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中祸事

乾隆十三年真是一个难过的坎儿年,乾隆帝失去了一位贤后,已经让他痛不欲生;接着,朝廷内外又发生了很多不测事件,让乾隆帝性情大变。

“剃头”

清代,男人剃头是一件非常大的严肃的事情。既不可以随意发式,更不可以违制剃头。

1644年,清军入关,颁发剃发令,规定所有的男人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为了推进剃发进度,清政府严肃了这个制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所以,剃头小事,变成了严肃的政治大事。

关于剃头,清朝廷还有一个重要规定:国丧期间,百日之内,男人不许剃头。可是,这个制度往往被破坏,因为100天之内,男人剃过头发的部位:耳边、头顶等,会长出来,而且长出很长,就像每天都剃过的胡子一样,显得很不利落,也很不卫生。无论如何,要等100天之后再剃发,是个艰难的等待。所以,男人最怕遇到国丧期。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崩逝,乾隆帝宣布进入国丧期,全国的成年男子不许剪发、剃发,要等到100天之后,才可以。《清高宗实录》记载:“在京王公百官咸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同时,朝廷宣谕:凡是违制私自剃头者,立即处斩!

看上去很吓人的规定,听起来毛骨悚然,一定没人敢于铤而走险了。可是,却出事了,正在悲痛中的乾隆帝接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有人在百日内剃发了。

乾隆很吃惊,谁这么大胆子,敢于拿生命开玩笑呢?难道他不要命了吗?还是看朕不敢杀人呢?

报上来的居然是两个官僚,违制在国丧期之内剃头了。这两个人,一个是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另一个是奉天锦州府知府金文醇。乾隆帝得报,勃然大怒,气血上涌。

他愤怒地进行了分析,这两个胆大妄为的官僚,很明显是知法犯法,因为朝廷早就已经公布下去了,各级官僚都已经得到了通知。他愤怒地想,如果是老百姓,或不懂法律,或没有接到通知,还可以原谅,官吏就罪不可逭了。

在这个问题上,乾隆帝钻进了牛角尖,他再加分析,姜兴汉和金文醇之所以剃发,还可能是两种原因:一是藐视法律,视大清律于不顾;二是蔑视帝王,瞧不起他这个满洲皇帝。

这就很麻烦了,乾隆帝有了这样一个认识,金文醇和姜兴汉这两个汉族官僚是必死无疑了。乾隆帝下令:押入刑部大牢,待下旨后处斩。

本来定死不移的事情,二人在大牢中合上了双眼,静等斩首的到来。可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不测事件,二人居然有了转机。

有一个比姜、金大的很大的官僚剃发了,这个人乃一品大员!他就是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在百日国丧期内,周学健居然带头剃发了。这个消息被报到乾隆帝那里,乾隆帝的反应是“惊讶”。他认为,一品大员做出这等事情,不仅仅是有违国法,简直就是丧心病狂!这也难怪金文醇、姜兴汉敢于违制剃头了。于是,乾隆帝决定,不杀金文醇和姜兴汉,先杀了周学健,以儆效尤。

可是,接下来,乾隆帝又接到了奏报,这个奏报简直震瞎了他的双眼:湖广总督塞楞额违制剃头了;不仅如此,他所管辖的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北巡抚彭树葵也纷纷违制剃头。

乾隆帝气晕了,他很不理解,塞楞额乃一介满臣,最应该了解本族的规定。尤其是身为满洲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最应该作出表率,才不负朝廷的信任,更会给汉臣做出榜样。乾隆怒不可遏,决定先不杀周学健。

这样,塞楞额首当其冲,被乾隆帝赐令自尽。因为一个小小的剃头事件,一品大员丢了脑袋。杨锡绂和彭树葵,则因为是汉人,又受到塞楞额的裹挟,决定从轻处罚,革去职务,效力赎罪。

