神寄托。乾隆帝有很浓厚的汉文化情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颇有造诣。这样,他很憧憬汉人的精神家园——泰山。《后汉书》记载:“中国人死者,云魂归岱山。”他每游泰山,便有寄托。

比如,为了庆祝皇太后八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是太后的八旬万寿,普天同庆。乾隆帝大事张扬东巡事宜,修御道,沿途点景,并亲奉皇太后,浩浩****东巡泰山。此行,皇太后颁赐岱庙玉圭一件,以示太后隆恩;乾隆帝以花甲之年,亲登泰山,满足尊亲之愿。

比如,为了庆祝平定叛乱。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大金川土司索诺木出降,两金川叛乱被平定,乾隆帝一面大赏功臣,命画50功臣像,图形紫光阁;一面宣布,三月东巡泰山,告祭岱庙,庆祝胜利。

等等,目的各不一样。查阅史料,乾隆拜祭泰山,仪式隆重。由太常寺备祝版,用白纸黄缘墨书祝文,由輸林院撰拟;在东岳神位前陈列:帛一、牛一、羊一、矢一、登一、铏一、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由山东巡抚预备…一切准备就绪,乾隆帝御龙枹衮服,在内大臣、侍卫扈从之下,至庙内二门降舆,入中门诣拜位,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上香,奠帛,献爵,读祝,致祭…

当然,仅仅是这些枯燥的繁文缛节,乾隆帝就没那么多兴趣来山东了。更多的时间,他会寄情山水之间,游弋大明湖畔。近代影视作品中,就有“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被演绎出来。经过考证,这个“夏雨荷”就是乾隆皇帝的黄氏嫔御,由于美貌,远近闻名,被乾隆帝惦记,于是,招来山东巡抚,玉成此事。黄氏女子进宫,被安排在坤宁宫,为了掩人耳目,便金屋藏娇,最后封以仪嫔。

乾隆帝更会在美妙的风光中欣赏,作诗,抒怀,据统计,乾隆帝一生写过二百多首与泰山有关的诗词,或摩崖、或碑刻的也比比皆是。其中两首咏景格律这样写道:

《咏五大夫松》

五松列峙泰山道,祖龙经锡大夫号。

后世因以称秦松,其实秦松时已老。

疾风暴兩何时无,何时郁菀何时枯。

曩日司工人补植,兹看磊砢龙鱗粗。

异哉名实谁宾主,实以名存今即古。

何不谓之舜五臣,肆覲于斯同律度。

《对松山诗》

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

古心真得貌,变态不容思。

万丈唯全碧,四时无改枝。

依稀佺羨辈,倚树瞩灵芝。

所以,乾隆帝东巡泰山的积极性大增,屡次前往。史料记载,乾隆帝先后于乾隆十三年、十六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五十五年,11次巡行泰山;其中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和五十五年六次登顶,朝拜次数之多,崇祀规格之高,均创历代帝王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