至于周学健,则被押解刑部大牢,听后皇帝处置。乾隆帝了解到他还有贪污行为,数罪并罚,一样被赐令自尽。

不孝之子

富察皇后大事发生,乾隆帝悲痛之间,发现了一个不好的苗头:他的皇子们可能要蠢蠢欲动。为什么呢?皇后的死,和皇子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乾隆帝认为有关系。他觉得,皇后去世,皇后所生皇子也都已经去世,这样,立嫡的愿望就不会实现了。这样,那些庶出的皇子们就会蠢蠢欲动,纷纷争夺储君,伺机盲动。于是,他开始细细观察皇子们的动静。

果然,乾隆帝发现了问题:排在最前面的两个皇子有问题。查阅乾隆帝诸子,排在最前面的两位皇子,一个是永璜,一个是永璋。

乾隆帝发现永璜不孝。永璜生于雍正六年五月,是乾隆帝为皇子时所生,为乾隆帝长子。永璜的生母为富察氏,是一名侍奉乾隆的漂亮宫女。年轻的乾隆很喜欢富察氏,与之还生育了一个公主,很可惜,富察氏不长寿,在雍正十三年七月,他继位的前一个月,富察氏病死。乾隆即位后,于元年追封她为哲妃,乾隆十年,再追封其为哲悯皇贵妃。

不过,大阿哥永璜并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他清楚,皇储不属于自己,尽管自己年长,可是,生母不在,在复杂多变的后宫中,是很难争得一席之地的。尤其是富察皇后健在,她所生皇子,必是将来的接班人。

富察皇后去世后,灵柩由山东德州起运,乾隆帝亲自护送。永璜接到圣旨,前往天津运河口岸迎接皇后灵柩。结果,在这出事了。

乾隆帝观察了永璜的举动,认为他有问题:“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按照乾隆的说法,永璜举动不孝,礼仪不周。专家考证,永璜拜谒富察皇后棺柩的时候,应该是没有放声大哭,或根本就没有哭泣。

乾隆帝生气了,他怒斥永璜,说父母同去山东,父亲回来,母亲没有回来,你就不伤心吗?你也已经21岁了,这点儿人伦天理你都不懂吗?

于是,乾隆帝对永璜“切责之”,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永璜先是感到莫名其妙,接着是痛彻肺腑,感觉十分地委屈。

乾隆帝并没有罢休,他认定,永璜“不孝”,罪在老师,是他的师傅们没有尽到职责。于是,永璜的老师遭到了惩处,主要是和亲王弘昼、大学士来保、兵部侍郎鄂容安,被罚俸禄三年。

乾隆帝余怒未消,回京之后,又发现皇三子永璋不孝。永璋乃苏佳氏所生。苏佳氏为汉女,是乾隆为皇子时的藩邸旧人,由于长相俊美,很是得宠,为乾隆帝生育了两子一女。永璋生于雍正十三年五月,富察皇后去世的时候,他已经14岁了,他的生母苏佳氏尚健在。

乾隆帝这次是两个皇子一起打。他先打击永璜,说他该上班上班,毫无悲戚之情,这像21岁人应该干的事儿吗?接着,打击永璋,痛斥道:“你也已经14岁了,皇后去世,你毫无知识,连一点儿人子之道都不懂,岂有此理!”

永璜和永璋,这两个最年长的皇子,莫名其妙地被乾隆帝一阵斥责,尤其是被定论为不孝之子,真是打击巨大。不仅如此,乾隆帝几乎是失去了理智,居然向满朝文武宣布:“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也就是说,永璜和永璋没有接班的机会。

太悲催了,永璜和永璋感到莫名地委屈,心中抑郁,不仅丢了颜面,前途也没有了。这样,他们委曲求全,在皇宫中抬不起头来,均寿命不永。永璜在两年后去世,年仅23岁。永璋则在母妃苏佳氏去世一个月后,黯然去世,年仅26岁。

渎职

乾隆帝认为,富察皇后的大丧,既被宣布为国丧,国家就进入了国丧期,全国致哀,各部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地开展悼念活动,毕竟国家机器职责分明,定不会出现任何差错。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件,不仅令乾隆帝惊诧不已,就是我们今天看来,都不可思议。

一是官员“请假”,不到现场。

富察皇后病逝,全国治丧,职能部门会通知到各个省份。这样,不要说官员,就连小孩子都会知道,可是,却有许多官员装聋作哑,不想参加悼念活动。

有的官员装病。比如镶蓝旗汉军李坦,爵秩崇高,居然做到了伯爵。他接到参加富察皇后的通知后,赶紧请假,说我病得很重,去不了。乾隆帝看到“请假条”,先是很生气,接着,便命令御前大臣把李坦抬进宫,看看他究竟多严重。李坦慌了,赶忙令大夫给自己扎上了很多银针,企图蒙混过关。乾隆帝一眼识破,愤怒地下旨:“革去李坦伯爵,永不叙用。”

也有的官员虚情假意。乾隆帝认为,大清王朝乃爱新觉罗家族的天下,皇帝的丧事,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朝廷上下大小官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尽心尽力,就像生身父母病逝一样。可是,乾隆帝发现,很多官员糊弄朝廷,根本没有诚意。

比如福建巡抚潘恩渠,身为封疆大吏,对皇后大事却一直观望。得到大丧的通知已经好几个月了,却迟迟不上折子,表示心意。直到十三年的六月份,都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接近百日礼了,才假模假样地上了个折子。

一般来讲,这个“心意”有两层,一要问候皇上,安慰其节哀;二要叩见大行皇后梓宫,表达悲情。各地的官员,只要有资格上折子的,都要这么做。而皇帝呢,看到这些折子,往往会大发慈悲,要这些官员各在岗位上行礼就可以了,不必长途跋涉,前来治丧。

乾隆帝看到潘恩渠“迟到”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烧,他大骂道:“这还是大清的臣子吗?简直丧心病狂!”尤其令乾隆帝恼怒的是那些满洲官员,也如汉臣一样,漠不关心,好像根本没发生一样。乾隆帝大骂道:“白白接受了国家的恩泽,枉为君臣之义。”

为此,乾隆首先重重处置了那些满洲官员,尤其是四名总督、四名巡抚遭到免职、降级的处分。至此,涣散的官场一下子紧张起来。

二是各个职能部门渎职懈怠。

面对富察皇后大事,京师的各相关部门,理应快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开展活动。可是,乾隆帝却发现,各个部门不仅行动迟缓,而且漫不经心,漏洞百出。

关键词翻译出大错。清朝的国语是满语,但由于汉人占绝大多数,汉文自然是公文的主体。所以,各部门行文的时候,一般是先汉后满,将汉文译成满文,富察皇后的册文就要走这样的程序。结果出事了,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在所进册文中,居然将“皇妣”翻译成“先太后”,等于将富察皇后抬高了一个辈分。如此大错,让乾隆帝怒火中烧,下令革去阿克敦职务,下刑部大牢,斩监候。

光禄寺不尽职尽责。光禄寺负责祭祀礼仪中的桌案准备,职责分明。可是,乾隆发现,光禄寺漫不经心,准备的各种桌张不洁净。他用手一拭,上面居然有灰尘。结果,光禄寺卿、少卿数人被降职处分。

工部官员漫不经心。在丧事职责中,工部负责制作册宝。册,就是册页,上面书写或雕刻着赞美富察皇后的文字,满汉对照;一般为三种质地,有绢、清玉、檀香木等,用途不同,地点不同,质地各异。宝,就是谥宝,正方形印面,交龙钮,上面雕刻着富察皇后的谥号,满汉合璧;也是三种质地:绢、青玉、檀香木。乾隆帝发现,工部准备的册宝粗鄙不堪,非常不雅。大怒之下,给予工部官员降级处分。

礼部官员糊涂至极。实际上,皇后大事中,礼部任务繁重,几乎所有的礼仪、程序都由礼部制定,并负责实施。可是,乾隆帝发现,在行礼程序和仪注中,居然没有标注出王公行礼之处。于是,乾隆帝下旨处分那些糊涂的官员。

至此,乾隆帝开始反思。各个部门如此怠慢、糊涂,几乎没有一个部门办事认真,程序迅速准确,是不是体制出现了问题呢?他决定,要以富察皇后大事为契机,痛加整顿官场,以期有所作为。